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中林
《北京青年报》8月16日报道:北大的一些院长去年在上海面试学霸之后,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综合素质都很高,看上去完美无缺,但是却让人觉得他们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
孩子们成了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这个说法让人触目惊心,但是这种情况的存在却是由来已久,只是没有人愿意说出来而已。这次经北大院长之口说出来,马上成了国内媒体的议论焦点:我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成为一棵自由生长的树,却在还没有成才之前就被打成了一模一样的家具呢?
第一,各行业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差异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因。虽然我们说职业无贵贱,但是收入却是天壤地别。电子商务的初入者月薪就可以上万,环卫工人就是再工作多少年也不过区区两三千。如果把隐性收入计算在内,他们的差距会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追逐高薪酬、高地位的行业必然就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对象。
第二,各大学的社会影响和就业机会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我们虽然现在也开始在呼喊着要拆除各大学之间森严的壁垒,但是已经形成的固有思想并不能在短期内清除。比如说北大和清华,学生考上了就等于跨进了上流社会,谁会不梦寐以求呢?可以说一跨进了这类学校,学生基本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而那些进了籍籍无名大学的学生呢?他们虽然不能说毕业就失业,但是前景并没有那么乐观——就是就业也不一定有多好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前途。
第三,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推波助澜。地方政府一般视考取多少北大、清华学子作为一项政绩,他们对学校的监督和管理自然就以此为标尺。还记得河北涿鹿县科教局长郝金伦吗?他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为什么要主动辞职呢?想一想,大家就明白了。在这样背景下,学校为了得到地方政府的肯定和生存发展,他们必然要加大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就是这样的典型。孩子在这样的流水线上打磨,他们还能怎样自由生长?
第四,家长的焦灼和跟风。没有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但是在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影响之下,着眼于现实,他们还能怎样选择呢?只能是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去学习,牺牲孩子的成长机会去学习,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去学习……可以说,为了孩子,家长不但牺牲了孩子,还把自己绑在了这辆战车上。
我们喊素质教育已经喊了二十多年,为什么到今天还是停留在原点呢?北大院长的一番话,是不是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