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瑞群
(重庆市璧山区八塘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773)
浅析猪冬季病毒性腹泻
郑瑞群
(重庆市璧山区八塘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773)
猪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和多方因素引起,冬季为猪腹泻病多发季节,以病毒性腹泻为主,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给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以冬季病毒性腹泻为入手,介绍了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为有效控制猪冬季腹泻病提供参考。
猪 冬季 病毒性腹泻
“秋风凉,顺腚淌”,冬季猪的腹泻病逐渐增多,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以及猪轮状病毒,都是引起冬季猪发生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发病率较高,传播速度迅速,不论品种、年龄以及性别的猪都易感染,一旦发病,会给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近年规模化养殖场的普及,季节性已表现不明显。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冠状病毒属,本病只侵害猪。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不同年龄均可感染,10日龄以内的仔猪最为敏感。健康猪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且发病母猪乳汁含有病毒,哺乳仔猪吃奶时易被感染。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等寒冷季节。
1.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属于冠状病毒科,临床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较相似。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和污染的用具,经消化道传播,该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猪均易感。猪流行性腹泻传播速度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慢,死亡率也稍低。
1.3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主要是感染新生幼儿和多种幼龄动物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病原。本病传播迅速,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特别是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饲喂不全价的饲料和其他疾病的袭击等,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有很大影响。
研究发现,目前中国这3种病毒性腹泻以猪流行性腹泻感染为主,同时而且仔猪和母猪的感染率最高,母乳中也带有病原。根据以上对几种常见病毒的流行病学的简述,结合近几年冬季腹泻病的临床诊治,发现冬季病毒性腹泻病存在:混合流行;气温骤降或骤升时最易发生;发病迅速,扩散较快等几个特点。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哺乳仔猪呈喷射状下痢,粪稀恶臭,脱水、失重,有时伴发呕吐,一周内仔猪可100%发病和死亡,有“一天焉,两天黄,三天死”的说法;育肥猪一旦发病,在猪群内呈爆发,表现为黄色或灰色水样下痢,粪便恶臭;母猪除食欲不振,水样或稀泄外偶见呕吐、少乳甚至无乳。
从病理变化看,病死猪外观尸体脱水明显,剖检发现胃底黏膜充血、出血,仔猪胃内可见未消化的乳糜块或黄白色凝状物。肠内充满水样粪便,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组织学变化是小肠黏膜绒毛变短和萎缩,肠上皮变性明显,上皮细胞为扁平至方形的未成熟细胞。黏膜固有层内可见细胞浸润。肾混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并含有白色尿酸盐。
通过临床诊断,冬季猪出现水样腹泻、呕吐,传播迅速,尤其是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征可以初步诊断为病毒性腹泻。由于其相识的临床特征,对轮状病毒、猪流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必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的诊断。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可做抗原捕获ELISA、免疫电镜和RT-PCR技术。目前研究发现多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快速,准确的特点,可以用于这3种病毒的同时检测和疾病的鉴别诊断。
4.1 加强养殖管理
在平时饲养中需加强养殖场冬季保温工作,定期消毒,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可注射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火苗),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健全病畜隔离制度,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强饲料管理,做到全价营养均衡。
4.2 治疗
针对病毒性疾病和腹泻疾病特点,一般抗生素对病毒性腹泻病的治疗效果甚微。鉴于病毒性腹泻,通常补充体液,注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多肽以及血清等药物),止泻、提高机体免疫的方面入手治疗。在规模场发生病毒性腹泻时,可采取康复猪血疗法(即将康复后15d左右的猪,经无菌获得的抗凝血,进行治疗和预防,计量为仔猪3~5ml,母猪20~30ml,育肥猪15~25ml)。根据研究表明,穴位封闭疗法对治疗该病也有较好作用。同时防御素在病毒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中有也具有不错效果。在进行西医治疗的同时,可以结合中医进行治疗,一些清热、解毒、抗菌、止泻的中药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如清瘟败毒散、白头翁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