邓汉平++黎林峰
摘要:大学生军训既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国防后备力量的重大举措,也是大学生磨砺意志和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民族地区加强政治宣传和维护稳定的重点内容。然而,在军训过程中出现的制度保障不足,师资力量不强,训练内容单一,成果难以保留等问题,有必要从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稳定师资队伍,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军训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P2)开展大学生军训,让大学新生体验军旅生活,接受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增强国防观念,增加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当今世界局势下,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前沿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军训工作,既承担着“课程教学”任务,又承载着重大的政治任务。民族地区大学生有必要在入学之时就接触国防军事教育,这是强国兴兵的必由之路,又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还是民族稳定社会和谐的教育之基。
一、军训工作中存在的四个问题
(一)相关制度保障不足
大学生军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民族地区高校起步较晚,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对军训的投入资金不足,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军训执行不够严格,存在不少问题。
1.资金投入不到位。开展大学生军训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管理者、教练员、医务人员、安保人员等,训练过程中教官和学生使用的教具、器材、服装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加以保障,无论哪一方面的投入不足都会影响到训练的实际效果。
2.后勤保障机制不足。后勤保障顾名思义就是为参训的学生和教官提供后勤服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改善训练条件,保证军训的顺利开展。然而,在实际军训过程中由于军训经费不足,导致很多后勤服务保障不足。学校医务室派出一两个医务人员值班,负责给学生开具不能参训的请假证明,对于军训过程中发生突发意外状况如昏厥的学员则丝毫无对策。
3.成果检验机制不健全。对于军训成果的检验,则停留在军训汇演时候的踢正步,行瞩目礼,哪个方队走的最整齐,口号喊的最响亮,谁的得分就最好,谁就是优秀。国家对大学生军训内容是有具体的要求的,军事训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学生的军事理论如何检验、采取何种方式考核、成绩的比例如何设置,这些似乎毫无制度体现。
(二)军训师资力量不强
1.师资不固定。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基本将新生军训时间定在入学后的一个月内,时间较为集中,有限的承训人员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学员。面对各自时间紧迫的军训计划和部队内部的军事任务,在择教官方面随机性很强,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优秀、有经验的师资缺乏,影响军训效果。
2.全科人才缺乏。大学生军训绝不是教学生基本的军事动作那么简单。如何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组织纪律、行为习惯和军事理论知识上有一个大的提升,这些都与一个教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用得着的全科官兵实在太少,因而不能有效提起学生的军训兴趣和爱国情感。
3.“杂牌军”充斥。民族地区军分区的维稳任务较重,难以抽出足够的、熟悉民族地区情况的教官对新生开展军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数量巨大的训练任务,这也成为各大高校的难题。很多情况下,已经离开部队多年而又没有进行相关专业训练的的交警、消防队员也被拉入承训队伍。这样虽然影响整体的军训质量,但也属无奈之举。
(三)日常训练内容不多
1.理论学习较少。军训主要是由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组成。而安排理论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有些高校只是“有计划、无安排”,很多学校把不宜进行户外训练的下雨天来进行集中学习军事理论。广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强烈愿望和学校安排较少不能满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2.操练内容单一。立正、稍息、站军姿、踢正步…这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军训的主流动作,基本与高中入学军训的内容一致,学生缺乏兴趣。少数学校安排部分方队学习“擒敌拳”、“匍匐刀”这成为他们乏味训练的最大调适。
3.大纲要求无法保证完成。在刚开学的军训期间,学校或是院系常常需要集体去处理很多事情,正常的技能训练时间被耽误。在有限的军训期间内可能因天气原因不能训练,正常的训练任务将无法完成。
(四)军训成果持续不够
1.政治思想松懈。军训期间,每天沉浸在激动人心的军歌声中,接受军事理论老师对国家安全局势深入细致的解读,心中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油然而生。然而,短暂的军训生活后,又进入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我不关心”的境地。
2.组织纪律涣散。军训过程中养成的统一步调,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也随着汇报表演的结束而烟消云散。上课迟到、旷课的风气又开始涌动。集体活动表现的拖拖拉拉,松松散散,集体观念荡然无存。
3.意志品质下降。军训过程中养成的团结互助、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意志品质也不那么浓厚,遇事躲着走,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生活;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自信、不作为的惰性开始蔓延…
二、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军训工作的路径
(一)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军训严格开展
1.保证经费来源。军训作为大学的必修课之一,虽然学校都给予一定的经费开支,然而计划外项目过多,无法满足军训的需要,造成技能训练在低水平上运行。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举措。建议将军训所需经费纳入国家年度军费开支预算之中,五大战区可以着手开始试点。
2.建立后勤保障制度。民族地区气候较为艰苦,作为刚入校的90后大学生,入学之后就开始进行高强度军事技能训练,在心理和身体两方面都面临着重要压力,在军训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等突发事件也比较多,食堂营养供应,现场医疗点的设置,训练使用器械的日常管理等,这些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应该用制度加以固定。
3.完善成果检验制度。入学军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有必要采取专业文化课程类似的成绩考核制度。对课程的计划安排、课时的布局;成绩组成与比例;考核的形式与方法以及成绩的效果与奖惩等都逐步实现制度化。要用正确的“指挥棒”引导军训正确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汇报表演的整齐划一层面。
(二)建立稳定师资,保证训练扎实推进
