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毛会师井冈山

2017-01-17 01:37
世纪风采 2017年3期
关键词:革命军湘南工农

井冈山朱毛会师塑像

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斗争史、以至人民军队建军史上,朱毛会师于斯,无疑是一桩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与影响的大事。回顾朱毛会师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事固然跟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判断和决策有关,却也离不开朱德和毛泽东在理想信念、责任担当、革命道路上的高度一致。

朱军长百折不回寻新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于1927年8月1日毅然发动南昌起义,向背叛中国革命的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独立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起义成功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起义军于8月3日撤离南昌,南下潮汕。朱德以第九军副军长职参加起义,此时改任该军军长,并担任先遣司令。

9月5日,行至闽西长汀,中共南昌起义军前敌委员会作出三河坝分兵的决策,朱德受命留守三河坝,以防敌军从广东梅县抄袭主力部队进军潮汕的后路。三河坝位于闽粤边境的大浦县南面,为汀、梅、韩三江交汇处,兵家必争之地。朱德率领所属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育团约4000名指战员,坚守三河坝,打退了敌钱大钧部3个师10个团约2万人的多次进攻,大量杀伤敌人,自身伤亡也很大,朱德带出来的第九军人员已经没几个人了。经过三天三夜顽强阻击后,朱德所部陷入敌人重兵包围中。为保存实力,朱德决定立即撤出战斗,去追赶主力。

10月6日清晨,朱德和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率领约2000多兵力离开三河坝,于当晚到达饶平北边的茂芝。次日清晨遇见从潮安退下来的起义军官兵200余人,始知主力兵败潮汕。主力失败的消息犹如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许多人心头的希望之火,不知如何是好。此时,这支部队既要面对敌人随时可能发起的追击围堵,又要面对同起义军领导机构前敌委员会失去联系,一切只能由朱德独立负责的艰险境地。

正是千钧一发之际,朱德挺身而出,决心继续斗争,并得到时任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指导员陈毅的坚决拥护。在同几个主要领导干部研究后,朱德于7日上午在茂芝的全德学校召开会议,与会者有他本人和周士第、陈毅等20多人。会上,朱德通报了起义军主力潮汕失利的情况后,毅然决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存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朱德坚毅果敢的神态、铿锵有力的话语,深深地感染、激励了与会人员。大家围绕朱德的讲话进行了热烈讨论。朱德把大家的意见归纳为四条,即要尽快找到上级党取得联系与指示;要找到一块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的立足点,湘粤赣边界地区是首选;要沿边界避敌穿插行进以保存实力;要对全军做艰苦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团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会议否决了少数人关于解散队伍的提议。会议决定的军事策略,简言之即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这一来,便为陷入困境与混乱中的这支队伍指明了出路。

当天,朱德、陈毅率部向闽粤边界地区转移。一路上,或有敌兵追来,或有反动民团堵截。为击退追兵、打通前进路,起义军损失兵力近千人,仅剩1500来人。在抢占被反动民团据守的闽赣边界石经岭附近隘口时,还是朱德亲率几个警卫人员,攀越悬崖峭壁,出其不意在敌人侧后发起袭击,才突破险关,带领部队进入赣南。经此一仗,朱德智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名声,就在部队中传扬开来。

10月下旬,部队来到安远县天心圩,在这里得到短暂休息。其时,这支部队的处境依然十分困难。四面受敌,孤立无援,悲观失望情绪日益弥漫。与上级党及地方党失去联系,两眼一抹黑。时至深秋,官兵还是单衣单裤,露宿山林。粮食不济,药品短缺,病号频发,掉队、脱队人员日增。更为严重的是,经不起考验的营、连长带兵离开,甚至师长、团长也有逃走的。师以上军事干部只剩朱德一人,团以上军事干部也只剩下第七十四团参谋长王尔琢;师、团政工干部更是只剩下陈毅一人。全军只有七八百人了。部队陷入顷刻瓦解之势,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革命火种眼看就要熄灭。

