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星海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200)
介入治疗下消化道出血24例临床分析
吕星海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200)
目的 探究介入治疗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DA技术造影,明确出血原因、出血部位后进行针对性治疗。结果 肿瘤4例,血管发育不良16例,隐匿性原因不明出血4例。难治性出血患者12例,采用微球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血管发育不良(轻型)6例,接受垂体后叶素止血治疗。栓塞后复者2例接受手术治疗。2例肿瘤性出血患者因符合手术指征,进行手术根治治疗。2例肿瘤性出血患者因病变晚期,进行栓塞与化疗治疗。结论 介入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下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诊断
临床上,下消化道出血是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该病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及时诊断与治疗对疾病预后有重要作用[1]。目前,主要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内镜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方式,对不能接受外科手术者或内科治疗无效者实施介入治疗,效果显著[2]。为探究介入治疗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本文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分析。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上述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②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严重器质疾病等患者。②精神障碍等疾病患者。上述患者均表现为长时间贫血,突现大量鲜血便或间断黑便。其中,男16例,女8例,患者年龄在19~66岁,平均年龄为(45.6±2.4)岁。
1.2 方法。造影:选择seldinger穿刺患者股动脉插管,使用数字减影DA技术动态血管造影,对患者均进行常规肠系膜、腹腔动脉造影,选择优维显300对比剂(先灵公司生产),注射频率为2~7 mL/s,总注射剂量10~25 mL。
介入治疗:选择共轴导管技术,微导管进入出血动脉之后,注入明胶海绵物质或微球,在具体栓塞过程中还应缓慢注射对比剂,密切关注出血部位具体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停止栓塞。半小时后重新造影,若显示出血停止,可结束治疗;若出血范围广、血管粗,合并肿瘤或栓塞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留置导丝,为接下来的手术治疗做好准备。
肿瘤4例,血管发育不良16例,隐匿性原因不明出血4例。难治性出血患者12例,采用微球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血管发育不良(轻型)6例,接受垂体后叶素止血治疗。栓塞后复者2例接受手术治疗。2例肿瘤性出血患者因符合手术指征,进行手术根治治疗。2例肿瘤性出血患者因病变晚期,进行栓塞与化疗治疗。
目前来说,下消化道出血是现代医学难题,常因出血原因、部位等不明确,导致诊断困难。下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若难以确定出血部位与性质,外科手术很容易导致医疗纠纷[3]。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介入技术逐渐应用于下消化道出血与诊断治疗中来。
3.1 介入治疗:一直以来,下消化道出血诊断治疗均是困扰临床工作的一大难点,结肠镜、纤维镜或常规消化道造影很难定位出血部位以及性质。若出血量每分钟超过0.5 mL,就可采用介入血管造影技术。
血管造影过程中,若血管出血量每分钟超过0.5 mL,就可显示真阳性,且能直接确定出血部位、出血范围以及性质。在出血间歇时间段,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均能表现出真阳性。在本文研究中,患者出现阳性征象时,在同一部位重复DSA造影。为了预防小肠蠕动导致的假阳性,在进行DSA之前,需常规动脉灌注20 mg山莨菪碱。为了尽可能降低出血间歇假阳性,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出血期间进行DSA造影;第二,如果发现可疑病变,可及时采用导管技术,超选择到可疑靶血管之后进行DSA造影。第三,西方研究学者指出,通过灌注扩血管药物、纤溶以及抗凝药物诱发出血,从而全面提升阳性率,但需注意,该方式会增加潜在危险[4]。
3.2 介入诊断与治疗的注意事项:尽量选择微导丝、微导管固定于出血部位血管中,预防导管嵌顿导致的肠管大范围缺血坏死。在搬运患者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平躺体位,预防导丝滑动,失去靶血管。另外,在灌注血管加压素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动态心电图情况,预防出现冠状动脉收缩。在本文研究中,1例患者出现轻微心电图改变以及胸闷症状,及时将血管加压素调整到0.1 U/min,患者心电图得到显著改善。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对比剂速率,增加对比剂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阳性率,但会提高患者出血风险[5]。导管栓塞动脉止血不可避免的出现肠管缺血,因此,一定要合理选择范围,过低容易导致肠管坏死,过高止血不易。通过本文研究证实,1肿瘤4例,血管发育不良16例,隐匿性原因不明4例,提示介入DSA造影能有效诊断出血原因与性质。结合具体诊断情况,难治性出血患者12例,采用微球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血管发育不良(轻型)6例,接受垂体后叶素止血治疗。栓塞后复者2例接受手术治疗。2例肿瘤性出血患者因符合手术指征,进行手术根治治疗。2例肿瘤性出血患者因病变晚期,进行栓塞与化疗治疗,结合不同出血病因给予针对性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另外,部分患者可得到彻底治愈,在比较小的血管切除中,必须综合小肠蠕动动力学以及透光试验,准确切除病变部位。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高,可将介入作为常规项目进行推广。
[1] 刘建涛,胡京晶,刘润所.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2,10(51):130.
[2] 孙富文.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介入诊断与治疗[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6(2):143-144.
[3] 顾永红.消化道出血DSA诊断与介入治疗的104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20):83.
[4] 杨健,杨敏玲.急性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4):266-268.
[5] 钟立清,孟凡龙,徐寅翀.微导管技术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介入造影和治疗中的应用[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6):579-582.
R574
B
1671-8194(2017)31-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