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企用“爆买”震动全世界

2017-01-16 10:18高石青木
环球时报 2017-01-16
关键词:中资德国特朗普

本报驻美国、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高石 青木 本报记者 倪浩 李萌

编者按:过去一年,中资海外并购“成败”均创历史纪录,或一帆风顺兼并外国资产,或历经磨难最终放弃蓝图。无论如何,2016年中国资本在国际市场的活跃已经引起全球瞩目。GAM公司并购策略经理罗伯托·博托里称,“中国公司到海外并购的这一趋势,已经是历史的潮流”。这股潮流在2017年势头如何,会一帆风顺吗?

海外并购的“2016跃进”

“海淘”,这个通常形容通过各种途径在海外“剁手”的名词,在2016年成为众多中企的一大爱好。

据商务部初步统计,2016年1至11月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金额达824亿美元(包括境外融资),已经大大超过2015年境外并购的实际交易总金额544.4亿美元的规模,再创历史纪录。普华永道12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17年展望》报告称,2016年大陆企业海外投资增幅达142%,海外并购投资金额增长246%,至2210亿美元。

尽管不同统计方式对中企2016年的成绩给了不同的数字,但有一个事实是毋容置疑的:2016年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井喷”的一年。

2016年,中企海外并购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涵盖高端制造业、电子、生物制药、农业到酒店、影视、旅游业等各领域。《日本经济新闻》称,中国投资者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以席卷世界的姿态购买各种具有投资价值的资产”。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更多指向核心技术领域的获得,根据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统计,去年前三季度,中企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两大领域的并购金额占比已接近50%,而去年这一比例为40%。GAM公司并购策略经理罗伯托·博托里认为,这一趋势背后的驱动力是中国需要获得专门知识来缩小与更先进经济体的差距。

在总结去年中企收购的特点时,彭博社分析称,相比过去,中国企业收购更加具有战略意图,期待借机拓展业务国际化,进行技术升级,瞄准国际行业龙头收购的针对性较为明显。

一方面,以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和美的收购库卡为代表的制造业并购活跃;另一方面,中企海外并购也显得更加多元化。腾讯斥资86亿美元收购芬兰移动游戏开发商Supercell的84.3%股权;万达并购了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还收购了传奇娱乐、DCP集团等多家好莱坞影视公司。

对于2016年中企创造的这一串惊人数字,英国《金融时报》的评价最具有代表性——这是中国企业“与日俱增的空前雄心”。▲

障碍与风险空前

创纪录的海外并购数额是值得中企庆祝的胜利,但同样创纪录的海外并购告吹的数额却是需要中企认真反思的。汤森路透数据显示,2016年有共计356亿美元的中资企业并购计划由于各种原因被叫停。而2015年这一数字仅为20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资本的大量涌入让各国“警戒感上升”,2016年,越来越多的并购案件“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审查当中”,中资面临的“当地阻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所在国监管部门的干预而失败的案例包括华润微电子放弃收购美国仙童半导体、中联重科放弃收购特雷克斯、宏芯投资基金放弃收购德国爱思强等。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也因受各方阻力,已将收购要约期限延后至今年3月。中资收购澳洲最大农场基德曼两次被澳政府否决,直到中资与澳方联合收购并由澳方占据主导份额,澳政府才于去年12月上旬批准了交易。

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和纽约荣鼎集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德国吸引了约110亿美元中资,居欧盟地区之首。但与此同时,无论是中企收购库卡还是爱思强,都在德国国内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德国柏林经济学者克里斯朵夫·皮尔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在并购上展示的“在工业领域赶超的决心和具体战略”让德国担忧,德国政府认为,这会给德国在一些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形成大规模挑战。

这种担忧并非德国独有,保护本国企业和技术机密的舆论呼声在美国、欧洲和澳洲都有出现,它们支持当地政府对中资并购加强审查监管。

《金融时报》援引花旗集团全球并购业务联合主管彭高年的话称,“以前,考验在于中国买家是否能够在激烈竞争下把协议签下来。现在的考验是,鉴于目标市场的监管障碍加大和外汇管制收紧,在协议签订后,中国买家最终能否真正完成交易。”

与此同时,企业对外投资中的风险也逐步涌现。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不少中国企业依托现金和融资能力,以“强闯硬买”的方式展开海外并购。由于对资产和技术的迫切需求,中资在海外并购中付出了较高溢价,承担了更高的风险。

然而很多企业在完成收购后“融合”不利,无法充分吸纳外企的优质资产和技术,反而陷入亏损境地。

根据中国国资委研究机构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完成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仅有13%取得较大盈利,39%的取得较小盈利,48%的企业盈亏基本持平或处于亏损状态。过度利用金融杠杆,非理性、跟风性投资盛行,以及缺乏法律意识,让很多中资暴露在日益增大的财务风险之下。

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风险防范一方面是在国家宏观层面,另一方面企业自己也要提高投资风险防范能力,“把控风险是最重要的”。

一位不愿署名的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很多企业走出去比较“盲目”,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或者用了比较高的财务杠杆。“2016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走低,外汇储备规模也在明显的下滑,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企业走出去真实性的甄别,数量的急剧扩大显然不是主管部门所追求的。”▲

2017,“出海”有望回归平稳

去年创纪录的海外并购是否是昙花一现?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再次兴起和全球经济不确定的增加,这样的疑问已经被不止一次提起。“中国的收购不可能停止”,正如GAM公司并购策略经理罗伯托·博托里所言,只是这条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特朗普——这是中企接下来数年的海外并购中绕不过的重要人物。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多位中外专家都提到,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态度可能对跨国交易产生负面影响。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副研究员闫实强博士分析称,特朗普上台很有可能强化对外资并购美国企业的安全审查,美国作为中国近几年境外并购的最大目的国,对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博托里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态度也可能影响其他发达国家对中国并购的态度。

对于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发展态势,德国柏林经济学者皮尔兹称,今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不会像2016年那样大幅增长。第一,中国对转汇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以防止巨额资金外流。第二,德国等欧洲国家可能会对高科技企业收购案采取更严格的控制,今年可能会有新的规定出台。

闫实强认为,2017年将改变2016年的爆发式增长态势,有望回归到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相关部门对境外并购已采取加强监管的措施,对部分并购从严控制,包括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别大额项目以及‘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预计在2017年非合规、非理性境外并购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不过,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强调,在防范资金外流的同时,不应伤及正常的海外兼并收购,还是要看到海外投资的主流方向。“应该对一些效益不错,或对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有支持作用,企业自我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收购给予支持。”

“自2015年起我国已进入双向投资项下资本净输出阶段,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短时期内难以改变。”闫实补充道,“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机遇,未来企业大规模开展境外并购的条件更加成熟。▲

猜你喜欢
中资德国特朗普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中资油田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市场开发策略探讨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特朗普访华
“梦梦”“娇庆”德国行
新中国科技60年(3)
本 期 导 读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