在这危难时刻,朱德依然沉着镇定。他在天心圩的河滩上召集军人大会,进行初步整顿。他在会上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的。”他以俄国两次革命为例,说明中国革命虽遭到像俄国1905年那次的暂时失败,终将迎来“1917年”的胜利。“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大家要相信这一点”。他还说:“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陈毅也在会上讲了话,他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仅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能做胜利时的英雄,也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能做失败时的英雄。”陈毅还宣布了革命纪律,号召大家以朱军长为榜样,跟朱军长革命到底。朱德则宣布以后这支部队就由他和陈毅领导。经过这次大会,部队的士气开始高涨。

10月底,朱德、陈毅在大庾(今大余)对部队进行整编。由陈毅主持整顿党、团组织,加强党在基层的工作。同时把部队编为一个纵队,采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以便隐蔽。且于此间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宣传革命。

11月上旬,部队来到崇义上堡一带山区,朱德、陈毅又对部队进行整训。首先整顿纪律,规定募款和缴获要全部归公。其次进行军事训练,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小课天天上。提出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从打硬仗转变为打有把握的仗,开始向游击战方向转变。其时为争取有一个较安全的环境整训,朱德曾写信给驻防这一带的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师长、他在滇军的老同事杨如轩,要他“沓起眼皮,把上犹借他练兵三个月,他保证训练一团人,就可以打败蒋介石”。

经过总共20来天的天心圩整顿、大庾整编和上堡整训(合称“赣南三整”),朱德在陈毅等的支持下,不仅保住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使之更加坚强有力,而且探索了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及党的领导的新方法,实现了部队在战略战术上的重大转变。部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面临的物质困难依然亟待克服,否则战斗力会越来越弱。朱德为此找上了故旧范石生,利用统战策略解了一时之困。

范石生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与朱德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期同班同学、结义兄弟,此时正驻防与崇义相邻的湘南郴州、汝城一带。他和蒋介石有很深的嫌隙,而同中共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因此他答应了朱德提出的保持独立性等条件,接纳了朱德所部,将其改番号为第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〇团,仍由朱掌握;又及时给朱部以弹药、资金和医药、被服等接济。直到蒋介石发觉朱部隐蔽在范部,下令范石生解除朱部武装,逮捕朱德,范石生才给朱德通风报信,让他们赶紧离去。朱德于是率部去东江,拟同广州起义余部汇合,遇阻后又当机立断,折向湘南,去实行他酝酿已久的湘南起义。

1928年1月5日,朱德、陈毅率领前导军旗上写着“国民革命军第一四〇团”字样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来到广东乳源县(今属乐昌县)的杨家寨子。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中共宜章县委书记胡世俭、县农会主席杨子达,以及已投身革命的宜章富家子弟胡少海。经过一番交流研究,朱德和胡世俭等商定了利用国军移防、胡少海荣归故里名义,智取宜章的计划。11日,宜章县头面人物都到南门外迎接“国军”等贵人,城门大开。朱德所部不费一枪一弹进得城来,又在迎客宴上生擒当场官绅。与此同时,陈毅、王尔琢指挥起义军迅速拿下了团防局和警察局,俘虏400多人,缴枪300多支。接着,朱德下令打开监狱,释放被关群众;开仓放粮,救济贫苦工农。后两日,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起义军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仍由朱德、陈毅执掌。

宜章暴动的胜利,揭开了湘南暴动的序幕。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朱德他们紧紧联系和依靠各地党组织、工农群众,把武装力量同农民运动相结合,游击战同运动战相结合,武装斗争同土地革命相结合,先后取得郴县、耒阳、永兴、资兴、安仁五县的暴动胜利,建立了五县及宜章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三个农军师和两个独立团;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湘南暴动影响所及,达到20余县、100多万人。可惜的是,如此浩大的革命局面,被湘南特委少数人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断送了。他们要求到处进行烧杀,脱离了群众,孤立了自己。为了保存工农革命军,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同敌人决战,朱德当机立断,作出了退出湘南、上井冈山的决策。

