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生化检验项目的价值探讨
姜 楠
(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目的 探讨肝硬化疾病在诊断过程中的生化检验项目检验应用价值。方法 从在本院检验治疗的肝硬化疾病患者中选取60例纳入本研究,同时选取另外60例体检健康人员作为对比,分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人员的血清8项新指标、2项血脂项目以及12项肝功能部分项目进行检测与对照。结果 经过检测发现,ASTm观察组为(32.2±18.6)U/L,对照组为(11.6±5.9)U/L;GLDH观察组为(11.3±9.6)U/L,对照组为(6.3±1.4)U/L;NAG观察组为(9.4±5.4)U/L,对照组为(1.3±1.2)U/L;PAB观察组为(872.6±552.3)mg/L,对照组为(1288.7±365.2)mg/L;LAP观察组为(65.7±51.4)U/L,对照组为(21.6±11.3)U/L;AFU观察组为(23.1±8.4)U/L,对照组为(18.3±3.8)U/L;ADA观察组为(35.6±9.3)U/L,对照组为(13.6±5.2)U/L。除PAB观察组患者较低以外,其余的检测指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必要的生化检验对患者检测肝硬化疾病有着重要的价值。
肝硬化疾病;生化检验项目;诊断价值
肝硬化疾病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疾病,由于患者的肝细胞出现长期损伤而坏死的情况,于是引发弥漫性、持续性、纤维性的病变,这种疾病的具体表现是肝细胞纤维组织增多、出现弥漫性坏死以及结节状再生的情况,使得患者肝脏血供能力及肝小叶的结构发生变化,肝脏结构变硬、形状转变[1]。本研究从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选出60例进行生化检验,并以同期健康体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现将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60例肝硬化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人员,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在22~77岁,平均年龄为(60.1±2.4)岁,病程在5个月~6.5年,平均病程为(4.0±0.3)年。对照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20~78岁,平均年龄为(59.8±2.6)岁,病程在0.5~6.5年,平均病程为(4.0±0.2)年。所有患者采用本院提供的检测设备包括贝克曼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FU、NAG、ADA、LAP等,其中包含的项目有酶法监测以及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数据对比无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120例参与研究的人员需要禁食12 h,并在清晨时间抽取静脉血,采用生化分析仪对参与人员的血清八项指标、十二项肝功能项目、两项血脂部分项目进行检测,分别包括前白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腺苷脱氨酶、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谷氨酸脱氢酶;白蛋白、总蛋白、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胆碱酯酶、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氨酶、肌酸激酶等;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医疗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检测的对应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单位与计量单位分别采用χ2与t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经检测后,观察组患者的ASTm、GLDH、NAG、PAB、LAP、AFU、ADA分别为(32.2±18.6)U/L、(11.3±9.6)U/L、(9.4±5.4)U/L、(872.6±552.3)mg/L、(65.7±51.4)U/L、(23.1±8.4)U/L、(35.6±9.3)U/L,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的对应数据分别为(11.6±5.9)U/L、(6.3±1.4)U/L、(1.3±1.2)U/L、(1288.7±365.2)mg/L、(21.6±11.3)U/L、(18.3±3.8)U/L、(13.6±5.2)U/L。由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与对照组60例健康人员的生化检测相比,观察组60例肝硬化疾病患者在谷氨酸脱氢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亮氨酸氨基肽酶、腺苷脱氨酶以及岩藻糖苷酶等方面的指标明显更高,另外,前白蛋白则较低,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很多肝硬化患者在早期时段,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一些轻微的病变或大部分还没有发生病变的肝脏组织依旧有功能支撑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且患者不会有太多不适症状,因此早期肝硬化常常难以引起患者的察觉。而一旦在患者感觉不适之时,往往已经错过治疗肝硬化的最佳时间,并且伴随着疾病的深入蔓延加重了肝硬化病症。有相关研究结论显示[2],约有超过一半的患者都是在肝硬化确诊以后才有所察觉,并且当时均处于肝硬化疾病的晚期,更有甚者确诊时以表现为肝癌疾病。这个原因也是导致这些年确诊肝硬化疾病患者具有很高病死率的原因。在肝硬化患者需要检测的多种项目中,生化检验项目非常多,且生化检验对患者病情的确定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患者机体中,肝细胞蛋白合成和代谢是通过白蛋白、前蛋白、胆碱酯酶以及总蛋白的指标反映,这些指标中,白蛋白又属于总蛋白的组成部分,并且由肝脏合成。一旦肝脏出现疾病,则需要检测白蛋白来实现疾病的诊断。前白蛋白通过肝细胞合成,在对其进行电泳分离的同时,会在白蛋白之前显示,且半衰期不长,因此对前白蛋白在血浆中浓度的检测可以知道患者肝功能具体存在的问题。如果患者确有肝硬化疾病,那么其对应的前白蛋白的含量就会有显著的降低。这些过程均可以看出对患者早期的肝功能损伤进行检测,其结果有很高的检测价值。另外,胆碱酯酶也属于对肝功能进行检测的重要指标,一旦肝脏病变,胆碱酯酶活性便降低。而患者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则可通过腺苷脱氨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丙酸转氨酶来反映。其中腺苷脱氨酶在人体的组织中广泛分布,更常用于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乳酸脱氢酶如果出现升高,那么患者很有可能患有心肌梗死或肝炎的疾病,检测肝硬化的临床上也通过判断病变部位的乳酸脱氢酶是否升高,且是否影响了对应的同工酶含量升高。天冬氨酸转氨酶与丙氨酸转氨酶主要在肝细胞中分布,如果患者的肝细胞坏死,这两种分布的物质就会进入血液中,于是血液的含量升高,而含量越高就表示肝细胞出现损伤的程度越大。最后,肝脏还有一定的解毒功能。这些功能均通过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等反映,红细胞在得到降解后形成复合物为胆红素。总胆汁酸则直接反映患者肝脏出现的实质性损伤情况。通常情况下,患有肝硬化的患者合成尿素的能力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于是氨的消耗更少,血氨量升高。本研究比较肝硬化患者以及同期体检的正常人员的临床资料发现,肝硬化的患者PAB比健康人员低以外,其他指标均高于正常人员,这个结果与上述结论相同。综上所述,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生化指标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吴永岳,曹龙翎,吴华美.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6):10-12.
[2] 郭红钦.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142-143.
R657.3+1
B
1671-8194(2017)31-0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