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史称明太祖。
他是一个孤儿,幼时生活非常困苦。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为“明”。当年八月,其将领徐达攻破元大都,元朝灭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朱元璋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
本期,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传奇皇帝吧!
出身布衣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原名朱重八,朱元璋是八月初八生人,故取名重八。
朱元璋幼年之际家境十分困苦。据相关资料记载,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朱元璋在地主家当过放牛娃,相传还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
加入红巾军
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
一日,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从此成为了一名起义军的士兵。这一年,朱元璋25岁。朱元璋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
统一江南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迎战陈友谅
1360年,陈友谅趁朱元璋腹背受敌之际,率领全部水军进攻应天府,准备勾结张士诚,瓜分朱元璋占领的地盘。
朱元璋采用谋士刘基的建议,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与陈友谅是多年老友,于是朱元璋找来康茂才,和他定下了引陈友谅上钩的计策。
第二天,陈友谅一早就带领水军出发,直驶江东桥。一到江东桥,便遭到朱元璋的伏击,死伤惨重,逃往武昌。随后双方在持续的攻守下,于鄱(pó)阳湖展开决战。朱元璋巧妙地运用小船采取火攻,打败了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兵抵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朱元璋将他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两湖(湖南湖北)。
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剿灭张士诚
在打败陈友谅后的第二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以张士诚军犯界为由,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
仅仅数月时间,杭州、湖州便先后投降,平江(今苏州)成为孤城。同年十一月,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之役。1367年,朱元璋攻入平江城,张士诚被俘,整个淮东地区全部划入朱元璋势力范围之内。
歼灭方国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
后朱元璋又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
同年,方国珍投降。
建立大明 北伐残元
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
同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洪武之治 为政举措
朱元璋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勤政廉政
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日勤不怠。他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其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
◎与民休息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这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兴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
◎移民政策
大明建国之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洪水泛滥等原因,中原大地赤野千里 ,人迹罕见。为此,朱元障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发展生产。增加中原和江南人口。
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洪武移民不仅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空间,而且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交融交换,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照应,培育出新的文明种子,为汉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