朱德想去井冈山并非偶然,而是他同身在此地的毛泽东所部早有联系,并且中共中央也指示他与毛泽东联络,合兵一处。1927年10月底,朱部到达信丰时,就听到前来接头的赣南特委的人说起,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后在赣南转战时,朱德派原在第二十五师政治部工作的毛泽覃,去井冈山同他大哥取得了联系。11月上旬在上堡,朱部又同自井冈山来的张子清、伍中豪部会合。由此详细了解到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壮举,“到井冈山去找毛泽东”,便成了大伙的希望。12月21日,中共中央给朱德及其全军官兵发出一封指示信,要求朱德率部从范石生军中分化出来,立即与湘赣边界的毛泽东联系,共创武装割据的暴动局面。尽管这封指示信未能及时到达朱德手中,却体现了朱毛会师乃时势使然。

毛泽东力排众议开新局

南昌起义后两日,即1927年8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提出:中国革命正转向一个新的前途——工农德谟克拉西独裁(即工农民主专政),土地革命将占最重要的过程。依照毛泽东起草的《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中的意见,秋收暴动大纲规定:立即组织湘南特别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书记。当年8月7日,在中央紧急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8月9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批评湖南省委和共产国际赴长沙巡视员提出的“由湘南组织一师与南昌军力共同取粤”的计划,指出应重视湖南、武装湖南民众。会议决定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如期爆发,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毛泽东兴奋地为之填词一首: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

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

霹雳一声暴动。

可惜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已走向低潮,而湘赣边界群众也没有充分发动起来,起义兵力又分散使用,且出现叛军袭后。毛泽东眼看进攻长沙的计划无法实现,起义军人数已从5000人锐减至1500余人,处境危险,遂当机立断,改变原有部署,先退至浏阳文家市集中。

9月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中学主持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今后的行动方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因为这是中共中央的决定,起义部队中也有不少人抱同样看法。毛泽东从客观形势出发,认定这是行不通的做法,断然放弃进攻长沙,而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谋发展。会议经过激烈争议,在总指挥卢德铭等支持下,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议决退往湘南”。

次日清晨,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操场上向全师指战员宣布了改变行动方向的决定。他满怀信心地说,这次起义受了挫折,算不得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力量还小,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为此我们要保存力量,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经过两天休整,起义军沿湘赣边界南下。

南下路上都是山区,道路难行,加上疾病蔓延,沿途不时有敌兵围堵。在向莲花方向前进时遇到敌人袭击,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一时间部队情绪十分低落。毛泽东边走边同战士交谈,鼓励大家振作起来。9月25日,工农革命军来到莲花县甘家村。经与莲花县党组织来人了解当地形势后,毛泽东召开前委会,一致决定攻打莲花县城。次日清晨,工农革命军冒雨奔袭。在当地工农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克县城。又是一番砸狱救人、开仓放粮,群众欢天喜地,接连受挫的工农革命军指战员也兴奋起来。毛泽东此时还有个意外收获,得知井冈山确有两支地方武装,分别为袁文才和王佐掌握。

然而,摆在起义军面前的形势依然严峻:领导层内部矛盾日深,师长余洒度不服毛泽东为首的前委,不听调遣,私放被俘的敌保安队长。部队长途跋涉,病员增多,掉队、脱队的也日见其多。一些长官还在打骂士兵,增加了部队的怨愤情绪。这些问题严重损伤着部队的战斗力,甚而影响部队的出路。毛泽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9月29日,部队来到永新三湾村宿营。这里群山环抱,没有地方反动武装,追敌也被摆脱,部队因而得以连住五天,从容休整。毛泽东于此间召开前委扩大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此即著名的三湾改编。其主要内容为:第一,把不足千人的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由陈浩任团长(余洒度因此失去对部队的指挥权)。毛泽东宣布所有人等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第二,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样,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对部队的行政、经济管理,官长要受它监督。第三,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支部建立在连上;部队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这三项措施一经实行,开始改变了旧军队习气和农民自由散漫作风。在三湾,毛泽东还提出部队要和地方结合,取得地方支持,部队一面把伤病员交地方安置,一面发枪给地方,帮助他们发展武装,这样就等于增强了我们的力量。

