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龙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学领域也得到了有效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课堂教学,现代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也为翻译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为促进翻译课程合理设置,高校应倡导一种新模式,将元认知理论应用其中,从而促进翻译课程的有效实施。本文将对翻译课程设置在元认知理论馆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翻译课程设置;元认知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109-02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元认知策略就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元认知策略有利于学生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制定合理的计划,并对学习方法进行评估,最终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一、元认知理论研究
元认知理论由弗拉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又称为反省认知、超认知。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本身的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具备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一般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检测三个部分。元认知知识主要是个体对自己或者是他人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随着认知知识活动的展开而获得的认知情感;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为参考标准,然后进行自我的改正和调整[1]。
(一)元认知理论分类
1、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是根据主体个人的认知活动制定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制定前进行选择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结果评估并预计有效性。
2、监控策略
监控认知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根据主体认知的目标进行及时的检测,并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之处,并加强自我的改善[2]。
3、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结果的检查,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作用
1、培育学生元认知思维
培育学生元认知思维就是让学生对元认知策略有较深的认识,了解元认知策略的作用和价值,关注和重视元认知策略的利用价值。让学生了解多更深层次的元认知知识是提升学生对元认知策略学习和运用的基本。具体分析如下:
(1)为学生制订一份元认知策略试卷,让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试卷,通过考试的模式来让学生认识到元认知的重要性并从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对比评价,并使用元认知策略对听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学应该向学生讲解各种元认知相关的知识和不同策略,让学生认识到元认知策略运用到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意义,加深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理解,促使学生针对自身学习情况制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2]。
(2)为了提升学生元认知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运用元认知策略对听力理解的重要性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利用三个步骤:策略含义讲解、策略举例说明、策略利用评估。其中策略含义讲解就是向学生讲解、示范元认知相关的策略、听力理解相关的策略、元认知运用到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将元认知运用到听力理解中的关键性和重要意义。
2、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其学习的方向和目标,给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培训。明确学习方向就是元认知策略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学习一门学科应该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完成的目标或者是要学习的知识。制定学习计划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期限。引导学生依据本身的听力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的同时,教师需要把控其计划的可行性[3]。
二、传统翻译课程教学现状
(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目前翻译教学中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师只管讲述教学内容,忽视翻译语言技能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停留在理解词汇翻译和讲解语法规则中的字词和句子翻译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学生普遍认为汉译英很难,且英语表达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有些甚至直接表示不会。且在大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合班教学的情况,不便于教师管理。在此条件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的在课堂上以主导地位存在,而学生以被动接受的身份接受教学。这样不利于翻译语言技能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除此以外,对于学生的作业老师无法做到细心评价以及细心批改的程度,这样就无法全面了解学生英语翻译知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英语翻译实效性的发展。
(二)缺乏交际能力的训练
相关文献表明,有效性教学是检验翻译教学目标的方法,要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成绩以及学习反馈问题进行不断调整。就目前来说,大学合班授课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师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翻译需求,且实际的英语实践活动较少,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存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因此阻碍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基于元认知理论下如何设置翻译课程
(一)翻译课程前准备
为促进翻译课程的有效设置,首先应做好相关准备,对于影响个体认知元素进行研究。基于元认知理论下,学校部门应根据学生个体学习情况、学习质量从而选择合理的学习对策。个体认知通常受社会群体的影响,基于元认知理论下,翻译课程必须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举个例子:美国国务院1994年关于美国人权状况的报告译文:United States law provides extensive protection against human rights abuses by government authorities。美国法律对人权受政府当局的侵犯提供广泛的保护。从这句翻译中,可以看出,against在翻译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如果翻译人员如果对美国宪法缺乏了解,便会出现翻译错误,从而不难看出,个体的认知差异对翻译的正确性存在一定影响,据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全面贯彻图式理论原则,将翻译课程、学习材料等信息录入其中,加强学生对翻译的认知[4]。一般而言,图式就是各种抽象的意境的综合体,改理论源于20世纪,由教育家爱德曼提出,图式的缺乏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大脑应建立新的图式,将新旧图式互相适应,从而促进学生语言更好地发展。
(二)翻译课程的过程控制
做好翻译课程准备后,还应对课程过程加以控制,这一理论是由诺伯特·维纳提出,又被译为“Cybernetics”。过程控制最大的特征是由将信息从外部到内部实施传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积累的知识在课程上巩固,促进翻译活动的规范化实施。控制步骤如下:
导课:导课阶段通常为10分钟,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做presentation,以30人为一个班级,将其分为5个小组,主要内容涉及到大一大二预习的相关知识,从而促进翻译课程的有效实施。
译文处理与探讨: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教授翻译课程是一件十分苦恼的事,事实上不然,只要用对了方法,那些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师生互动平台”建立学习指南、案例教学、翻译理论以及翻译素材库等,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师生互动平台”建立教学意见反馈模板、成绩评估模板以及问题解决模板。通过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5]。且课下交流与课上的互动的结合,有效的促进大学翻译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对大学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彼此间的互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高。另外师生互动是达到引导的目的,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各种技能的培养与相互促进的起点。因此有效教学模式中“学生交流平台”的应用也尤为关键。“学生交流平台”的应用可以使同级学生、不同级学生乃至社会各界的人相互交流。对英语翻译的译文指正、评论以及分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准确把握,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测试机制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Hughes指出,语言测试会对语言的教与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与教学的目标相悖,则会产生有害的反拨作用。依此构建的翻译课程设置,测试可采用两种方式: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使用这种测试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学习积极性而且为他们日后从事的各种翻译活动打好基础。
(四)加强“师生互动平台”的应用
有效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完成设定的教学的目的。它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形成课下以及课上都互动交流的目的,使信息的传递具时效性。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师生互动平台”建立学习指南、案例教学、翻译理论以及翻译素材库等,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师生互动平台”建立教学意见反馈模板、成绩评估模板以及问题解决模板。通过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且课下交流与课上的互动的结合,有效的促进大学翻译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对大学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彼此间的互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高。
(五)积极构建学生交流平台
师生互动是达到引导的目的,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各种技能的培养与相互促进的起点。因此有效教学模式中“学生交流平台”的应用也尤为关键。“学生交流平台”的应用可以使同级学生、不同级学生乃至社会各界的人相互交流。对英语翻译的译文指正、评论以及分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准确把握,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6]。
(六)课程设置应结合地方需求
翻译课程,尤其是翻译专业,更多地是为地方服务,所以地方高校应该适当增加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课程。比如伊犁地区,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作为一带一路的中国陆路的桥头堡,辐射整个中亚。所以该地区需要的翻译人才应该是多语言操纵者。因此高校在外语翻译课程设置时,就应当增加一些诸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本地的语言基础课,同时还应该开设中亚等国的国家概况等课程。这样才会培养出适合当地需求和发展的人才,也能更好地突出办学特色。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大学翻译课程的设置目标,翻译是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体现更高层次语言运用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推动大学翻译实效性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校级一般课题
项目编号:2011YNYB024
名称:伊犁地区翻译现状及其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化丽.元认知理论观下的翻译课程设置[J].教育与职业,2013,03:129-131.
[2]杨莉.元认知策略在口译教学中的运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11-114.
[3]聂英.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2:152-154.
[4]汪丽娟,陈宣荣,罗欢.从课程内涵的角度探讨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9:150-151.
[5]刘治选.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支架教学探讨[J].英语广场,2015,06:99-100.
[6]李彦,刘晓康.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0: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