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成文,积叶成章

2017-01-17 18:07牛立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写作水平课外课文

“篇后随笔”,应归属到课外练笔中去。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易于下手。“篇后随笔”无字数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注重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对社会现象有了正确辩证的认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资源,那么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一、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在审视职业中学学生的作文时我们发现,学生作文题材单调,内容老套,缺乏可读性,空话、套话连篇。学生生活圈子小,生活内容相对单调。生活的贫乏导致学生对作文明显缺乏兴趣,无从下笔。实在非交不可时,文章总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个性。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教师面对这样的文章也提不起批改的兴趣,导致批改质量不高。而两到三周一次的作文课,也使得讲评与写作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已经淡薄。讲评时对于优秀的文章,普通学生认为与己无关,毕竟优秀的文章只是少数。教师对于其他文章又是泛泛而谈,易造成“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局面。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赏识,而且每次写作有题材等的限制,不能“我手写我心”,写作能力也日益下降。

二、采用模仿写作,让学生有“模式”可借鉴

作文训练有两条途径,一是课内作文,一是课外练笔。我们今天探讨的“篇后随笔”应归属到课外练笔中去,叶圣陶先生强调:课外练笔多,这才可以使写作能力越来越强。课外练笔可自己选题,形式多样。但在职高生中笔者试过,发现效果不佳,职高生文化底蕴不比普高生,缺乏升学压力,对写作素来敬而远之。要求自主选题,有的学生为取得高分,或抄袭,或拼凑,不能体现自己的真实水平,而有的学生像记流水账,写作水平完全得不到提高。因此,笔者采用在课文阅读教学结束时,结合课文特点,拟定主题,进行“篇后随笔”的写作练习。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易于下手。

如,课文《寂静的春天》是环保主义的经典之作,描述人类如果继续破坏环境,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成为所有人的共识,课后教师选择“环保话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资源浪费的现象,反思自己如何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去践行环保理念。这样的事例学生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很快可以挥笔写成二、三百字的小文章。且所选角度各异,如有的提倡节约木材,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有的要求节水,提出用洗菜的水冲厕所;有的提倡节电,把空调调低一度……总之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每一份可用资源,停止对大自然的掠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在学习完《拿来主义》后,学生探讨今天我们如何“拿来”。王龙华在文中说“应试教育就像锉刀一样,把每个学生都挫得一模一样,失去了个性”,建议我们应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拿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朱文清关注那些生活困难,无法交纳学费无学可上的失学儿童,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实行义务阶段免费教育。对于学习外国文化的态度,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抵制日货”,而应“师夷长技以制夷”。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范围之广、思考之深令我欣喜不已,只要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同样也能撬起地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通过写作鼓励学生积极体验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及时记录生活点滴,感悟思考生活,积少成多,积叶成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社会现象,这样,作文对于他们还会是难题吗?

采用模仿写作,让学生有“模式”可借鉴。

选择合适的文章,让学生揣摩例文,模仿写作。模仿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感悟的过程。如对文章布局谋篇的考虑,遣词造句的推敲,写作技巧的运用等。如颇受中学生喜爱的韩寒,他的《三重门》就是熟读《围城》后的模仿之作。在《故都的秋》的小作文中,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写一地一景。请看吴楠《秋景》:

高大的梧桐树上挂着几片黄叶。刚刚吹过的那阵秋风没有把它们卷走,而现在,一切是平静的,它们平静地挂在树上。我经常被这样的景象所吸引,伫足而立,翘首而望。心中顿时有无限感慨,还伴随着丝丝感伤,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一棵树和几片这样的叶子,仿佛就是一座雕像,一整个世界,可以取出好几种名字——眷恋,吻别,秋的恋情等等。在它们身上色彩与线条都是最简单的,却又是最合谐的。

终于,残酷的秋风将叶与树分开了。黄叶安静的与树分离了。执着的黄叶依旧躺在树的身旁,是不忍离去?还是因为别的?难道是“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

