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燕
(建始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建始 445300)
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室检测的风险分析及预防
黄金燕
(建始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建始 445300)
禽流感病毒的实验室分析对于禽流感的科学防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基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为了生物安全,一定要做好实验操作风险分析,通过科学预防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作者分析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室检测的风险,并就实验室禽流感检测风险预防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供读者参考。
高致病禽流感 实验室监测风险 分析 预防
高致病性禽流感,简称HPAI,是一种以禽类感染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的病原就是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传播迅速、危害严重、死亡率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些年来,在家禽分离出了H7N9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各地的兽医实验室也加快了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血清学及病原学的检测工作。基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从事检测工作的实验室人员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护,保证自身不被感染。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是根据执行操作生物因子的潜在危害程度以及能够采取的防护措施而进行等级划分的,根据相关的条例和准则来看,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室检测工作必须要严格执行生物安全II级的要求,尤其是在进行核酸检测工作时,所有的样本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任何超出实验室安全等级的操作活动都不可以进行。
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检测项目就是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试验,而围绕着上述两项检测,可能涉及的感染风险包括个人的防护、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和实验样本、实验样本和实验环境以及实验样本之间的污染风险等。
2.1 个人防护
生物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核心,而检测人员自身的安全自然是居于首要位置。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而言,呼吸道传染是最为主要的传染途径,这就意味着在实际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带有病毒液体的飞溅或有气溶胶形成的话,很容易让操作人员居于感染的风险之下,因此,在进行检测的时候一定要佩戴好防护性能良好的手套、口罩以及帽子和眼睛瞪,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是能够佩戴上防化学飞溅面罩。等到实验完成之后,要将上述用品及时摘掉同时放入到垃圾袋中,进行集中的高压灭菌处理,所穿的工作服要在紫光灯下进行严格消毒。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内要长期准备有浓度适当的酒精以及急救箱等,并且定期进行检查,看其是否保存良好,是否在保存期内。
2.2 样本的接收、处理和保存
样本需要进行接收和转运,这样就对包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旦出现密封不好或者是包装不严的现象,就很容易造成液体的泄露,导致一些感染性材料等具有危险性的因子进入到实验室中去。因此,我们在对样本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来执行,通过专门的传递窗口做好样本的转运处理。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转运的专用窗口需要定期进行杀菌消毒,一般是采用紫外线的消毒方式。
另外,在进行样本制作的时候,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不仅仅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同时要将其置于4℃的冰箱进行保存,如果需要留样的话,一定要保证盛放样本的容器盖拧紧,将其置于-20℃的冰箱中保存。等到操作完成以后,需要用含有适量氯的消毒剂对地面和台面进行消毒。
2.3 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样本呈现阳性,操作不当的话,很容易导致血清的外溢,进而造成某种程度的污染。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对血清样本进行稀释的话,要严格控制好力度,尽量避免气溶胶的产生。等到实验结束之后,就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2.4 核酸检测
主要方法就是PCR检测仪检测,主要的步骤包括提取核酸、PCR反应体系的配置、运行以及对结果的分析等。操作人员除了要严格执行操作规定,还要做好工作服分区,在不同的实验区域内穿特定的工作服,避免交叉感染。
在进行核酸提取的时候,检测之间要进行旋涡震荡,时间大约为2分钟到3分钟,至于组织样本需要实验之前进行研磨,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完成操作,以免导致不必要的污染。
在配置PCR体系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程进行操作,否则,很容易导致实验室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导致严重的不良影响。
此外,如果PCR管的密封不好,那么很容易造成液体的泄露,进而造成仪器污染,因此,在选用PCR管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的产品,在上机操作之前,务必要保证其实密封完好的。
2.5 做好废弃物质的处理和实验室的消毒工作
对于废弃物质,一定要集中进行规范处理,对于仪器建议采用喷雾消毒剂消毒,地面消毒首先从外向内进行喷洒,之后再从内向外重复进行一次喷洒。
[1] 吴越.在德行与恐惧的边界——防治禽流感的思考[J].当代人,2006,(3):47-49.
[2] 田振祥,刘道亮,吴丽卿,等.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范对策的探讨[J].检验检疫学刊,2006,16(2):68-69.
[3] 杨永平,高波.临床上高致病性禽流感类症鉴别诊断[J].内蒙古中医药,200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