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与反思

2017-01-16 09:00徐红梅
昌吉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愉悦感敏感度跨文化

徐红梅

(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与反思

徐红梅

(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采用Starosta和Chen Guoming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通过对新疆某新建本科院校25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调查,发现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还处在不确定状态。另外,在构成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因素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其次是交际参与度、交际信心、交际专注度,而交际愉悦感最弱。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几点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跨文化敏感度;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政府已意识到跨文化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纷纷出台了与跨文化教育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推进本国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国教育部2007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文秋芳(1999)曾提出外语教学中仅仅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具有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即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学科。迄今为止,已渐趋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的能力。Samovar和Porter曾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动机、知识和技能等三个方面[2]Byram(1997)构建了由知识技能态度和性情行为取向构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3]。Chen和Starosta(200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三个相互依存的层面构成:即认知层面(指跨文化理解)、情感层面(指跨文化敏感)和行为层面(指跨文化效力)[4]。其中,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跨文化敏感是连接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的核心因素。人们只有对异文化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倾向,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正确技巧进行有效交际。可见,提升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跨文化交际敏感度

美国跨文化交际领域的著名学者Chen和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5]。Chen和tarosta(2000)设计了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 (ISS: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此表由24项五点量表构成,分别测量了组成跨文化敏感不同层面的五个变量(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此表设计严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及跨文化适用性已得到反复验证。故此,笔者将其作为本研究实验的主要依据。

国内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起步晚,实证研究较少。对跨文化敏感研究的主要有彭世勇(2005、2007)[6]、周杏英(2007)[7]、蒋莉(2008)[8]、胡艳(2011)[9]和王晓玲(2012)[10],等。其中,彭世勇(2007)指出,跨文化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鉴于此,笔者试图对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差异及跨文化敏感各层面间的关系,为跨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设计与结果讨论

笔者对新疆某新建本科学院非英语专业二年级随机抽取的250名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本研究采用了Chen和Starosta(2000)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Scale)。该量表是目前具有较高可靠性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工具之一。此量表共24个问题,采用利克特五分法,反映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因素:交际参与度(interaction engagement),差异认同感(respect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交际信心(interaction confidence),交际愉悦感(interaction en⁃joyment),交际专注度(interaction attentiveness)。问卷要求受试者从(1)完全不同意;(2)基本不同意; (3)不确定;(4)基本同意;(5)完全同意,五个选项对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五个因素作答。

表1 跨文化敏感度五个因素的差异(N=520)

本研究数据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现有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及跨文化敏感五个因素间的差异(见表1)。

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平均值仅为3.14(最大值为5),这说明学生整体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还处于不确定状态。从表1可看出,在构成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因素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为3.325,其次是交际参与度、交际信心、交际专注度;而交际愉悦感则最弱,仅为2.142,远低于其他因素。学生的差异认同感相对较高说明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机会逐渐增多,跨文化意识有所提高。另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涉及学生情感层面的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明显偏低,这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行为层面的交际专注度。究其原因,一方面除了学生外语水平有限外,更多的是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与体验的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很少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和活动,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信心不足,愉悦感低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在与学生访谈中也得以证实。同时,学生承认他们接触文化差异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收听新闻,观看外国电影及相关视频等方式。

可见,在今后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应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需要一定的实际交际体验来增强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信心和交际愉悦感,不断提升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一)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应在语言知识类课程中渗透文化教学内容,以文化教学促进语言教学,使教学内容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更贴近真实的交际语境。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利于增强其跨文化意识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我国多数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均为四个学期(按一到四级的等级),既统一也较为单一。针对学生文化知识面窄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大学英语课程按其不同层次要求构建出多样化与层次化的课程体系。例如,可以考虑调整教学计划,适度压缩每学期大学英语课时,增加一定课时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或考虑在前三学期学习大学英语常规课程,而在最后一学期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通过专门的跨文化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授课要坚持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与激励作用。利用第一、二课堂,打造课内课外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对比教学、案例分析和任务教学法等多种形式,实行互动式教学。课堂设计要凸显多样化的跨文化活动,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及影视观摩等(胡艳,2011)。另外,还可通过习语对比、翻译对比等文化教学策略,配合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即兴演讲等课堂活动,拓宽课堂教学活动的类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材料,将语言技能的训练融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创设文化语境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导向,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网络与课堂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网络自主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及时更新和补充相应文化内容学习及社会热点和跨文化交际的动态,如“英美社会与文化、影视欣赏、中西文化对比”,等。另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优化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氛围。围绕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展开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能为学生创设各类有意义的校园文化环境,如英语演讲、文化知识竞赛、影视欣赏、英语广播、英语角、跨文化知识讲座或举办文化艺术节,等。

(四)创建文化教学大纲和文化评价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虽强调要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却未对文化能力的培养给出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加之,现行评价考核中,不管是四六级考试还是学期末的考试都鲜有文化知识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因此,在考核方面亟待创建一个客观高效的大学英语教学考核模式,而此模式应在现有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加入文化知识的考核和评价。

结语

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目前跨文化敏感度还处于不确定状态。对比分析其五个因素发现学生差异认同感较强,有一定的交际参与度,但缺乏交际信心,交际专注度不高,无法享受交际愉悦感。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的交际信心不足与缺乏愉悦感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欠缺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因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提升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信心和愉悦感。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杨亚丽,杨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

[3]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4]Chen,G.M.&Strarosta,W.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s Cale[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

[5][9]胡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外语界.2011,(3).

[6]彭世勇.英语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多层面间相关系数对比[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

[7]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试[J].山东外语教学,2007.

[8]蒋莉.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

[10]王晓玲.跨文化敏感: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学生对比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1): 73-77.

■书讯

《艺术论》新译本出版

近日,由西安外国语大学石春让、程凤彩、王荣合作翻译的《艺术论》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托尔斯泰一生创作的作品多达45卷之多。托尔斯泰也是一位出色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艺术论》是托尔斯泰创作多部巨著之后,花费15年的时间,于1897年完成的艺术理论著作。

在《艺术论》中,托尔斯泰阐发了对“什么是艺术?”这一命题的真情感悟。他用犀利而深刻的文字指出,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人们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它所传达的情感应当能够为每一个人所理解。很多最经典的作品是伪艺术,甚至不是艺术。他尖锐地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颓废派艺术具有反人民的本性。《艺术论》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思想。他的观点惊世骇俗,犀利深刻,对当代人仍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新译本是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设立的招标项目“外汉翻译教学研究基金”的研究成果之一。新译本根据招标项目给定的英文版本译出,力求满足研究艺术哲学和研习英汉翻译的高端读者需求。新译本在忠实、精准传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呈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一方面再现了原作豁达、幽默的语言本色,一方面又尽力体现中国传统文论简约而隽永、辞简而意丰的语言特质。

(秦风)

H319

A

1671-6469(2016)-06-0093-04

2016-09-18

昌吉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jyyboo7)。

徐红梅(1972-),女,山东栖霞人,昌吉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

猜你喜欢
愉悦感敏感度跨文化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大学生运动愉悦感与成人依恋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缺觉与抑郁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Diodes高性能汽车霍尔效应闭锁提供多种敏感度选择
让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