吴玉龙这样形容秋“相对于春的繁丽,夏的浮华,冬的死寂,秋是位洞明世态炎凉、又还未垂垂已老的中年伟男”。再看刘婷婷笔下的冬雪纷飞:“雪花如精灵般的俏皮,仙女般的婀娜多姿,悄然无声地落在白色的地毯上,啊,云彩掉在地上啦!”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引发他们物是人非,时光飞逝的感慨。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对自然多加观察,用心灵去与自然对话交流,学生就会文思泉涌,写出颇有新意的文章来。

学了《黄山记》要求他们写“登山记”;学习了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要求他们也去进行“故事新编、寓言新解”的创作;于是我们看到了《第二只乌鸦和狐狸的故事》《灰姑娘新传》《小红帽奇遇》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构思,合情合理的结局,让笔者大有收获,颇感惊喜。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教师鼓励学生从不断模仿中走出自己的创作之路,笔者想第二个韩寒也指日可待。

三、艺术性改写

这儿的“艺术性改写”包括:一是对所学的课文进行创编活动,即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形成一篇短小的美文;二是可从文中选一片段,进行再次创作。

如第一种形式,学习《把栏杆拍遍》后,孙楠进行的再创作《辛弃疾自画像》。

夕阳正欲沉沉睡去,几只飞倦的鸟儿轻拍着翅膀飞向远方,一棵苍老弯曲的老树上有几片黄叶仍恋枝头不忍离去。我凭栏而望,任冷风吹乱我那不再乌黑的头发。眼前的一切模糊了,是因风沙太大?还是我的心中悲凉?

二十年前,我曾率领几十万人马奔走沙场,血溅战袍,那时正值血气方刚的我,一直想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我本想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朝廷如此之黑暗,让我脱离战场、报国无门啊!不能拍刀催马、驰骋沙场,只能泪洒宣纸,挥毫拨墨,来倾诉自己的遗憾,无奈。可怜我臣民要受苦了。是什么刺痛了我的眼睛,一低头——“嘀嗒”落入了水中。平静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向远处荡开去。夕阳沉下,远处隐隐约约传来鹧鸪的哀啼。轻轻闭上双眼,我不忍再看那如血的残阳晚景了。“脉脉此情谁诉”。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样的文章只有对本文主题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物有了深刻了解之后才能写成。

第二种适用于诗词教学。如在所学诗词中要求学生任选一句,进行想象创意,或设计一组电视画面,配上音乐,构成音乐电视的形式。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我们看到了张倩所设计的如下画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配乐─《十面埋伏》。皓月当空,一位白衣长者脱下了战袍,一会儿挑灯看剑,一会儿手握酒杯、仰头望月、唏嘘不已。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篇后随笔”写作训练有如下特点:

“篇后随笔”无字数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学生就不会为凑数而编写一些毫无意义、无痛呻吟的话。

形式不限,学生可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如可以是随笔札记,可以是诗、散文、小说、图文并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自然成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宽容学生的写作质量,重在养成学生的写作习惯。学生有惰性,如果老师不“强制执行”,他们不会去积极地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及时点评,通常在下篇新课文学习前进行点评,大大缩短反馈时间。在评点时发现学生作文有可取之处,可将之放大,给予肯定、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两年的“篇后随笔”的写作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注重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对社会现象有了正确辩证的认识,放飞学生的心灵,毫不拘束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织锦成文,积叶成章。通过不停的积累,学生写作文再也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有了写作的欲望与冲动,写作能力、写作水平就有了显著提高。他们的笔触也不再局限于校园生活,而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点评等广阔的天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华章源自生活的点滴感悟,源自学生的笔耕不辍,“篇后随笔”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资源,那么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牛立萍 江苏模特艺术学校 221003)

猜你喜欢
写作水平课外课文
“以读促写”,提升高中生的写作水平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背课文的小偷
以说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