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陈家宽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习总书记强调,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次会议是长江经济带建设新的里程碑,将载入史册。
长江大保护需要科学智慧
历史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矿产资源和空间资源是中华古文明起源、发展和繁荣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今后,长江流域的资源不但是长江经济带建设最重要的自然资本,而且长江流域和我国海岸带将一起成为我国能否实现中国梦最为关键的自然地理区域。
但是,长江大保护与大开发之间的博弈也愈演愈烈。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门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置部门和地方利益于全局利益之上。习总书记的讲话标志着长江流域的发展经历了从“大开发”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再到“大保护”的重大战略演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江流域正在走向共同繁荣和代际公平的生态文明时代。
据我们对已有文献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是主流媒体对习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讲话的报道和解读,长江流域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环境保护NGO的摇旗呐喊,以及民进、民建和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为主的参政议政文章。它们提出了很多关于“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政策建议。这些报道和政策建议对推动长江大保护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实施长江大保护的战略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注意到,学术界对“长江大保护”的理论探讨明显滞后,在大保护的科学依据和有效保护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存在理论空场。
由于对“长江大保护”还缺少深度的科学认识,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明明是上百亿投资的重大水利工程却贴着生态工程的标签堂而皇之登场,尽管支持者在主流媒体上发表的种种言论谬误百出,但反对方也缺乏强有力的反驳。这一事实提示我们,支持“长江大保护”不但需要大保护的热情,更需要大保护的科学智慧。
长江大保护的范围—长江流域
要明确大保护的对象就先要明确大保护范围。从已有的文献、政策建议和媒体报道来看,众说纷纭,只能大致分为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和长江等三种理解。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其边界是按照省市自治区行政区边界划定;经济社会格局为“一轴、两翼、三极、多点”:“一轴”——长江黄金水道,“两翼”——长江主轴线辐射带动的南北两翼,“三极”——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因此,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地理单元。
长江流域是指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流域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长江流域是自然地理中的一级流域单元。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长江是自然地理中的河流和水系单元。
尽管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和长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其范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强调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的大保护,就会将青海、西藏的长江源头排除在外,其后果是长江大保护将举步维艰;而把自然特征明显差异的澜沧江、怒江、淮河和钱塘江等部分流域包括进来,其后果会增加长江大保护的复杂性和降低有效性。
习总书记在2013年《关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说明》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并强调“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山水林田湖”是对长江流域特征和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诠释,它为长江大保护和流域科学管理指明了方向。
长江大保护的对—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自从有了人类,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以来,地球表面不再是单一的自然系统,而是不同尺度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史,也可以看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演化史。
自然资源——为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提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根据美国学者Costanza等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全球GNP为68.9万亿美元,而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价值高达125万亿。可见,迄今为止人类生存与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服务功能,而不是人类创造的财富。科学研究也表明,自然资源的时空配置会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自然灾害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
经济活动——人类用智慧和劳动将各种自然资源转化为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形形色色的产品。尤其是人类创造性的劳动大大提高了自然生产力,同时应对自然的挑战。经济活动的方式也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社会行为——人类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作为一个个自然人对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但组织化的人类社会对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的影响巨大,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由此看来,长江大保护的对象是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我们认为,长江大保护不仅仅是生态学家和环境科学家的责任,也决不能理解为自然保护体系建立和生态环境修复等,而是要从经济、社会和自然三个途径去保护。
长江大保护的思路
我们认为,中共“十八大”报告不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长江大保护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思路。
第一,要优化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改变置发改委、国土、水利、工业、农业、城建和交通等部门和地方利益于全局利益之上的现状,严格控制全流域开发强度,调整全流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的空间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产业和城市化格局。
第二,要在长江流域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必须扭转浪费水、土地、能源和生物等资源的局面,加强全流域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发展低碳、循环、绿色经济和生活方式,大幅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对其他流域从长江流域调水要慎之又慎。
第三,要加大长江流域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必须禁止改变长江流域江湖连通、水沙规律等自然特征的重大工程和造成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水环境严重污染与掠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违法行为,建立长江流域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建设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体系,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进度。
第四,要在长江流域示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遏制执法不严和知法违法的态势,加大执法力度和严打违法行为,同时加快推进“长江流域管理法”立法程序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尤其要在全流域采用购买生态服务功能的方法来协调各部门和各地方利益,同时加强长江大保护的自然教育,营造长江大保护的良好风气。
从长江大开发到大保护,是中国历史进步和必然。中华民族一定有智慧在长江流域创造出能载入世界史册的生态文明建设伟绩。科学家们在长江大保护的理论探索上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