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衍章 朱增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2016年我国猪肉市场形势分析及展望
褚衍章 朱增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受能繁母猪存栏自2014年开始持续下降以及环保政策下部分地区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断崖式下跌影响,2016年生猪出栏连续第2年大幅下降,生猪产品价格均创新高。受玉米等饲料原料成本下降影响,养殖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国内外猪肉价差持续扩大并保持高位,猪肉进口量剧增,一定程度上了弥补了国内猪肉供给的不足,尤其下半年供需偏紧局面显著改善,猪价开始稳中有降。2017年猪肉产量预期稳中有增,进口量将继续保持高位,猪价将会稳中有降。受益于养殖成本下降,生猪养殖仍将会保持较好收益,有利于产能的逐步恢复。
生猪存栏;能繁母猪;猪肉进口;猪肉市场
1.1 生猪产品价格上半年持续上涨、下半年稳中有降
生猪价格创新高后稳中有降。据农业部监测,2016年生猪均价为18.59元/kg,同比涨22.1%。生猪月度平均价格呈上半年上涨、下半年稳中有降的走势,从2015年12月份连续6个月上涨至5月份20.45元/kg后开始回落,年末受元旦来临影响小幅回升,为17.46元/kg,环比涨2.8%,同比涨4.7%。从周价看,生猪价格从2016年1月第1周17.15元/kg持续上涨至6月第2周20.80元/kg,之后开始回落,10月第4周跌至16.71元/kg后连续9周回升,12月第4周为17.64元/kg,环比涨0.7%,同比涨5.2%。从不同省市的生猪年度均价来看,西南、华南和西部地区猪价最高,其中甘肃、青海较高,分别为19.94元/kg和20.69元/kg,广东、上海、浙江、四川和贵州等省均在19元/kg以上。从涨幅来看,甘肃、青海分别同比涨26.7%和27.8%,此外,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山东、河南、重庆、四川、云南、山西等省市涨幅均高于全国水平。
猪肉价格创历史新高。猪肉价格走势与生猪价格走势类似,2016年猪肉均价为29.34元/kg,同比涨19.1%。猪肉月度平均价格从2015年12月份连续7个月上涨至6月份的31.29元/kg后开始回落,年末猪肉消费季节性提高,猪肉价格小幅回升,为28.21元/kg,环比涨1.0%,同比涨5.5%。从周价来看,猪肉价格在2016年6月第2周涨至31.56元/kg的历史新高后震荡下跌,11月第1周跌至27.90元/kg后回升,12月第4周为28.33元/kg,环比涨0.3%,同比涨5.7%。从不同省市来看,浙江和贵州猪肉价格最高,年均价分别为31.18元/kg和31.72元/kg。从涨幅来看,天津猪肉年度均价涨幅最高,为25.7%,此外,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和广东涨幅均在20%以上。
1.2 饲料成本明显下降,生猪养殖收益创新高
仔猪价格创新高,自繁自养养殖户养殖收益增加,外购仔猪养殖户仔猪成本提高。2016年仔猪年度平均价格为43.35元/kg,平均涨59.8%。仔猪月度平均价格从2016年1月份的32.18元/kg连续6个月上涨至6月份的52.39元/kg后开始回落,年末为38.88元/kg,环比跌0.5%,同比涨31.6%。从周价格来看,仔猪价格连续27周上涨至6月第2周的52.92元/kg后又连续26周下跌至12月第1周的38.61元/kg,12月第2周回升,第4周为39.19元/kg,环比涨0.8%,同比涨30.9%。
生猪饲料成本均下降。2016年玉米年度均价为2.02元/kg,同比跌14.6%;豆粕价格为3.31元/kg,同比跌2.3%;进口鱼粉价格为12.38元/kg,同比跌1.4%。此外,育肥猪配合饲料年度均价为3.06元/kg,同比跌5.2%。
猪肉养殖收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受饲料成本下降影响,自繁自养养殖户成本显著下降,而外购仔猪养殖户受仔猪价格大幅上涨影响,抵消了饲料成本的下降,总体成本上涨,尽管如此,受益于猪价创新高,养殖收益均创新高。2016年猪粮比价较上年提高2.73个点,为9.20∶1。
2.1 国内猪肉供给量连续两年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6年我国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8364万吨,同比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5299万吨,同比下降3.4%,为最近10年最大的产量跌幅。猪肉产量下降主要是由于2014年至今市场淘汰及环保政策下生猪产能持续缩减,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最近几年的最低水平,猪源紧缺,猪价达到历史高位。从规模以上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来看,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为2.09亿头,同比减2.4%。上半年屠宰量总体下降,从2337.43万头降至6月份的1437.11万头后开始连续6个月环比增加,12月份增至2271.23万头。其中,2—6月份同比降幅明显,三季度屠宰量同比均增加,四季度略低于与上年同期。
2.2 猪肉进口量激增
