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

2017-01-16 18:59夏斌杜治国蒋艳萍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绩效评价

夏斌++杜治国++蒋艳萍

摘 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最有效途径,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效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实施,更加肯定了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地位,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高校对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广东高校近5年产学研现状梳理,对广东高校投入产出等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分析,针对目前广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对策

0 引言

产学研合作是指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核心,在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共同支持的外部协调环境下,形成战略联盟的活动[1]。该联盟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本原则,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人才培育、知识创造和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最终目标,将社会多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最终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同时也是科技成果在各参与要素之间交流配合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技术创新在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和耦合[2]。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从高校的角度出发,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的资源共享为基础,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联合开发和开展技术创新的合作模式,最终实现技术、人才、信息与管理等各创新要素的整合。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预示着世界竞争的焦点由资本转向知识,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产学研合作将是提升创新能力,适应科技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1992年,我国开始推广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标志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正式开始;1997年,中共“十五大”中指出,解决教育体制和科技上力量分散和条块分割的问题,需要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企业,走产学研道路;2006年我国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更是将这一战略目标落实到实施阶段,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三方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06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2009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5)》,实行“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广东省开始实施省部院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和有效的知识共享及技术转化达到深入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给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动力。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更加明确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加快了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笔者通过诸多的产学研政策背景下,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体,对2010—2014年广东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绩效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研究,进而对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广东省进一步推进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以推进知识经济时代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快速发展。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建立

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1.1 客观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尽可能客观反映产学研合作过程与运行规律,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际情况。

1.1.2 系统性

系统性要求评价体系完整,信息量充足,各评价指标间既独立又联系,而不是简单的指标堆积。

1.1.3 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数据要求容易获得,而且能够量化说明事实,尽量选取各高校间共性的科技指标,使得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1.2 评价指标的构建

笔者通过投入和产出两个部分寻找关键因素建立适合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体现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作用,从科研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来选取适当指标,来评价高校的贡献。

1.2.1 投入指标

产学研投入包括维持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转的各生产要素,包括国家投入、企业投入、高校投入等,笔者将投入指标分为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科技人员的投入。研发经费的投入是指广东省投入科技活动经费和各高校年度的到位科研经费数,包括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科研经费数是体现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学校科研运行效率的重要体现;科技人员的投入,主要是指投入产学研合作中人员的数量。

1.2.2 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包括科研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科研效益包括国家级平台数量(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立项的科研平台)、科研项目数量、科研著作、获奖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奖励等)、以及专利申请量、授权数;经济效益包括科研投资收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数(即科研成果转化、科技转让合同金额)等2个指标;社会效益包括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人数。

1.3 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评价指标的构建,笔者以贡献为导向建立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1.4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方法建立

国内外关于产学研绩效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结合所要分析的对策,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投入-产出的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确定评价目标,是建立指标体系和DEA模型选择的依据,选择出 DEA的决策单元(DMU),DMU是指一个将相同类型的投入转化为产出的实体,同样类型DMU目标任务要相同,外部环境相同,输入输出的指标要属于同一类型。我们以三级指标的投入要素为输入值(x),三级指标产出要素为输入值(y),对于每一个决策单元DMUj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如下。

本文采用CCR和BCC这两个模型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其中CCR模型是在规模不变的条件下衡量DMU总效率,如以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就构造了如下的CCR模型(图2)。BCC模型是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下衡量DMU的纯技术效率,确定评价目标,是建立指标体系和DEA模型选择的依据[3]。通过这两种模型分析2010—2014年广东科研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是对DEA是否有效,分析规模收益变化。

2 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分析

本文选取广东78所高校产学研投入与产出的面板数据应用DEA方法进行绩效评价,我们选取年份作为DMU,判断决策单元是否有效,有效通常指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然后对无效单元的因果分析,找出无效的根本原因,为今后的决策研究奠定基础。

2.1 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投入产出分析

2.1.1 2010—2014年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经费投入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的数据描绘出散点图如图1所示。

通过表2和图1可以看出,从“十二五”开端到2014年以来,广东省对科技活动投入的经费是逐年增加,尤其是2011—2012年,提高了15亿元,这也与国家实施“2011计划”密切相关;高校科研到位经费也是逐年增加,2011—2012年增加了8亿多元。可以看出随着广东省对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增多,学校对产学研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的提高,到位经费也逐年增多。

