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
美丽的大草原,不仅仅是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更是重要的动植物遗传基因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是草原畜牧业以及新兴草业发展的基础,是草原文化、文明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草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的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生态失衡、草原生产力下降、畜牧业发展受阻,牧区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艰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作为我国唯一的以4亿公顷草原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所,是草原和草业领域的国家队,担负着草原保护和利用以及草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攻关研究的全局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重任。研究所所长侯向阳先生,作为完成这一重任的“领头羊”,始终在不懈追求,并已经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
科研创新,助力草原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天然草原90%以上发生退化,草原生产和生态功能严重下降,草原生物多样性减少,牧草资源亟待保护和开发利用,但草畜矛盾突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经过认真准备和申报,侯向阳等人于2013年成功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的资助,项目名称是“天然草原生产力的调控机制和途径”,这是全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个973项目,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基础研究能力大幅提升。项目瞄准过度放牧下草原生产力衰减的关键机制和草原生产力提高的调控机制与途径两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目标是揭示过度放牧下草原生产力衰减机制,形成适度放牧、土壤保育和植物调节提高草原生产力的综合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实现天然草原生产力提高 30%~40%,恢复速度加快30%~50%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已经在草地土壤关键要素对放牧的综合响应、草原植物对放牧的矮小化响应、放牧导致植物矮小化的“胁迫记忆”、放牧造成植物矮小化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证据以及草原生产力下降的养分供给非平衡理论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项目中期评估。
据了解,样带研究是进行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为驱动因素梯度分析的最有效途径。利用欧亚大陆东缘草原连片分布,南北向土壤和植被类型等相对一致,温度呈梯度分布,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存在空间差异的特征,侯向阳研究员率先提出跨越中、俄、蒙的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简称EEST),联合国内相关科研教学单位及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合作单位,开展从中国长城到俄罗斯贝加尔湖的温度和放牧管理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收集整理中、俄、蒙近30年气象、经济、植被、土壤、昆虫资源等信息,建立样带综合数据库;建立蒙古国温都尔汗野外观测站,填补了我国草原科学研究在境外无定位监测的空白……,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45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向有关部门提出6项政策建议,并通过俄罗斯之声报道中俄科学家共同治理草原退化的工作和进展,取得较大社会影响。
另外,侯向阳所长还系统开展了我国北方草原气候变化及适应性管理研究,围绕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北方草原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从区域、县域和牧户等层次入手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并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3部。
牧户作为草原畜牧生产的最基本单元,是牧区草畜平衡的主要调控者。牧户草畜平衡行为是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失灵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政府在草原地区实施一系列工程和政策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天然草原仍然持续超载和退化,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实施体现政策失灵的问题,侯向阳团队在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区及新疆山地草原开展牧户家庭属性和草畜平衡决策行为调研。研究发现,分步减畜更容易被牧户接受,同时牧户之间的自发合作也更能实现牧户生产实践的调整,此种有效合作对优化牧户生产管理方式、推动畜牧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提出以分步式、合作式和示范引导式为特征的牧户适应性减畜策略和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带面临的食物供给和生态保障难以兼顾的两难困境问题,侯向阳所长研究提出应尽快确立以旱作节水栽培草地建设为主的西北绿色草牧业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西北地区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正在引起重视,但旱作种草的优势和潜力还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在粮改饲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效旱作,种植多年生耐旱牧草或饲料作物,充分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这是解决我国旱区优质饲草不足、并兼顾生态保护的有效发展路径。
矢志不渝,为绿色大草原保驾护航
除了在科学引领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创新的基础上平衡发展,侯向阳所长勤于思考,勤于笔耕,多年来科研心得付诸笔端,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主编的《中国草原科学》和《蒙古高原草原科学》,系统总结了我国草原科学及蒙古高原草原研究成果,为我国和其他国家从事草原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好的参考资料。
围绕学科发展和草原生态建设及牧区发展需求,侯向阳所长还组织力量精心编制和策划研究所平台建设规划并开展实施工作,提出并实施“立足内蒙,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科研基地平台建设的战略构想。经过几年建设,已经建有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国家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玉树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试验站、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及5个中国农科院野外科学试验站。在内蒙古、新疆等地设有试验示范基地,总占地面积近7万亩。并逐步形成立足内蒙、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草原科研试验基地网络平台,为草原所及全国乃至相关国家开展草原生态试验研究和示范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地基础条件建设的基础上,侯向阳所长把握科学前沿,加大力度进行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为研究所及相关科研教学单位的试验研究和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有效促进了研究所的创新发展,更为草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