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亘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青年教师
浅论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历史沿革和技巧运用的差异及审美
文|刘亘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青年教师
中国的歌者能同时将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都完美演绎的,可谓凤毛麟角。这是由于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各种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发声原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有情感表达因素、科技发展因素、语言差异因素,也有民族差异因素等。但无论是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其衡量声音之美的标准是一致的,便是寻求那些与作品匹配,与风格相符,与环境平衡,与自然诉说,与灵魂的对话的悦耳之声。下面历史沿革与基本方法展开论述。
美声唱法 通俗唱法 历史 区别
目前,中国声乐的演唱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历史悠久到不可考证的原生态唱法;二是起源于宫廷戏剧传承的戏剧唱法;三是以西北民歌为基础,并在20世纪初叶逐步完善的民族唱法;四是20世纪80十年代引入并逐渐兴盛的通俗唱法;五是起源于欧洲教会唱诗班的美声唱法。我国许多歌者和声乐教学者认为,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原理是相似的,而实际上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发声原理、审美、文化源流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下面历史沿革与基本演唱方法展开论述。
(一)美声唱法历史沿袭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为“优美的歌唱”,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西方音乐界将“Bel canto”理解为是由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等作曲家们所处那个时期的作品和歌唱艺术,并包括那个时期歌唱的风格、技巧、内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与我们中国人认为的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唱法有所不同。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均起源于欧洲。从音乐发展史上看,先有人声,后有乐声,但能称之为艺术的人声与乐声来说,二者的发展步调基本是一致的。声乐发展是和器乐发展紧密相连的,四百年前,给演唱者伴奏的以古钢琴为主,古钢琴跟今天钢琴的最大不同有两点:一是古钢琴没有延音踏板,发出的声音短促,声音干架并不圆润;二是古钢琴的音量较小,声音纤细,故此歌者的演唱都是以轻柔缓和为主的唱法。古己有之的通俗唱法,非目前所指的典型意义的通俗唱法,他与美声唱法区别并不大,特别是在美声唱法出现的初期,即欧洲中世纪教会唱诗班,与古已有之的通俗唱法并无二致。从16至18世纪意大利作曲家的优秀作品看出,这个时期的用歌曲仍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古声乐的特质,比如《我亲爱的》、《阿玛丽莉》等曲均采用非常缓慢的小广板演唱演奏,歌曲演唱地很柔弱纤细,具有美声唱法孕育初期的典型特征。
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雅高伯·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实现了音乐与戏剧的融合。随着器乐取得了长足发展,乐器制式基本统一,制式的管弦乐队逐步扩大成型,而歌者必须发展声乐,从技术上把声音做到极致,最大限度的发掘人声,把优美的人声穿透整个乐队送到观众耳边。作曲家的创作,也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美声唱法逐渐具有现代特征,比如强调呼吸艺术,适当打开喉咙,注意声音的高位置等。1786年,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完成了《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这是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男主角演唱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Non piu andrai)时,要求声音浑厚有弹性,高音饱满有力,使用高位置共鸣技巧。
美声唱法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已经臻于完美。它将呼吸艺术与共鸣、吐字技巧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嗓音歌唱的生理技能,歌唱音色优美、旋律流畅,自始至终得到气息的有力支持,声音灵活华彩、集中而富有穿透力,是美声歌唱家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在19至20世纪风行全世界。该唱法在五四运动以后,逐步在我国发展迅速,现在中国青年歌唱家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
(二)通俗唱法历史沿袭
现代意义上的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它起源于美国黑人的蓝调音乐布鲁斯,形成于电声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通俗唱法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风格唱法是国标化的;二是与现代高科技电子技术结合更为紧密。在西方十八世纪之前,古曲的“美声”和“通俗”的歌唱方法,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虽然演唱歌剧要比演唱轻歌剧和流行歌曲需要更为丰满的声音和更高的歌唱技巧。
