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平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畜牧兽医站,江苏灌云 222200)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张同平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畜牧兽医站,江苏灌云 222200)
羊捻转血矛线虫亦称捻转胃虫,是寄生于羊真胃内和小肠的一种寄生虫。虫体因吸血而呈淡红色,头端尖细,雄虫长15-19mm,雌虫长27-30mm,因白色的交配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消化道周围,而形成红白线条相间的麻花状外观,故称捻转血矛线虫。临床上以眼结膜苍白高度贫血、衰竭、渐进性消耗,下颌间、下腹部及四肢水肿、下痢便秘相交替。放牧时落群,甚至卧地不起,尤其是羔羊更为严重,发病后可引起急性死亡,给养羊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2014年7月中旬,我县南岗乡养羊户饲养波杂羊68只。其中1只3岁种公羊发病,出现拉稀、咳嗽、步态不稳、消瘦,户主用蒽诺沙星、卡那霉素、VB12等药物治疗无效。同时出现其他羊只继续发病,并且有死亡现象。十天左右发病达14只,以羔羊和青年羊为主。其中,8只衰竭死亡,整个病程有羔羊11只,青年羊2只,成年羊1只发病。7月28日户主带病死羊来兽医站门诊剖检,经诊断为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现报告如下:
病羊眼结膜苍白、高度贫血下颌间或下腹部水肿。身体衰弱,背毛粗乱无光质,主诉放牧时落群,甚至卧地不起,下痢与便秘交替发生。
尸体消瘦,真胃、小肠有大量的红白相间的毛发状线虫,长度约15-30mm。真胃黏膜有严重的大面积出血症状,虫体吸附在胃黏膜上和胃内容物中。覆盖着毛毯样一层暗棕色虫体,有的绞结成黏液状团,虫体蠕动。肠黏膜、肠壁可见灰黄色寄生虫结节,有的呈现化脓性结节、溃疡,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尸僵不全,血液稀薄,呈淡红色,不易凝固,皮下无脂肪。
无菌采集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直接用粪便涂片法检查,出现粪便中有羊捻转血矛线虫卵。虫卵大小为75~95μm×40~50μm。
①丙硫苯咪唑 对常见的胃肠道线虫、肺线虫、绦虫均有效;可同时驱除混合感染的多种胃肠道寄生虫。驱除捻转血矛线虫单独使用时用10~15mg/kg,一次口服,本品应在羊屠宰前2周天停止使用。
②左咪唑 是一广谱驱虫药,毒性较低,用量按6~8mg/kg,一次口服或注射,奶山羊休药期不得少于3d。
③氯氰碘柳氨钠,羊按10mg/kg皮下注射。
④阿维菌素,是强力、广谱的驱肠道线虫药,对体外寄生虫也有杀灭作用。按每千克体重0.2mg,一次口服或皮下注射。用药35d内不得屠宰食用。
①根据流行病学的特点,一般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驱虫。第一次应在晚冬或早春对幼虫的驱除,以阻止“春季高潮”的出现,另一次在秋季,以防止成虫“秋季高潮”的出现和减少幼虫造成的“冬季高潮”。
②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甚至在夏季放牧青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应合理地补充精料,提高畜体自身的抵抗力。放牧尽可能避开潮湿地带,避开幼虫活跃的时间,以减少感染的机会。不在清晨、傍晚或雨后放牧,不让羊饮死水、积水,饮自来水或井水。
③加强粪便管理,对驱虫后的粪便集中管理,采用生物热发酵的方法杀死其中的病源。以免污染环境,以杀死虫卵和幼虫。特别注意不要让冲洗圈舍后的污水混入饮水池。圈舍当定期药物消毒。
④每间隔3个月羊群驱虫一次。
①发病的14只羊中,除死亡8只,剩下的6只用阿维菌素0.2mg/kg皮下注射,同时用敌百虫按60mg/kg内服,每日一次,连用3d,7d后全部康复。未发病的54只进行阿维菌素0.2mg/kg皮下注射,间隔7d进行第二次注射,未见羊只发病。
②自7月中旬,我县南岗乡一养羊户发现羊捻转血矛线虫病以后,周边乡镇已发现多例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的病例。基层单位人员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③本病例羊下痢、咳嗽,使用抗生素治疗却不见效果,是由于没有找准病因,延误治疗最佳时机,造成经济损失。
④在发病羊群中间隔2个月屠宰羊8只,均未发现真胃和小肠有羊捻转血矛线虫成虫。
⑤根据我站技术人员对乡镇养羊户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调查,散养和放牧饲养,特别是潮湿地、露水草放牧饲养发病严重,圈养卫生条件好,采食的饲草较为充足,体质好、抗病力强、发病少或无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