1.加强与地方部队的双拥共建。地方驻军基本可以满足本地高校的军训任务,加强学生军训工作更要充分利用军地资源,保持军民友好合作的状态,实现融合发展。[2]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与地方部队保持联络,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避开训练高峰期。本地部队训练主管部门,也应将派遣官兵帮训纳入年度训练工作计划之中。在八一、国庆期间开展联谊活动,增进彼此感情。本地驻军往往技能过硬且素质较高,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和特色,可以更好地因地制宜开展军训工作。
2.帮训教官的严格筛查。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也在扩招,学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教官的不足。此时,只能到其他地方寻找帮训教官资源。训练计划确定之后,能否圆满实施,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员。[3]对于帮训教官要进行严格筛选,力争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军事素养好,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态度优良的教员吸纳进军训的队伍当中。人员确定之后,还要进行集训,让参训官兵相互认识了解,结合校情共同制定详实训练方案。强化帮训官兵的管理,做到派出前有培训、有教育,帮训期间有检查、有指导,帮训结束有讲评、有鉴定。[4]
3.内部人员的增选培养。在军训教官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可以从内部产生方向尝试。很多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教师家属、后勤工作人员都有着军旅背景,具备军训教员的资质。同时,也可以从辅导员队伍中遴选身体素质过硬有帮训意愿的同志加入到军训教员队列,组织专门力量对其进行十天到半个月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军训动作要领和要求,达到军训教员的基本标准。待遇均按照军训教官的标准发放,组成校内军训教员候补师资,保障军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丰富训练内容,保持学生军训兴趣
1.改变“老三样”套路,增加新元素。要勇于打破单个军人队列动作、分队的队列动作、阅兵式“老三样”的训练套路,增加系统军事理论教学、轻武器射击、野外拉练等让学生兴奋的内容。制定以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为主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突出技术性、时效性和丰富性,结合现代军事科技知识和国内外战略环境,多开展热点问题大讨论,增强思想性、知识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5]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民族地区历史上的军事案例和军事故事,让军事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更近,更鲜活。在经费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轻武器射击和野外拉练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真枪实弹的震撼,感受战场的残酷,激发学生守土爱国的热情。
2.走进军训场馆基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有限的场地内进行单一性动作的反复训练,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经过开始一段时间的兴奋期,之后就开始进入消极怠惰期,此时,参观一些与国防科技有关的模型,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本国及国际的军事力量,增强国防观念激起忧患意识。[6]可以走近本地驻地训练场地开展军训工作,借用现有场地开展其他项目的训练。带领学生到本地带有民族元素的红色博物馆或纪念馆,让学生感受当年创业的艰苦和现有生活的来之不易。有条件和空地的高校,可以自己逐步建立相关场馆,作为军训和学生参观长期使用。
3.传授日常技能知识,贴近学生实际。不断重复的军事技能训练动作和一套一套地军事理论教学,长此以往学生觉得会乏味,实用性技能的传授可以最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起学习兴趣。可以安排少量时间传授学生识图用图、观测气象、紧急救护、野外生存、攀越障碍、通讯联络等。教授女生擒敌拳、危情自救技巧等,很多实用技能不仅是在军队用得上,同样,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帮助同学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军训才能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四)调整军训部署,保留训练辛苦成果
1.增加军训时长,固定良好习惯。在心理学界有“21天效应”,讲的是一项简单的行动,若能坚持21天以上,就会形成习惯。在很多地方性院校,军训周期基本不足2周,由于时间短,一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惰性和陋习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另一方面,很多良好的政治纪律和意志品质都在成型时期,还没有得到巩固就开始逐渐丧失了。有必要延长军训时间,大学生军训至少30天,让好习惯得到延续,不断巩固军训的辛苦成果。
2.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惰性思维。很多在军训当中养成的良好品质,没有得到很好保留的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意志不够坚定。大学生军训,是进入大学阶段的第一课,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而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全面的。行为上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思想上存在问题。对大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改变他们冷漠的态度、拖沓的行为、无所谓的心理,争取用知识、真理、真情触动每个新生灵魂,让他们来一次人生的洗礼。
3.强化辅导员督导,延续军训成果。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处于学生工作的最前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责任,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入学以后,最先接触的就是辅导员,而一直陪伴他们,联系最密切的也是辅导员。对他们的教育、引导、矫正,是辅导员的责任和工作内容,要将军训的成果贯穿于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当中,因此,想要保持和延续军训的辛苦成果,辅导员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结语
高校学生军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高校要立足于本地现有资源,着眼长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为要求,认真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努力做好学生军训工作,争取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政治思想合格,综合素质过硬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武.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刘晓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生军训工作的几点浅见[J].国防,2013(2).
[3]王增炳.怎样搞好大学生的军事训练[J].高教战线,1982(9).
[4]王晖.关于大学生军训制度规范化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4(3).
[5]朱峰.高校军训中的问题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2).
[6]念克俊.对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