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轶斐 贠小琴 田呈明 韩海荣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章轶斐 贠小琴 田呈明 韩海荣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根据林业行业特点,对林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建设:通过确定培养定位、加强普及宣传、完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采取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实行双导师制、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等途径,使林业硕士生源逐年增加,报考率不断上升。同时,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产学研”联合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林业硕士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显现。
全日制专业学位;林业硕士;培养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1],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通过了包含林业硕士在内的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开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并给予各个高校较大的培养空间。
研究生培养体系是由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对象、方法、组织形式、质量评价等一系列内容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2]。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在起步阶段,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度尚在形成,部分师生不能准确理解专业学位和学术性学位的区别,简单地将专业学位作为学术性学位的替补,甚至还对专业学位存在误解。因此,专业学位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小,学生主动报考的热情较低。部分培养单位和导师没有对学术性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方式进行区分。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是第一批全日制林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从2011年招收第一批林业硕士至今,已培养了6届林业硕士研究生,共297人,授予学位133人。近年来,在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学校统筹规划,积极探索,重点围绕培养定位、培养方案、培养环节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并针对课程教学体系、联合培养机制、质量监控等进行研讨和修订。经过5年多的建设与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硕士培养体系,建设了科研实力强、指导能力突出的校内外导师团队,组成了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制定了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在林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规格各有侧重[3]。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4]。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对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素质能力的特殊要求为依据,科学地构建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5],以培养出能在林业领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的林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结构的巨大变化,预示着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开始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6]。依据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林业行业的用人特点,结合林学学科的优势,北京林业大学明确了林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扎实的林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适应林业行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人才。同时,通过对林业硕士知识结构体系和技能培养方向的全面凝练,最终确定按照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和森林生态4大领域,对林业硕士进行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并依托林学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依靠优秀的师资团队,实现林业硕士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林业专业硕士招生的宣传工作
林业硕士报考生源数量少,调剂生多,招生工作困难。2011年林业硕士招生录取人数仅为20人,以推免生和调剂生为主,主动报考的学生仅有4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林学院首先在校内相关专业本科生中组织了“林业硕士招生宣讲交流会”,逐渐普及专业学位的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鼓励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每年还定期走访国内农林高校,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学习交流林业硕士的培养经验。
(三)完善课程体系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以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论证的方式,开展了林业硕士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研究。根据“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课程设置原则,制定了通识和专业兼容的林业硕士课程体系。
林业硕士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3大类。公共课是以林业硕士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新开课程;专业课是以学科领域为基础,根据授课教师的科研方向而开设的;选修课是结合学术性研究生已有的课程,兼顾专业硕士培养特点开设的相关课程。3类课程相互融合补充,形成了重视实践和应用,通识性和专业性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林业硕士的专业实践应根据植物生长的季节和规律,给研究生提供适合的实践时间。培养方案要求林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进行集中授课,完成课程学习;次年4月,植物生长期开始,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践。这一方案结合了林业实际工作的特色,体现了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因培养定位、培养目标不同而开展的特色化培养。
(四)创新课程内容
林业硕士课程内容的设置既遵循了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又突出了林业硕士教育的特殊性,力求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通识基础与专业技术并重。
以英语教学为例,林业硕士不参加全校统一的英语课程学习,而是邀请林业领域资深归国教授依据林业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量身定制了“林业硕士专业英语”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是文献分析、会议英语、科技写作等实用英语,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阅读能力、英语论文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交流能力。“林业硕士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林业硕士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采取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
依托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设置的核心课程,为林业硕士基本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些核心课程,均由学科教研室(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均由学科培养)统筹安排,由多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以“一人一讲”专题讲座的形式,全方位讲授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多媒体课件必须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并实时更新。每位教师在短短的几个课时中讲授了理论精华,为学生提供了最具有价值的前沿理论知识,让林业硕士能快速有效地接触到各个层面的知识和信息。以“现代林业经营理论与技术”课程为例,由森林经理学的8位教师各自讲授自己的研究方向,其内容涵盖了森林经理学的几个主流领域,“现代林业经营理论与技术”课程内容见表2。
