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世鹏
(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早期外科手术与单纯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比较探析
雷世鹏
(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目的 探析比较早期外科手术与单纯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MDR-TB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38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和观察组(38例,采用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和痰液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相比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耐多药肺结核采用早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可将其作为理想方案积极推广和全面普及。
耐多药肺结核;药物治疗;早期外科手术
结核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是由肺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导致的,我国是结核病患病数量最多的国家,且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结核病患者正在以每年800~1000万的新增数量广泛分布于各个国家中。耐多药肺结核主要是指对异烟肼、利福平等一线抗结核药物形成抵抗性的疾病类型,患者体内存在的耐药菌株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治疗工作的难度[1]。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为对二者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MDR-TB患者予以分组研究,现将治疗效果进行以下总结和汇报。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MDR-TB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参照组3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7.9%、42.1%,患者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45岁,平均年龄(32.9±2.6)岁;观察组3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0.5%、39.5%,患者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46岁,平均年龄(31.8±2.5)岁。两组患者的自然资料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差异均衡,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参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为依据,选择新药、敏感药,增加高水平杀菌药和灭菌药的数量组成化疗方案为准则。方案由含新药或3种敏感药在内的4~5种药物组成。连续治疗9个月的时间。观察组采用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开始手术之前要求患者必须进行1个月左右的常规治疗,并为其进行相关常规检查,通过术前治疗的方法对耐药菌进行抑制,并对病灶范围尽可能的予以控制,同时对新病灶的形成进行抑制。综合评定患者肺部感染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手术依据,如果病灶局限,则选择肺叶楔切或者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如果一侧肺病灶比较广泛,但对侧肺并不存在明显的病灶,而且病灶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则选择全肺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同样需要为患者进行为期9个月的药物抗结核治疗。
1.3 观察指标:临床症状消失,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完全消失,痰涂片或痰培养呈现阴性表示治愈;记录痰液转阴率和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痰液转阴率、治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全部录入至SPSS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处理器,借助(%)描述上述计数资料,并给与χ2检验两组之间的比较,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定标准。
2.1 两组治愈率和痰液转阴率比较:观察组治愈率为89.47%(34/38),痰液转阴率为94.74%(36/38);参照组治愈率为57.89%(22/38),痰液转阴率为65.79%(25/38),组间对比发现,参照组治愈率和痰液转阴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38例患者中共4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2%,其中活动性出血3例,残腔感染1例;参照组38例患者中共1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58%,其中恶心呕吐7例。头晕目眩5例,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观察组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目前,耐多药肺结核病已经成为世界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一般情况下,用药剂量不充足、联合用药方案不合理或者治疗方案不佳、疗程不足、未科学处理复发和失败的病例等均会导致耐多药肺结核。耐多药肺结核致死率较高,除合并艾滋病的原因之外,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药物单纯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二线抗结核药物为患者进行治疗,其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治疗时间长,更容易导致新的耐药菌株出现。从外科途径入手,局部或全部切除肺部手术,对清除病灶、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降低耐药菌产生概率具有重要作用[3]。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时,需要尽可能的不破坏全肺功能,并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相关文献报道[4],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比常规应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更能有效控制病灶,提高疾病治愈率,防止发生二次感染。根据临床大量实践经验,针对新发现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在进行3个月的有效抗结核治疗后,确定痰结核菌已经降低至最小范围,同时病灶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化,选择手术治疗最为适宜,这一点已经成为国内相关学者早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共识。曾有相关学者在实践中发现[5],病程越长,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越差,病程2~3个月内的患者尽早给予外科手术,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减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针对初诊为耐多药肺结核的患者,进行抗结核常规2个月之后即可根据其病情考虑能否进行手术治疗,与晚期手术患者相比,早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更加确切[6-8]。
根据本组研究得到的结果,观察组痰液转阴率、治愈率高于参照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由此得到如下体会,相比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耐多药肺结核采用早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可将其作为理想方案积极推广和全面普及。
[1] 陈存存,王刚,周旭东,等.早期外科手术与单纯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6):103.
[2] 张秀辉.37例耐多药肺结核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181.
[3] 叶嗣宽,赵攀,杨传利,等.耐多药肺结核早期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7):685-687.
[4] 黄朝林,倪正义,陈兆辉,等.耐多药肺结核122例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564-566.
[5] 郭晋飙.耐多药肺结核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6):851-852.
[6] 汤少鹏.106例耐多药肺结核外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5):99-100.
[7] 梁海峰,苗朝良.耐多药肺结核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80-82.
[8] 李志江. 肺奴卡菌病误诊为肺结核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10.
R521
B
1671-8194(2017)31-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