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果 屈永建 郭风平 董 亮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张新果1屈永建1郭风平2董 亮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园林专业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有效教学理论,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措施。首先,根据课程教学现状和有效教学理论,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了更新,使之能更高效地指导教学活动;其次,基于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科特点,根据“点式”“线式”“面式”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也由原来的以闭卷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调整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复合评价体系。
园林专业;中国园林史;有效教学
“中国园林史”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同时借鉴我国园林历史上优秀的理论、成功经验以及教训,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园林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园林文化的素养,开阔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学理念陈旧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以往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把重点放在对园林历史概念性知识的简单吸取上,重视卷面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园林历史的兴趣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的任务。
(二)教学方法单一
“中国园林史”课程是理论型教学,而园林专业却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面临的是历史理论与现实应用相结合的问题。原有的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是主导,采取“PPT+板书+教材”的授课方式。这种单一的讲授方式,导致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自主学习意识欠缺的局面,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扩展,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探索出适合学科自身特点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的方法迫在眉睫。
(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落后
“中国园林史”课程采取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造成了学生考前连夜突击,考后把死记硬背的内容统统“归还”给教师的现象。这种完全以闭卷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考核方式,不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中国园林史”课程的真实水平。同时,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消极的导向作用: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轻主动吸收、理性分析,因此很难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有效教学理论(effective teaching theory)属于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西方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即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方式[1]。有效教学理论关心的主题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体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教学效益、实施反思教学、有效教学核心以及有效教学策略。
10月24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引荐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出色民营企业家”名单发布,杨宗祥作为云南唯一当选的民营企业家,与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同时上榜。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在有效教学理论中,要根据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的环境等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是“有效教学”的体现。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是值得探索的。
(二)有效教学理论对“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适用性
近年来,有效教学研究在我国已成为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也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效,然而在“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中运用有效教学理论的成果尚未见报道。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对学生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不是用成绩高低作为衡量标准的[2]。因此,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将有助于引导教师合理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选择适当的考核评价体系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策略
在有效教学理论体系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对于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及搭配对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3]。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发现,“中国园林史”课程内容包括了经典案例分析类的“点式”内容,园林历史发展脉络梳理的“线式”内容及各历史时期园林风格特征的“面式”内容。任课教师针对类型多样的教学内容必然要配以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在有效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由演员、主角、权威言论,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角色由听众、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习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需要授课教师转变角色,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同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运用有效教学理论,更新“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及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避免为学史而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侧重于揭示中国园林发展的脉络和优秀园林作品背后的艺术原理及这种古老智慧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启示和应用[4]。“中国园林史”课程的教学不应仅是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的一门辅助课程而存在,而是应充分发挥史学课程的特色,做到让学生“学史以明智”,通过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
针对更新后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笔者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将原来的灌输型的授课方式改为启发探究式,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型改为主动吸收型。同时,笔者还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教学方法的搭配组合,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是以园林的形成、发展及成熟的时间为纵轴,在纵向浏览的基础上,根据园林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向横向展开,重点讲授优秀园林作品案例。针对这一特点,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征,选择了相应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授经典案例这类“点式”内容时,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法”,参考“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授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好课前预习内容,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案例,并通过图书、期刊、网络等渠道收集该案例的历史沿革、风格特征等资料,并作图分析其平面布局或典型立面。学生对该案例不仅要从规划设计手法的角度去分析,还需考虑它所处的地域环境、营建的时代背景、建园者的立意等因素,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园林与地域、时代、文化、美学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讲授园林历史变迁的“线式”内容时,采用了“读书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上课前,笔者指导学生阅读与园林经典案例同期的历史类参考书,让学生通过自学先行获得一部分基础知识,这样,在课堂讲授时,笔者可以在讲授各时期园林风格特征的同时,融入文化史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园林背后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背景知识,并且结合案例教学,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园林的风格特征。在讲授各历史时期园林风格特征的“面式”内容时,采用“讨论法”教授方式,抛出前期课堂中已学过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优秀园林的特点,进而从中提取出该历史时期园林的风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点评来适当补充学生分析的不足之外。这种通过实例分析的启发探究式教学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该时期园林的特点,掌握完整的分析过程,同时学生也学到了如何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获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可谓一举数得。
教学方法优化后,教师不再过于追求讲授的信息量,而是着重关注学生真正有效掌握的信息量和获得这些信息的途径,关注学生的知识是否是由自发学习和合作学习而来,这也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
(三)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评价行为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而不只在教学活动之后。为了适应“中国园林史”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考核方式由原来以闭卷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方式,改为平时成绩(翻转课堂发言表现成绩+课外作业成绩)+课程论文成绩+闭卷考试成绩的复合评价方式,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约占40%)。因为平时成绩是在课堂上当场打分,成绩公开透明,学生能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因为有实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教学进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准“扶贫”。课外作业(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由原来的以概念等记忆性题目为主,改为以分析类为主的题目,鼓励学生分析、思辨,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风俗文化传承与变迁中去深刻剖析经典园林形成的原因及其蕴含的艺术原理。
(一)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改变,使师生都离开了相对熟悉、舒适的区域,压力也随之上升,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但是,只要不断实践,很多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改进,从开课前对整个课程知识点的细致梳理,到每节课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课堂设计以及课后分析类作业的批改,与传统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中国园林史”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注重教学过程的复合评价体系有效改善了学生“考前突击、考后忘光”的现象,尤其是平时的翻转课堂发言成绩正在逐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从一开始的相互推诿,到争先恐后地发言;从被动查阅教师指定的资料,到主动寻找更多新的学习资源;从最初分析案例时不知从何入手,到能思路清晰地侃侃而谈,甚而能另辟蹊径地抛出新的观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学生能从历史沿革、地域、时代、文化、美学以及环境的角度出发去剖析作品背后的原理,并结合园林历史发展中的特征来思考当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问题,拓展了设计思路,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检验和应用。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5]。“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在围绕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也有助于每一位教师更好地发展。有效教学理论对于“中国园林史”教学改革的启示在于: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有收获、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也要求教师大胆探索,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1] 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2-3.
[2]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J].青年教师,2016(4):28-29.
[3] 候耀先,栾宏.有效教学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6-7.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84.
[5]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35.
(责任编辑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