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新型小城镇居民体育健身模式的思考

2017-01-16 23:15汪贺东
东方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城镇居民

汪贺东

摘要:新型小城镇居民身份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居民在体育健身方面处于迷茫状态;全面提高小城镇居民的身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之一,构建新型小城镇居民体育健身模式的重点是抓好规划、组织、引导、管理四个环节。

关键词:小城镇;居民;健身模式

一、前言

随着农业转型,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沟通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农村小城镇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土地流转,从以往的土地使用转向土地经营,全面提升了土地本身的附加值;“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成为一种职业,身份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新型小城镇居民在体育健身方面处于迷茫状态,如何正确引导新型小城镇居民科学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豫南地区信阳市处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从上世纪的80.3%下降到现在的67.4%,新城镇由1995年的39个增长到2015年的74个,城镇新增加居民59.08万人。因此,选择该地区作为研究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二、影响居民健身参与的 “四个要素”

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决不能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不是把分散居住的农民安置进小区就算建成了新农村。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重点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努力提高现代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随着城镇化建设而转变为城镇居民,身份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他们参与健身的影响有许多主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生活方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以前农民在农忙时的真实写照,繁忙的劳作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身体锻炼,多数人存在着“劳动可以代替锻炼”、“农民不需要健身”的模糊思想。长期以来,他们为农村繁重的劳动而忙碌着,心理受到经济和生活的压力,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和转换,对体育健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行体育健身的次数少,程度低,没有形成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

(二)经济条件

据信阳市统计局2014年统计:信阳市常住人口6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1,57万人,农村人口457.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7.4%,而农业总产值只占28.3%;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规模效应,乡镇企业分布比较分散,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导致农民收入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型小城镇居民健身的参与度。

(三)身体状况

由于经济原因,该地区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滞后,农民医保还没有全面覆盖,医疗检查和体质监测体系不够健全,居民对自我健康的认识严重不足,还有很多人认为生产劳动可以替代体育锻炼,一些隐性的疾病往往被忽略。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因病致贫的比例平均为22%,而在河南、陕西、甚至北京郊县,因病致贫的居民占贫困户总数的40%-50%,在青海比例高达56%。由于小城镇居民缺乏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了解,这一现象会造成对他们健康的逐步侵蚀,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外部环境

据国家体育局统计:我国农村体育场地仅占全国体育场的总数的20.2%,与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3.9%的比例极不相称。该地区城镇体育场地设施95%分布在所辖区内的学校里,大多数城镇几乎没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严重缺乏有组织的社会体育指导服务,这些严峻的事实成为制约新型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构建良性循环的健身模式

健身模式的构建包括:首先,通过医学检查、体质监测来评价身体状况;其次,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健身时间、健身内容、健身方法,在体育指导员的引导下实施健身计划;第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健身,再次评价身体状况,了解健身效果,修定健身计划,多次反复,直到合理,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在整个健身模式的构建中,医疗检查和体质监测体系不够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健身场地器材的匮乏等是健身模式中的短板,健身的参与度是模式中的关键。居民的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外部环境因素对健身参与和健身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随着居民健身效果的改善和体质的增强,也可以促进居民的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外部环境等因素得以改善,达到居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健身活动的良性循环。因此,健身是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居民生活中的良性因子。

四、抓好“四个环节”,强力推行健身模式的实施

体育是与大众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大事,体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保证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始终是体育工作者的立足点和归宿。构建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推行健身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新型小城镇居民的

身体素质,应着手抓好四个环节:

(一)规划建设好公共体育活动场地,方便居民就近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发现,该地区新型小城镇体育场地设施95%分布在所辖区内的学校里,而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相对封闭,大多数城镇几乎没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健身路径对小城镇的覆盖还很少。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热情日益高涨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制约着当地居民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当建立起由中央、省、地方、社区四位一体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体制,采取以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地方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建立公共体育设施的多元筹资机构和多主体供给方式。规划建设好群众公共体育活动场地,逐步改善公共体育好的设施,方便居民就近参加体育活动。

(二)健全体育活动组织,使体育活动常规化目前,豫南地区小城镇群众性体育组织和民间体育组织形式有三类,第一,有一半以上的城镇体育经费较少,社会体育组织人员大多属于爱好者(如:广场舞);第二,有三分之一多的城镇近两年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或比赛几乎为零;第三,除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外,居民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一些民间体育活动(如:火凌子、旱船、花挑等)。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相对城市而言非常少,居民多数还是参与自我健身活动。政府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地方特色制定群众体育活动计划、目标、内容、形式等,充分利用节日的欢快氛围设置体育节或运动会,积极调动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居民自发组织的有益体育活动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支持,使本地体育健身活动逐步走向常规化。

(三)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

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是从事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是指导健身活动和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他们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带领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指导居民科学健身,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对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其中二十二条指出:“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投入,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事业经费予以必要列支的同时,应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在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配额,用于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并保证专款专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组织,应积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资助和捐赠。”各个乡镇要结合本地体育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和体育爱好者的作用,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服务网络,使其在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居民健身、维护健身场地设施和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普及。

(四)推进科学管理,促进和谐发展

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科学管理不仅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他的思想精髓是“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社会的最大财富”。发展体育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事业,人的身体健康是一切发展的基石,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下功夫管理和服务好这一基石,才能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社会的最大财富。因此,建设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医疗检查和体质监测体系、加强对各种流行疾病的预防措施,是管理层“精神革命”主要保障之一,也是惠民工程的重要体现。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有效地进行科学计划、科学组织、科学控制、科学协调、科学监督等科学管理制度,让居民通过体育健身活动的熏陶,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居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从而促进城镇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全民健身体系中,乡镇和农村是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涵盖我国人口最多的地方,城市人口的健身模式对农村的辐射远不及乡镇,因此,构建新型小镇居民良性循环的健身模式是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胡庆山,郭小海,黄爱峰等。论村落农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8,(6).

[2]王维,王健.我国县域体育场地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8,(8).

[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EB/OL].http:// www.110.com/fagui/law_620...h

tml.2005-07-11.

[4]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著,马风才译.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小城镇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小城镇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研究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左脑风暴
“一镇一风貌”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