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尽管我们国家服务业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最大的产业,超过了制造业,但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竞争力的基础仍然是制造业。
经济要触底,先要这三只“靴子”落地
当前我国经济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一个中速增长的平台,是两个不同平台之间的切换。现在我讲的是接近底部了,主要看三个需求指标:第一出口,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房地产。
出口过去是高增长,但这样的势头已经转变。从国际上来讲,贸易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内因,就是国内的出口产业,我们的土地、劳动力、环境成本上升以后,中国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这个也符合国际经验,其实它也是必然的。就基础设施来说,它占投资比重最高时的峰值在2000年左右,过去几年基本是一个回落的态势。但是它是我们政府稳增长的主要工具,所以下行压力比较大。
第三只“靴子”就是房地产,房地产经过多年发展以后,也开始出现了回落。我们的判断,它不是一个短期的周期性的波动,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波动。为什么?因为城镇居民的历史需求峰值,也就是房地产投资的最高点已经出现了,出现了以后,就是逐步地下降。
事实上房地产投资在去年9月份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但是今年房地产又火起来了。但是我本人的判断是,从房地产大的投资格局来讲,历史需求峰值出现,房地产出现历史性拐点的可能比较大,近期房地产投资的回升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几个月以后会逐步回落的,而且最近已经在回落。我们估计大概再过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将会恢复常态。这样房地产这只“靴子”也触底了,三只“靴子”都触底了。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逼出来的
经济下行,企业才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下行带来的结果就是竞争加剧,竞争加剧以后就带来分化,分化以后才有转型升级。我们现在经常讲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等等,这些东西不是开几次会,下几个文件,或者我们企业自己做点什么就能实现的。它是逼出来的,日子好过,没有人愿意去搞转型升级,都是逼得没办法了才转的。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十个企业都能赚钱,但前两年下行压力比较大,可能普遍都不太景气,有些企业比较好,有些企业还是不行,就已经出现了分化。最近企业、行业和地区的分化,是中国经济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企业的减法:干自己最擅长的事
企业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我们一般的策略都是扩张,为什么?机会太多了。现在必须要做减法了,搞清楚什么东西不能干,这叫聪明人。要干自己能干的事,这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企业开始转型升级了,集中力量搞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个专业化水平就起来了,整个制造业就提升了。
不要以为一定要搞新的东西才有出路。其实所谓的转型升级,大部分还都是在传统产业里把技术水平、产业链提升。发达国家搞得不错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大部分还是传统产业。产业升级的重点不是搞新产业,大部分还是所谓的老经济、传统产业,产业新旧与有无竞争力是两回事。
中国将来不会在所有产业中都具有竞争力,但是我们一定要在相当多的行业,比其他国家有优势,我们要拥有稳定的、长期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行业和企业是谁呢?最终是要市场竞争给出答案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公平的、能够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竞争环境,这个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紧迫。
(摘自新华网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