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策略

2017-01-16 08:29彭昌贤丁大伦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病鸭雏鸭病毒性

彭昌贤 丁大伦

(1.重庆市璧山区正兴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760; 2.重庆市璧山区农业委员会,重庆 402760)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策略

彭昌贤1丁大伦2

(1.重庆市璧山区正兴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760; 2.重庆市璧山区农业委员会,重庆 40276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3~20日龄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病鸭的特征是意识紊乱,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迅速传播,死亡率可达90%以上。往往成为雏鸭的第一死因,常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极大。

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3~20日龄的雏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冬、春二季和孵化雏鸭的季节,雏鸭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与雏鸭日龄有关,1~7日龄的雏鸭死亡率可达95%,8~20日龄为50%左右,成年鸭感染后不显任何症状,但成为隐性带毒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和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l~4d,有的甚至短到18~24h,突然发病,病程短促,多在发病后的2~4d内死亡。病初精神委顿,离群独处,不能随群走动,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粪便稀薄带绿色,随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发生阵发性痉挛,头仰向背部,呈角弓反张姿态后很快死亡。

3 病理变化

特征性的病变在肝脏。剖解时可见肝肿大,质地柔软,外观呈淡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肿大,外观也有花斑。多数病鸭肾脏充血、肿胀,血管呈暗紫色树枝状。

4 诊断

本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都较为明显,结合三方面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病毒免疫荧光试验和动物接种。取病死鸭肝脏涂片、固定,滴加鸭肝炎病毒的荧光抗体染色,荧光显微镜下镜检,肝细胞内有颗粒状荧光,证明病鸭被鸭肝炎病毒感染;为进一步确诊,可用病死鸭的肝组织悬液,加抗生素抑菌处理后,接种在9日龄鸡胚的尿囊腔内,鸡胚在5~6d死亡,死亡鸡胚表现为胚体小,腿部和腹部水肿,卵黄囊缩小,内容物黏稠,尿囊液增多,呈淡绿色,肝脏肿大呈淡绿色,表面有淡黄白色的坏死斑点。

5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高免疫血清或康复病鸭的血清含有中和病毒的抗体,可用于病鸭的早期治疗。当雏鸭刚开始发病时,立即给每只雏鸭注射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0.5~1.0ml,可有效阻止疫病扩散和减少死亡。

6 防控策略

6.1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20日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养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育雏室门前设置消毒池,严禁场外人员不经消毒进场,以杜绝人为参观带毒入场,这样可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6.2 严格引种检疫,严禁从疫区引入种鸭和雏鸭

异地引入种鸭或雏鸭之前,应到输出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并经检疫合格,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启运。调入的种鸭及雏鸭必须进行隔离饲养观察,确认健康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

6.3 免疫接种

种鸭在产蛋前15d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可使雏鸭出壳后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雏鸭出壳1d内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可在7d后产生坚强免疫力。疫区和受威胁区可在雏鸭1-2日龄时注射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

6.4 严格无害化处理

一旦发生本病,立即限制雏鸭群移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对病鸭进行扑杀、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6.5 体会

由于本病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常来不及治疗,故应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但对后期及濒死期的病鸭,即使用高免血清治疗也无济于事,为此本病应及时发现,及早预防和治疗,否则预后不良。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袁涛.鸭IgY的稳定性研究及检测鸭肝炎抗体Dot-ELISA的建立[D].西南大学,2006.

[3] 樊景凤.鸭肝炎病毒免疫种鸭抗体消长规律及其雏鸭母源抗体变化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猜你喜欢
病鸭雏鸭病毒性
自然感染鸭坦布苏病毒蛋鸭卵巢的病理学观察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鸭霍乱病诊治与预防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