到二十世纪初叶,由于通俗歌曲的歌唱者开始用电声话筒而产生了分歧,人们不再需要把自然声演唱得较大的技巧,启发了白人歌者采用口语的形式和句读,对声音的炫耀也不象古典声乐歌唱者那么强调,这时歌手的声音都具有轻松、圆润、亲切的色泽。这种具备现代因素的通俗唱法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得到一定程度的流传。起初叫流行歌曲唱法,后来称通俗唱法。由于中外语言的特点各有不同,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也有不少共同之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的枷锁解除,国门大开,以港台通俗音乐引领全社会的流行热潮。通俗歌曲和歌手不断涌现,演唱风格各异,五彩缤纷,通俗唱法黄金时代来临了。不仅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有青春活力,也体现了人们打破桎梏,并可以自由地选择何种生活的愿景。
通过多年的发展,通俗唱法的多样化是美声唱法以及其他唱法无法比拟的,它不讲求声音的美感,对于歌曲节奏甚至音阶框架也较为灵活,其特点是相对自由、声音自然、强调激情和感染力,近似说话和呐喊。通俗唱法的风格大致分以下几种:heavy metal(重金属)、Hard Rock(硬摇滚)、Punk(朋克)、Folk(民谣)、Pop(流行)、Rap(说唱) 、Jazz(爵士)、Acid Jazz(酸爵士)、dream-pop(迷幻摇滚)、Sou(灵歌)、Reggae(雷鬼)、Disco(迪士高)等。
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分支流派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但从宏观上看,美声与通俗唱法已经在世界上形成了两种宏观上的声乐流派。下面仅就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在演唱过程中的技巧运用及审美评判进行比较性研究。
(一)美声唱法的基本方法
美声唱法以音色优美、发音自如,声音连贯,平滑匀净,流畅灵活而著称于世。其演唱技巧其显著特点在于通过人体解剖学倡导的一系列迫使发声机构以最精细和微妙的变化自我调整的方法,获得与人类语言有关的音质、强度、音色以及共鸣进行协调变化出乐感的声音,组合树立音乐形象。
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声音的优美精致、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还包括歌唱者的风度、仪表、气质等,要求气息通畅,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音域宽广,声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终含有增强音响的“微颤”(Vibrato),即弦乐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颤动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其他唱法小一些。表现时注重歌词曲调的咏叹性、宣叙性、戏剧性的歌唱方法。
(二)通俗唱法的基本方法
通俗唱法,旋律流畅、质朴,歌词生活化,以具有通俗性,传唱性、自娱性风靡世界。其演唱技巧有气声唱法、假声唱法和低吟唱法。其演唱的显著特点是它是配合丰富的舞台美术灯光渲染气氛,用自然的演唱方法,配以舞蹈表演、伴唱、舞蹈、电声乐队、说唱等综合现代艺术吗,组合树立音乐形象。从演唱的风格角度,大致可分为劲歌型,柔美型和艺术型三大类。
通俗唱法一般以轻唱为主,共鸣运用不多,喉咙不要求全部打开,呼吸运用普遍较浅,声音自然流畅,无多大修饰,音域多是不宽,声带及喉部肌肉用力较多。但注重情感表达,有重情轻声的倾向,表演具有随意性。演唱时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因此音量较小,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唱时有意借助电声的音响制造气氛,所以很注意话筒的使用方法和电声效果。因为通俗唱法演唱时的气息需求不多、不深,演唱时还能配以舞蹈动作。
(一)呼吸的运用
“气为声之本”,气息控制是声乐训练的最基础环节。歌者只有自如驾驭气息,声音才有灵活性和流动性。方法是运用腹部、两肋、腰部整个肌肉群的紧张度所造成的一种对抗,拉住横膈膜,根据需要张弛,美声、民族、流行等唱法均是如此,但是者在呼吸的控制上有较大不同之处。一是呼吸的深浅不同。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认为呼吸的运用要“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就是此理。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两种唱法的气口(唱念时的换气所在及换气方法)也不太一样。二是对抗的位置不同。呼吸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分别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由于美声唱法需要气韵悠长,声线嘹亮,因此在美声唱法教学中最常见的是腹式呼吸联合呼吸法,需要在胸部之下寻找对抗。由于通俗唱法特性是近于说话,因此最常见是胸式呼吸,对抗部位通常在胸部正中或偏上。
(二)上呼吸道的运用
在传统声乐教学中,两种唱法均要求歌者把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口、喉、咽、内口腔等调节成管状通道。认为打开喉咙是歌唱训练的基本功,只有打开喉咙,唱歌才能获得稳定、流畅的气息支持。但是在具体的运用当中两种唱法就要联系实际了。
美声唱法无论在练习时还是歌唱时,喉咙都须打开,喉头下降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舌头平放。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美声唱法认为开喉呼吸是发声的关键;通俗唱法则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普遍而言喉咙打开不大,喉头高低无要求,允许喉头上下挪动,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三)共鸣的运用
一是共鸣的区别。美声唱法时分注重歌唱的共鸣技术。讲究混合共鸣,把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强调整体歌唱感和共鸣的贯通统一,真假声按实际情况混合使用。从机体上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空间,使声音集中,加强声波的共鸣震动形成“面罩共鸣”,增强声音的掷远效果和穿透力,故此,从听觉上,似从头顶处发出;通俗唱法多借助于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多用真声,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流行唱法中一些地方会用到鼻腔共鸣,与美声、民族所普遍用到的头腔和胸腔共鸣不一样,把鼻腔作为主要的行腔手段,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故此,从听觉上亲切自然,似在耳边近语。
