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诗意

2017-01-17 16:45王天一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诗意诗词语文课堂

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往往缺乏诗意性,学生常常感到乏味、枯燥。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本文试从寻根之心、诗意语言的应用、教师的诗意培养、教学方法诗意化、教学媒介的使用等五个方面来浅谈如何增强语文教学的诗意性。

一、当前语文教学诗意性低的分析

(一)对于古典文学知识不以为意,照本宣科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古典文学知识是重难点,而诗词的鉴赏尤其是重中之重。如果从文学习惯的养成上看,阅读与积累显然是重要的,而诗词的阅读积累尤是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诗词部分绝对是不容轻视的重要环节,但现实的情况是多数学校的教学设计并不以为意,而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素质,所以在教授的诗词的过程中一味要求背诵。试想一名中学生,不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不了解诗人的情致理想,不了解诗歌的文字声情;又或者是老师照本宣科式地给学生讲一下教案上准备好的内容,学生则要记住所谓的考点,如此只是单纯地记住诗句本身,这样的文本有什么意思。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想法:“诗歌也不过如此”。他们不了解“诗仙”李白的师风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诗佛”王维的诗风清丽旷淡。这使诗词逐渐成为小众文化,成为文化消费中的“奢侈品”。

(二)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

在基础教育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诗歌和唯美的散文,这些文章很大程度上能够进入学生的记忆深处,能够进入孩子们的灵魂深处,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们对于这些文章的处理都是草草了事,认为意义不大,考试也不考,很多孩子们上完课程之后都感觉没有学习过这些文章,很陌生。有些懂一些诗词的老师,自己有时也进行一些诗词的创作,也会留意一些心灵鸡汤式的唯美的语言,但在教育中无奈大环境裹挟,不得不被进度、计划、规则牵着走。这一切说明整个社会的文化向导,使得语文课变得枯燥、僵硬化,毫无诗意可言。

二、提高语文教学诗意性的措施

(一)寻根之心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先民咿呀学语开始,一颗诗心就诞生了,它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是每个古代文人的生命支撑。《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元曲,都是跳动而成的旋律。春花春雨,秋月秋虫,凡物之所经,皆有感而成文,即《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当人们在面对世界的盛衰,或人事的悲欢离合时,心中都会有所感,但多数人的这份美妙的感情都夭折在了心里,即常说的能感之,却不能写之,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但如今更值得悲痛的是我们这个诗的民族离诗越来越远了。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无论要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还是要塑造优秀的文学素养,都是离不开诗的陶冶的。一个拒绝诗歌的人,我们也不能把他当做文人。要学习好语文就需要唤醒那颗在体内沉睡已久的诗心,并且呵护它、培养它,使其有力跳动,永远不死。

(二)诗意语言的运用

现实情况下,语文课堂对话的语言多是苍白的,一系列的问答、讨论、写作都使得教师与学生对于课堂的期待处于白炽化阶段。多数语文教师也在思考如何提高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诗意性的语言。当语文教师总结概念的时候,可以不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精确无疑,要尽量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情怀。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定义,如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字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当开心的主题洋溢课堂,不禁想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达;当愁苦的主题洋溢课堂时,自然而然地吐露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伤;还有歌颂深情友谊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憔悴中又带有悲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诗意性的语言,渐渐地就会真正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们的心灵,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性。

(三)提升教师自我的诗意性

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诗意性,首先教师应具备诗意性的素养。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毕竟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老师应该走进古典文学,去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文化的熏陶,进而增强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扩大其知识储备。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形式与语文教师的培养形式,多渠道、多方面地提高教师的“诗情”、“诗意”、“诗才”。在古代文化精神的浸润下,使语文教师雅致而内秀,追求诗化的人生,诗意地教育学生,诗意地与同志、家人相伴,诗意地充实自己的现实生活,并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传递诗意性的语言。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去共同追求诗意生活、诗意人生。

(四)语文教学方法的诗意性

1.朗读。文字是有感情的,语文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也要富有情感,富有诗意性。汉语中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联系着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语言传达的不仅仅是表层文字上的内容,还有感情上的内容。通过朗读的手段,可以对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的变化进行掌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很多课文如《再别康桥》、《雨巷》、《乡愁》,还有古代诗歌《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都需要结合内容,将作者的创作背景朗读出来,这样的朗读欣赏课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诗意性的氛围,还更全面地对文本进行了解读。正如朱光潜所说:“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绪气势或神韵。”俞平伯也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的水平,而只有“耳治”即朗读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通过朗读获得语言信息,从而领悟文字的底蕴,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直接思维的境界。

2.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读书报》上就曾发表过“规范、清晰、美观的文字书写”作为语文教学第二基本功。对于书法的欣赏是语文教学增强诗意性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很多的文学作品是可以借助书法的表现形式来讲解的。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透过书法作品不仅可以从整体上看出笔势飞动,迅疾便捷,而且字字独立,每一字的大小变化,轻重缓急,都是对于诗词文本最好的分析,从时而高昂,时而缓疏,看出作者情感的变换。

(五)巧用媒介,提升语文教学诗意化

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和突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在诸多新的教学方法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利用多媒体,既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立体、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同时还可以表现出教育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性和快速性,还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务必要抛弃之前陈腐落后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的作用是很多的,其一是通过多媒体的音响效果和视频功能,能够更加直观地为学生展现一些教学所需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操纵中,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恰当的配乐和视频,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语文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其二多媒体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工具。提高中学生阅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而多媒体则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的良好的工具。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秀的诗词朗读,并让学生模仿,这样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学生的朗诵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诗意性缺乏角度出发,探讨了提升语文教学诗意化的建议。从教师自我的素质方面到具体教学之中的实际方法运用等角度逐步分析语文教学诗意化的具体策略,希望为增添语文课堂的诗意化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蓝继红.蓝继红与诗意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心武.宋词在作文中的应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王天一 辽宁师范大学 116000)

猜你喜欢
诗意诗词语文课堂
诗意地栖居
被耽搁的诗意
诗词之页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