10月初,毛泽东在三湾接待前来接头的中共宁冈县委负责人龙超清和井冈山地方武装头头袁文才的代表陈慕平。毛泽东向来人说明工农革命军的政治主张和此番来意,希望同袁部合作,一道开展革命斗争,龙超清表示欢迎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可先到宁冈古城落脚。

10月3日,毛泽东率部离开三湾向宁冈古城进发。行前,他在枫树坪向指战员讲话,宣布行军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当日,部队进驻宁冈古城。晚上,毛泽东在古城文昌宫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宁冈县党的负责人与会,历时两天。会上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着重讨论了“安家”和开展游击活动问题,确定了对袁、王两支地方武装采取团结、改造方针,以及尽快设立后方留守处和部队医院等事项。

袁文才、王佐早年参加绿林组织,大革命时期受过革命洗礼。1926年,袁文才担任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王佐是袁文才的拜把兄弟,也将所部改为遂川县农民自卫军。由于中共永新县委书记兼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贺敏学,跟袁文才有同窗之谊,这便勾连起井冈山数县的革命联系,也成为毛部得以落脚的基础条件。

然而,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落脚并非易事,绿林中人虽重义气,亦多猜疑。毛泽东深知跟他们打交道的门道,对他们以诚相待、以理服人,送他们最看重的枪支,又应他们要求,派军政干部帮助他们训练部队。自己到井冈山周围盘旋打游击筹款,以免“锅里争食”之嫌。在毛泽东及其所部感召下,袁、王终于放心让工农革命军落脚井冈山。此后,毛泽东一边抓军队和地方的建党工作,一边抓对袁、王农民武装的教育改造,使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形势日益向好。

从1927年11月起,到次年2月,毛泽东抓住国民党李宗仁和唐生智两集团间爆发战争的机会,率部攻占了湖南茶陵县城,成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工农兵政府。为声援万安起义,攻占了遂川县城,建立了中共遂川县委和县工农兵政府。运用“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原则,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的第一次“进剿”,顺势攻占了宁冈县城,成立了宁冈县工农兵政府。与此同时,明确提出了革命军队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形成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因而,部队革命化程度迅速提高,军民之间亲如一家,互助共利。仅仅四个月,工农革命军就由不足一个团发展为一师两团,建立了三县新的工农政权及工农武装。土地革命也在宁冈大垅开始试点,并取得初步经验。由此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屹立在井冈山,打开了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就在朱德设法打听毛泽东下落的同时,毛泽东也在派人打听朱德的下落。1927年10月12日,毛泽东率部到达湖南酃县十都,派何长工去长沙、衡阳等地向中共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汇报秋收起义部队情况,并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11月,毛泽东在宁冈茅坪见到朱德派来联络的小弟毛泽覃,同意他留井冈山工作,并派专人去朱德那边联系,欢迎两支起义军联合起来。12月,何长工几经周折,终于在广东韶关犁铺头找到朱德、陈毅,完成了联络任务。

井冈山两军会师谱新篇

1928年3月初,中共湘南特委代表、特委军事部长、湖南省军委特派员周鲁来到井冈山,贯彻中央的“左”倾盲动政策。周鲁指责井冈山“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批判毛泽东是“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继而命令他将部队开赴湘南,配合湘南暴动。毛泽东于是把队伍带到地处井冈山边沿的酃县中村,在这里停下来整训,搞土改试点。当月下旬,毛泽东于此间得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发动湘南暴动成功后遭到强敌追击,正向井冈山方向撤退,遂决定立刻派袁文才、何长工率工农革命军第二团西进资兴,接应从郴县撤出的湘南农军;自己率第一团在桂东、汝城方向阻击国民党追击部队。同时派毛泽覃带一个特务连前往耒阳与朱德、陈毅部取得联系。