表2 “现代林业经营理论与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师配备
此外,以“林火控制”课程为例,学院每年邀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种学院防火教研室主任进行灭火实践教学,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进行“我国森林防火实践与发展”的专题讲座。
(六)实行双导师制
为了保障林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院实行了双导师制。学院邀请校内有较高业务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同时聘请实践基地、林业行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组成“林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团队,共同参与林业硕士的培养和日常考核与管理。
(七)实行“产学研”联合培养
学院一方面依托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增加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功能;另一方面主动寻找林业相关企业和单位,签署专门的合作协议书,进行“专业学位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同时,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通过联合培养,建立了稳定的“院企专业学位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
(八)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1.构建科学规范的培养制度
在北京林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林学院边调研,边示范,边改进,先后制定了《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全日制林业硕士培养与管理办法》《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关于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实践暂行管理规定》等,对林业硕士培养过程、专业实践过程进行了补充。同时,结合联合培养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林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运行管理办法》,明确了联合培养的责任和权利。林学院在梳理林业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和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制定了《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关于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管理规定》。林学院设有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由主管院长负责。研究生秘书和学科秘书负责林业硕士的教学组织、培养环节考核、专业实践安排和校外导师聘任等工作。
2.对培养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
人才培养是持续、长久的工作,每届林业硕士只有两年的培养时间,因此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至关重要,质量监控应贯穿林业硕士培养的全过程。林学院对林业硕士培养质量的监控从招生入学环节开始,通过对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专业实践和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的把控,严把质量关。招生环节由学院统一组织专家面试,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和兴趣推荐到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第一学期学生集中进行课程学习,初步构建起知识结构;第二学期专门开展专业实践说明会,选择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第二学期的4月份以前由学院统一组织开题报告,考察林业硕士的学习成效、确立论文选题,进行校外导师的资格审核。从2012级开始,林业硕士的学位答辩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专家结合学生开题报告情况,为论文质量把关,适时掌握林业硕士的培养效果。
(一)生源稳定,报考率稳步提升
截至2015年,林业硕士招生规模从2011年的20人扩大至60人左右,见图1。第一志愿报考人数达到招录人数的50%,见图2。
图1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2011—2015年林业专业硕士招生录取数量
图2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2011—2015年林业专业硕士报考与录取情况
(二)建设了一支高水平导师团队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硕士校内导师团队共有31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27人,占导师总人数的87.10%,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90.32%,校内导师年人均指导林业硕士研究生1.42人;校外导师团队共有84人,其中20人为专任导师。校外导师均具有副高级或中级以上职称,主要来自生产一线和基层单位,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的管理,负责研究生在基地工作期间的全面培养,并与校内导师保持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三)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
结合林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多元化的授课方式讲授特色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学院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来学院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年均达10余次。“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和“遥感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两门林业硕士课程已经分别完成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共计完成57个案例的编纂,已在课程中应用。
(四)实践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2012年,3名林业硕士跟随实践单位赴柬埔寨实践基地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实习;从2014年起,每年约有18名林业硕士进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环保
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据调查,实践单位和校外导师对林业硕士的好评率达到98%。
目前学院已建有林业硕士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单位10多家,并签订了林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为林业硕士的专业实践和联合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社会服务价值开始显现
林业硕士所参与的项目研发和技术研究有95%来源于联合培养单位的生产需要,研究成果完全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林业硕士毕业生主要在林业、生态环境等技术和管理部门工作,就业率达99%,其中林业相关行业就业率达80%。林业硕士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篇,2篇学位论文荣获2014年首届全国林业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林业硕士的学术成果和社会服务价值逐渐显现。
[1] 彭晓霞,郭红,马齐爽,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32-36.
[2]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15.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2-03-10)[2014-09-20].http://www.moe.gov.cn/s78/A22/xwb_left/moe_822/moe_823/tnull_3077.html,2002-01-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03-27)[2014-09-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2/s3493/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2009-03-19.[5] 靳培培.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48-52.
[6] 张晓丽.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3):34-39,40.
(责任编辑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