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装de偏见
□ 李孟苏
一老一少两位英国旅行家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在加莱港下了船后,年轻人用手帕捂住鼻子说:“味道真难闻呀!”那位见多识广的老手说:这就是大陆的味道。
这种味道,也是北京人到上海、上海人到南京、香港台北人或纽约巴黎、欧洲北美华人回北京上海,最容易“闻”到的。
把自己熟悉和不熟悉的地域用味道加以区分,是一种不自觉的反应。一般来说,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地域优越感,或者叫本土文化优越感,当与另一个地方的文化相遇时,往往就会产生较大的排斥性。比如梅毒这种病,在英国叫“西班牙痘疮”,在波兰被称作“德国毛病”,葡萄牙人却叫它“荷兰痘疮”,总之都是别人有问题。
本土文化优越感的普遍规律是,都市(地区)越大、越时髦,具有的味道就越多重、丰富、刺激,其居民的优越感就越强。我多年前曾采访过一个拿了美国绿卡、被公司派回北京得以过上了上等生活的CBD中年男性精英。他得了选择性失忆症,忘了自己出国前在北京东郊工厂宿舍区闻了22年的炸酱面味道。衣锦还乡后,住在公司负担的月租金数千美元的涉外小公寓里,他絮絮叨叨在北京买不到原装的BOSS内裤、袜子,忧虑北京的文化传统出现断裂——出行怎么能放弃自行车呢,为什么乱修高楼让他在阳台上再也看不到西山,你们有什么资格批评xxx点心不如苏式、粤式点心好吃……我很理解他,一个把车尔尼钢琴练习曲当古典音乐听的人,发表这样的意见一点儿都不奇怪。
所谓的地域优越感,多数情况下是夜郎自大的一种表现,可惜多数人不自知。不幸的是,自大有一个伴生物,那就是自卑。美国人仰慕欧洲的古堡,有钱人便将它连锅买下运回家(现在是中国富人去欧洲、澳洲买酒庄);大旅行时代,英国贵族到了巴黎,骂完塞纳河像臭水沟、咖啡馆肮脏蹩脚、教堂里的画太低劣后,会脱下在英国家乡日常穿的褐色外套、黑色长袜和朴素的衬衣,换上白色长袜和新的礼帽,戴上精致的法国假发,还决定只说拉丁语,不讲法语,以免法语讲得不够准确、优雅而丢人。
远处才有风景,时装业最爱用的词——“异国情调”(文化偏见)才能拉动购买力,比如度假系列。“度假系列”(resort wear)是种特殊的服装类型。工业革命带来了交通的便利,欧洲开始流行在圣诞节、新年去温暖的地中海度假,度假装应运而生。在当年11月到来年2月之间上市,也就被称为“早春系列”,或者叫“航海装”(cruise wear)。别的服装潮流寿命只有3个月,度假装则长达一年,意味着度假装全年都适合穿着,专柜里全年不断货。
度假装多数是基本款,不炫耀,实穿,以至于在2010年之前度假系列不被设计师重视,没有成规模的时装周来展示度假装。但它价格更有吸引力,抢了一大块市场,设计师80%以上的业绩、店铺超过70%的年营业额都靠它们,成了品牌的摇钱树,于是越来越多的重量级品牌会独自举办早春时装秀,大手笔地去东京、首尔、萨尔茨堡、迪拜、新加坡、加州棕榈泉……就是不在品牌所在的巴黎、米兰、伦敦,或许是为了证明他们在克服“傲慢与偏见”?
偏见消除,大家欢庆时尚民主化。时尚业最有权势的那几个品牌制造出了通行全球的时尚语言,就像超富阶层把世界上99%的人口甩在了身后,度假装发布规则也如此。那些真正能在时尚业掀起潮流的小品牌、独立设计师往往并没有一掷百万金办一台度假系列秀的“壕气”,根本是力所不逮。于是,新的傲慢又产生了。
(摘自《看天下》2016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