4月中旬,肖克领导的宜章独立营500多人,首先在资兴与毛部会合。陈毅带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主力一部和湘南农军第三师、第七师,以及袁文才、何长工带领的第二团一起到达酃县沔渡,和朱德率领的主力部队汇合。接着,朱、陈率领大部队直奔宁冈砻市。4月24日前后,毛泽东率部从桂东、汝城返回砻市,在龙江书院与朱、陈部会合。朱、毛两军历尽千辛万苦、起死回生,终于会师井冈山。此时,朱德42岁,毛泽东35岁。在龙江书院两军营以上干部会上,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教导大队队长,共辖六个团。在由湘南农军编成的两个团开回湘南后,撤销了师的番号,由军部直辖四个团。6月,按中共中央规定,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朱毛红军胜利会师,使南昌起义军余部得到可靠的落脚点,井冈山根据地如虎添翼,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都有重大意义。朱德曾赋诗以纪:

红军荟萃井冈山,

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在百炼,

人民专政靠兵权。

朱毛两军刚会师,便迎来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而再、再而三的“进剿”,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是在经历了一次比一次更严酷的考验,取得一次比一次更辉煌的胜利后,进入了“边界全盛时期”。

1928年4月下旬,赣军第二十七师两个团从永新、遂川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进剿”。毛泽东主持召开第四军军委会议,决定采取“集中兵力,歼敌一路”的作战方针以对。朱德、王尔琢按计划率第四军主力,先后在五斗江和永新城附近击溃赣军,一举攻占永新城,胜利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进剿”。

5月4日,朱毛两军会师庆祝大会在宁冈砻市举行。毛泽东讲话表示祝贺,并代表第四军军委宣布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求全军指战员一体执行。

毛泽东、朱德还总结以往作战经验,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的游击战16字诀,作为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第四军又接连打退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两次“进剿”。

5月13日,赣军第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亲率该师全部和第七、第九两师各一部共五个团,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进剿”。毛泽东、朱德采取敌进我退、声东击西战术,指挥部队先在永新城西北的草市坳歼敌一个团,击毙敌团长;又趁敌不备,再次攻占永新城,歼敌师部及一个营,击伤敌师长杨如轩,胜利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进剿”。

6月中旬,赣军调集第九师、第二十七师共五个团,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第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为前线总指挥,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进剿”。湘军吴尚第八军一个师也从攸县、茶陵逼进,威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西侧。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研究后,决定对强敌湘军取守势,对弱敌赣军取攻势,集中力量打击由永新地区来犯之赣敌,同时发动永新、宁冈一带民众积极配合红军主力作战。6月23日,红四军主力在赤卫队、暴动队配合下,在永新与宁冈边界的新、旧七溪岭及龙源口一线与敌激战,歼灭赣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乘胜第三次占领永新城,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进剿”。根据地军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50年后的1977年,杨如轩回忆起这次惨败,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三十余年一梦空,永新附逆妄交锋。那堪旗鼓未成列,已报弹花满市中。飞将白天突兀扑,两杨无计把身容。一团劲旅平中国,豪语铭心服总戎。”此处“豪语”,是指1927年朱德率部转战赣南时,写信给他说的“训练一团人,打败蒋介石”预言已成现实。

三下永新城,打破江西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三次“进剿”,是朱毛红军会师后取得的巨大胜利。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朱毛两军会师井冈山的重大意义。

龙源口大捷后,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区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范围,发展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和酃县东南部,面积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用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一文中的话来说,“是为边界全盛时期”。

猜你喜欢
革命军湘南工农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刀子会不会落在我们头上
提升大学生投资理财能力的对策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湘南写生作品选
国民党大烧大杀下的工农劳苦群众
参与和被参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早期政治教育1924—1925
梭镖
谢湘南的诗
谢湘南(一首)
关于学生和工农结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