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勇
(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重庆 401520)
禽流感及其综合防治
王伦勇
(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重庆 401520)
禽流感又名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是由禽流感病毒所致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大类,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全身衰弱无力;流行特征为发病急骤、传播迅速、感染谱广、流行范围大。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A型流行病毒属。外有囊膜,囊膜上有两种突起物,一种是血凝素(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A),A型流感病毒的HA和NA容易变异,已知HA有16个亚型,NA有10个亚型,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使A型禽流感有许多亚型,各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这给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弱,对热敏感、紫外线、甲醛、乙醚等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带毒鸟类和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贮存宿主,病毒主要存在于呼吸道黏膜内,随呼吸道黏膜排出体外(经咳嗽、喷嚏等),以空气飞沫经呼吸道而传播,其次是消化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吸血昆虫等传播。本病常突然发起,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常呈流行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发病无年龄、性别、品种的差别。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但以天气骤变的早春、晚秋和寒冷的季节多发。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病鸡在潜伏期即可排毒。
高致病力毒株感染时,常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产蛋大幅下降或停止,头颈部水肿,鸡冠、肉鬓发干,流泪,高度呼吸困难,迅速波及全群,病禽张口呼吸,打喷嚏,咳嗽,气管啰音;排出黄白、黄绿或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头颈歪斜,多数病例病程2~3d,致死率可达100%。
低致病力毒株感染的症状比较复杂,其严重程度随感染毒株的毒力、禽的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管理状况、发病季节和禽群健康状况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表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产蛋量下降和隐性感染等,病程长短不定,一般死亡率很低。
高致病性禽流感常表现为皮下、浆膜、黏膜、肌肉和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渗出和坏死,鸡冠、肉鬓极度肿大,鸡冠有坏死灶和出血,胫上部角质鳞片呈紫红色,脚趾肿胀,伴有瘀斑性变色,腺胃黏膜点状或片状出血,腺胃与食道交界处、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和溃疡。喉头、气管有不同程度出血,管腔内有大量黏液或干酪样分泌物,整个肠道尤其是小肠,从浆膜层即可看到肠壁有大量黄豆至蚕豆大出血斑或坏死灶。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卵巢、卵子充血、出血,输卵管内有多量黏液或干酪样物。胰脏明显出血或有黄色坏死灶。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内有少量黏液,有时有出血。肝、脾出血,有时肿大。
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生殖道内有较多黏液或干酪样物,输卵管和子宫质地柔软易碎。个别病例可见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血。
为了准确诊断,要做病毒分离与鉴定。可采集病鸡呼吸道或鼻窦内渗出物或器官、组织,加肉汤稀释成10%悬液,离心沉淀,过滤以除去组织碎屑,将无菌液0.1~0.2ml接种在9~11日龄发育鸡胚的尿囊腔,在35℃中培养,72~96h后取尿囊液作鸡红细胞凝集试验,并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鉴定病毒型和亚型进行确诊。血清学诊断较常用的是采集病鸡的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
6.1 严格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
(1)养殖场应远离迁徙禽类的聚集地;(2)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或疫病流行情况不明的地区引入活禽及禽产品;(3)在引进禽及其产品时应严格对本病进行检疫;(4)保持舍内清洁、干燥、温暖,防止贼风侵袭;(5)保证饲料全价、饮水清洁、定期消毒和疫苗接种;(6)养禽场不得将不同品种的家禽或畜禽混养,推进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7)禁止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场内,确需进入必须要严格消毒;(8)禁止将鲜活禽及其产品带入场内;(9)生产中运饲料、禽产品的车辆必须分开专用;(10)粪便、垫草必须堆积发酵或焚烧(其中堆积发酵不少于20d);⑾工作人员上班必须着工作服、穿工作鞋、戴口罩,进出场必须更衣、消毒;⑿每养一批家禽出笼后,空舍期不得少于3周时间,在此期间按照清扫→清洗→干燥→消毒→再清洗→干燥→消毒→再清洗→干燥→-最后封闭熏蒸消毒的程序进行处理禽舍;⒀消毒药可选用:10%~20%生石灰乳,0.2%~0.5%过氧乙酸,1%~3%烧碱,0.5%~1%复合酚,3%~5%甲醛,5%~10%漂白粉,2%~4%次氯酸钠等;
6.2 发现可疑病禽立即报告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扑灭,将损失降到最低;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且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一类动物传染病,必须采取扑杀政策、禁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