2.1.2 2010—2014年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人员投入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的数据描绘出散点图,如图2所示。

通过表3和图2可以看出,随着广东省科技经费活动的投入加大,各高校参与科技活动和产学研科学研究的人数逐渐增加,更多的人参与到科技创新的队伍。

2.1.3 2010—2014年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分析

根据上述的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的情况,得到了一些列的产出值,如表4、表5。

2.2 广东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

2.2.1 构建数据模型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建立投入产出的DEA模型分析数据表,如表6。

2.2.2 模型数据分析

我们以年份作为DMU值,分别分析每年产出的效益,将表的数据带入CCR和BCC模型。运用DEAP2.1软件运行,得出广东高校2010—2014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决策值。如表7、表8。

2.2.3 结果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2010—2014年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规模效益值(E值)到达了1,没有出现低于1的值,说明广东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在经费投入创新中存在阻碍绩效效率的因素较少,没有出现资源浪费,都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达到了最高效。说明2010—2014年科研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是DEA相对有效的,规模收益不变。

从以上结果分析,虽然每一年的E值都达到了1,但从面板数据看,有些指标比往年还是有浮动的变化,例如科研著作产出数、成果奖励数量、专利授权数(件)、科技成果转化数量等三级指标都出现了波动,由于其他指标的增加才使得规模效益维持不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在我省经费投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有些产出指标仍有波动,出现投入与产出比不相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对“十三五”期间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为下一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举措,进一步提升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3 推动广东产学研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43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等相关文件均指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基础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会商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综合研究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探索采取综合性普惠政策,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发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科技发展优先领域、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等的统筹协调,突出重点领域和核心环节,从项目、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的主力军,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外,政府应对高校参与产学研研究给予鼓励和支持。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企业离不开高校的科技支持,高校需要将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政府作为职能主管部门,应做好桥梁作用,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做好产业转型升级。

3.2 夯实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

广东省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时间相对较长、各种保障机制也较为完善的省份,随着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到广东进行产学研合作,各种政策也需要随形势变化而改变,要求各合作方要充分发挥资源互补,实现各方协同,最总实现1+1>2。

为了使双方维持长期并稳定的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广东省在2015年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5〕46号),“深化收益分配及激励制度改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应从该科技成果技术入股股权或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分配给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科技人员所获科技成果技术入股奖励股权权属授予个人所有。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收益在完成重要贡献人员的股权收益分配后,留归单位的部分,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可用于奖励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所获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支出部分,暂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该条例对于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科技人员是个利好的消息,不仅在激励制度上有了保障,还进一步提高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且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方案,在上下联动的基础上更有了政策的保障。

3.3 建立政府主导科技创新新机制

广东省政府以2015年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实施《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府〔2015〕1号文)(简称粤十二条)。该文件是目前广东省迄今促进科技创新最具普惠性、引导性的文件。“粤十二条”条条都是“点穴式”的精准发力,从财政资助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设立创新券后补助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风险补偿制度,院校的科技成果可自主处置权等激励创新的重大政策,是广东破解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问题的政策工具箱,是广东省对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探索。包括赋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完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激励机制,完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换个人奖励约定政策,完善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居住保障政策等系列政策,才能使广东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可持续性发展。

3.4 提升高校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校是广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力军,也是科技成果的输出地。2015年,广东省决定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加快建成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为实现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称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表明了广东赶超国内国际高水平高等教育,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决心和勇气。由于广东省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输出量与广东省经济科技快速发展输入量的矛盾日益凸显,科技转型升级需要从国内外引进“外援”,与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的身份不匹配,因此广东出台该政策也是为了在新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广东高等教育必须进入内涵提升和结构调整,必须对现有的高校进行“全面升级”,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4 结语

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落实高水平大学建设,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规律使然,也是对我国高校科研研究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需要开拓视野,超越传统的校企联合模式,构建校校协同、校院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的创新模式,为促进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构筑多方位的平台体系。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需要从系统与全局高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在新时期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做出新的规划与设计,打破各高校、科研院所和学科之间的藩篱,冲破校企之间的围墙。政府需整理科技创新资源,联合高校科技产业资源,做到资源互补、互通有无,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优势,最总实现高校与企业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分析与提高对策研究(2014A070703040);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与对策研究-基于创新主体视角(2014A070703039)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学研绩效评价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