(四)音域的运用
音域是指人声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通常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讲究音域宽广、声区统一,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至三个八度。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两个八度之间。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某些摇滚作品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两种唱法的绝对音域。学院派因视野受限,始终认为美声唱法在音域上优于通俗唱法,但实际上国外的男声摇滚唱法中的平均音域远高于美声唱法。Mark Slaughter(马克·史劳特),可以唱到g4。此外,Daniel Heiman(丹尼尔·海曼)、Axl Rose阿(雷克斯·罗斯)Michael Jackson(迈克尔·杰克逊)音域也相当宽广。在摇滚歌曲中10个HighC以上的歌曲较为常见。即使国内的信乐团演唱的《海阔天空》、《天高地厚》、《死了都要爱》、《离歌》与轮回乐队演唱的《烽火扬州路》、《满江红》音高均达到HighC到HighE,其中《满江红》、《死了都要爱》全曲"HighiC"多达8个及以上,《满江红》更是在歌曲终结之时从连续的两个HighC连贯的演唱到HighE并延长达三个小节。
(五)咬字的运用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因其重元音,轻辅音的特性,致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九十年代以来,国内美声唱法在歌唱的吐字咬字上,已经逐步纠正了以往的重音不重字的现象;通俗唱法吐字方法注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更加靠前,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更倚重于情。
(六)人声的运用
人们通常理解人声部分是整首歌曲(含编曲)的主体部分,时长一般超过50%。通过对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各类歌曲的人声时长进行了比对和分析,发现美声唱法歌曲与通俗唱法歌曲在人声歌唱比重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现代美声歌曲依然以延续人声之美,复古式地把人声放在歌曲的主要位置。但是通俗歌曲却大相径庭,在许多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中人声在乐曲中的作用,逐步退居次要,甚至追新求奇地将人声电声化,迎合市场风潮。
社会多元化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使得人们对歌曲(编曲)的需求更为多样,随之曲目表现形式也愈发多样,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通俗歌曲还是美声歌曲,编曲、乐器、音效所占歌曲比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人声、作曲、音效、编曲、节奏等歌曲要素比重的变化转变,可追溯到上个世纪70—80年代,迪士高音乐的诞生,它标志着“舞歌曲”时代的到来。它源自于70年代早期兴盛的律动导向的声音以及疯克(Funk)音乐,节奏开始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高于人声和作曲。迪士高唱片是不分曲目没有时间限制而连在一起的,用来保持节奏的连贯性。随着迪士高音乐逐渐的退出,而被其繁衍和进化的风格所取代,如:酸爵士、House、Techno等。
综上所述,因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各种差异,导致多数美声歌者唱通俗歌曲不伦不类,
而通俗歌者唱美声歌曲也显怪诞异常,两者演唱均出类拔萃的,可谓凤毛麟角。作者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文化因素,有情感表达因素,唱法的因素,有语言因素,也有民族历史因素。但无论是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其衡量声音之美的标准是一致的,便是寻求那些与作品匹配,与风格相符,与环境平衡,与自然诉说,与灵魂的对话的悦耳之声。
目前国内如刘欢、韩红、孙楠等一些通俗演唱家已经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声与自然发声结合的路。在欧美,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莱曼)、IL DIVO(美声男伶)Andrea Bocelli(安德烈亚.波切利)等美声专业人士更是将美声与通俗完美结合,并在音乐市场上引起轰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事物都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无论是那种形式的唱法,歌者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良、探索、创新、发展,使声乐理论日臻完善,吟唱出最贴近自人类的灵魂之声。
[1]孙美兰.艺术概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1.
[2]吕玲. 三种唱法争鸣二十年回顾.音乐研究,2007.12.
[3]郭克俭. 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音乐研究,2004.4.
[4]锡德·科斯拉.人类发声方式类似喷气机引擎[N] .(转引)参考消息, 2007 -3 -17.
[5]沈湘.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
[6]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音乐研究,2004.4.
[7]余笃刚. 声乐艺术美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8]张洪易. 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