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最强大脑”

2017-01-17 03:08朱向前史忠华
中国石油石化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最强大脑胜利油田采油厂

○ 文/朱向前 史忠华

报道

胜利的“最强大脑”

○ 文/朱向前 史忠华

近年来,胜利油田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搭建起现场生产物联网,助力实现油田生产的提质增效。

●胜利油田积极搭建智能化管道。 供图/史忠华

4月29日上午,走进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生产运行管理中心,一个宽近10米高近3米的电子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生产指挥信息平台就是胜利油田的‘最强大脑’。”生产运行管理中心运行科科长孙剑介绍。在这个屏幕上,既可以看到万里之外的新疆工区,也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本地井场;既可以找到影响系统运行效率的节点,精准解决现场问题,也可以从生产数据的波动中寻找不同,提前预警等。

近年来,胜利油田持续加快智能油田建设。建起现场生产物联网,自动采集8大类56项数据;集生产监控、报警预警、生产动态、调度运行、生产管理、应急处置六大模块于一体的生产指挥平台实现移动化。

精准定位

距胜利油田12000余公里,墨西哥湾东岸向西30公里,由工程承包商转型技术服务商的代表项目——ALTAMIRA1127井正在钻进。与此同时,位于胜利油田驻地东营市东营区乐园路1号的地质录井公司随钻技术支持中心的大屏幕上,不停滚动着来自万里之外的实时数据:井深947.12米,垂深548.08米,钻头位置124.56米……

“全油田4.6万口油水井,每天有6.6万多条数据从四面八方传回来,数据中心累计存储数据超过4亿条。”物探院副院长路慎强说。这些数据是评价、决策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重要依据。

胜利油田地质构造复杂,就像“一只盘子摔到地上,摔得粉碎,又被踹了一脚”。在这个“地质大观园”里,如何准确探明油气位置?答案非常明确:运用大数据。分析模拟建立海上油田、埕岛油田模型,在数字模型上勘探开发油田。

“建模的前提是对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在油田的云计算和云服务中心,由上万个CPU组成的微机矩阵的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650万亿次。”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于金彪说。基于大数据的支持,他们针对济阳、埕岛等300多个区块的个性化特点,为每个区块“私人定制”了开发模型,使剩余油区块相继“脱单”。2016年,胜利油田将实现主力单元模型化率100%,全面建成“数字透明油藏”。

胜利采油厂地质所综合室副主任王本哲说:“在新老区产能建设过程中,通过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设计开发方案,及时跟踪生产动态,预测开发效果,真正实现了‘效益开发、精细开发、科学开发’”。

●生产指挥信息平台是胜利油田的“最强大脑”。 供图/史忠华

“鼠标”管井

“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30分钟就能完成165口油井的电子巡检。”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采油管理五区员工陈振林对智能化带来的高效率有着切身体会。

“5座注水站、20座计量站数据实时采集,104口水井数据在线监测和远程控制,油井工况数据日采集11.86万条以上,为我们日常生产运行管理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持。”采油管理五区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马翔介绍。

“以前跑断腿,现在点鼠标。”胜利油田分公司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杨耀忠高兴地说。

在胜利油田,像滨南采油厂采油管理五区这样给油井装上“眼睛”的采油管理区有9个,今年底全部油井将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

作为智能化油田试点区块之一,现河采油厂郝现管理区同样受益颇多。去年,通过智能预警,该管理区及时发现单井及混输线穿孔63井次,管线异常憋压5井次,加热炉温度下降预警428井次,系统及时、有效、准确判断处置“异常症状”,保证了输油管网的正常运行。

去年4月3日,中国石化第一条智能化管道——新东辛输油管道项目投产成功。管道运行了一年多,广饶县油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张俊勇深有感触:“‘老东辛’换成‘新东辛’,再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

“新东辛”输油管道同样从东营原油库到临淄(辛店)原油库, 采用自动化技术、三维地理信息展示和智能化管理等手段,集成各种系统功能,形成数据库互联互通。新技术不但把“老东辛”197处安全隐患消弭殆尽,还能检测到小于每小时5立方米之内的小流量泄漏,定位精度从原来的1000米精确到300米;当两端流量损失达到每小时50立方米,2分钟内自动关闭全线输油设备,避免原油泄漏和大面积污染。

因井施策

当前国际油价低位徘徊,信息化的应用不仅推动油田开发技术水平的提升,还可以获得少投入、多产出的效果,实现低效变有效、有效变高效、高效再提效。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孙焕泉认为,“互联网+”是传统油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特别是应对低油价挑战,必须加快推进智能化,实现油田的低成本开发。

信息化建设让孤岛采油厂15-6注聚站的日常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上半年,在15-6注聚站改造前共有2名大班人员、8名小班人员。经信息化改造后,只留两人负责设备日常维护,其余人员全部充实到其他岗位。原来操作烦琐的流量调节,现在仅需几秒就可完成,精度也远远高于人工,单井注入误差从3%降到1%以内。

东胜公司依托信息化,通过采集油井产液量、含水率以及耗电量等数据情况,对每口井的“脾气、性格和劳动强度”逐一测算分析,实施油井“间开”制度,因“井”施策、量体裁衣。

东胜公司注采管理部主任姜东波介绍,信息化给油井“间开”筑牢了平台基础。通过不断分析摸索,寻找油井的最佳工作效率,实现了产量和成本合理匹配。

经过“量体裁衣”制定的油井“间开”使生产运行更为科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天节约电量达8800千瓦时,低产低效井实现了高效生产。

在胜利油田,智能化不光应用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中,也逐步渗透到社区物业服务、居民水电气暖供输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油田员工正体验着智能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在智能化推进过程中,胜利油田收获颇丰。在刚刚收官的“十二五中”,胜利油田实现连续20年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并保持储采平衡,上缴税费2066.41亿元。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猜你喜欢
最强大脑胜利油田采油厂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靖边采油厂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最强大脑”哪家强
吴起采油厂提前8天完成248.2万吨原油生产任务
胜利油田经济产量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一个老油田的自我变革
天鹅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