2016年累计进口生猪产品311.21万吨,同比增95.1%,进口额58.09亿美元,同比增111.4%;出口31.40万吨,同比减12.1%,出口额11.79亿美元,同比减4.4%;贸易逆差46.31亿美元,同比增2.1倍。其中,进口猪杂碎149.13万吨,同比增82.5%,进口额26.01亿美元,同比增102.6%;进口鲜冷冻猪肉162.02万吨,同比增108.4%,进口额31.90亿美元,同比增120.1%。进口猪肉主要来自欧盟、北美和南美,分别占总进口量的67.8%、24.4%和7.8%。就不同国家来说,德国是我国猪肉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累计进口34.43万吨,同比增67.7%;其次为西班牙,进口量为26万吨,同比增90.3%;美国居第三位,为21.55万吨,同比增112%。国内外猪肉价差是我国猪肉进口增加的主要动力,2016年我国白条肉出厂价格与美国猪肉(猪肉切块)批发价格和欧盟猪肉(胴体)批发价格的价差分别增加30.6%和25.3%,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白条肉出厂价格较美国猪肉批发价格高14.07元/kg、较欧盟猪肉批发价格高13.55元/kg,其中4月份和5月份价格差创历史新高。
2.3 猪肉消费小幅下降,不同消费主体消费趋势分化显著
2016年猪肉供给量为5461万吨,同比下降1.9%,人均占有量从40.34kg/年降至39.39kg/年,减少2.4%。从不同消费主体来看,城市人口消费稳中趋降,农村地区猪肉消费仍然增长潜力巨大,是未来猪肉消费的关键增长点。
猪周期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其存在的根源在于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形势的变化,即生产的周期性与消费的稳定性,表现为价格与生产存在着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猪周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猪肉的内在属性。猪肉属于鲜活农产品,其消费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由于其“鲜活农产品”的特质,依靠库存调节猪肉产品供给的余地较小。二是生产周期性。生猪生产周期较长,从后备母猪到商品代育肥猪出栏需要大约12个月,一旦投入生产难以中途退出。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并以此制定生产计划,导致“生产计划赶不上市场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和猪周期的产生。三是规模化程度。我国生猪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出栏比重在2015年为43.3%。散养户获取准确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对市场的预判能力较弱,存在盲目扩张生产和恐慌性退出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或者加剧了猪周期。此外,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对猪周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轮猪周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周期持续时间预期延长。按照集贸市场猪肉价格测算,本轮周期从2014年4月开始,到2016年12月,已经持续33个月。其中,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猪肉价格整体处于上行阶段,总计27个月,与上一轮猪周期的27个月持平。2016年7月至今处于下行阶段,受能繁母猪产能仍未恢复影响,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内,猪肉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下跌周期预期将长于上一轮猪周期的21个月。二是涨跌幅度缩窄。尽管猪肉价格创历史新高,本轮周期猪价相对涨幅低于上一个周期。据农业部监测,猪肉价格由2014年4月的19.70元/kg上涨至2016年6月份的31.29元/kg,涨幅达58.8%,低于上一周期波谷至波峰的96.3%;生猪、仔猪价格涨幅分别为83.9%、139.9%,均低于上一周期的113.0%、146.4%。三是猪价上涨速度放缓。根据农业部监测数据,在前三轮猪周期中,猪肉价格上涨50%分别用了15个月、11个月和22个月,上涨至峰值分别用了16个月、11个月和27个月,而本轮猪周期则用了25个月和27个月。
本轮猪周期主要有以下两个影响因素。一是环保政策新规与猪价持续低迷叠加导致产能断崖式下降。2013年和2014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导致大量散养户和小规模户退出生猪养殖。环保新规下生猪禁养限养区生猪养殖场无条件拆迁导致生猪产能断崖式下降,同时生猪养殖门槛提高,抑制了我国猪价回升时散户、中小规模户快速重建生猪尤其是能繁母猪存栏的能力,降低了我国猪肉供应能力,推高波峰、延长猪价上涨时间的同时,推迟了本轮猪周期下跌时间。二是进口猪肉对国内猪肉市场影响加大。尽管我国猪周期由国内猪肉生产决定,但进口生猪产品的大幅度增加,进口猪肉占我国猪肉供给量的比例由2010年0.4%提高至2016年3.0%,进口冻猪肉替代了加工消费所需的国产猪肉,提高了市场上热鲜肉的供给量,间接影响了猪肉市场。2013年和2014年猪肉进口保持高位,延长了猪价保持低位时间,导致养殖户亏损期拉长,同时在猪价快速上涨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猪价上涨,拉低波峰。
短期来看,中小养殖户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而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企业产能扩张明显,能繁母猪2016年下半年呈现企稳迹象。2017年上半年生猪供应预期仍将下降,下半年将会恢复性增长,全年猪肉产量预期稳中略增。受国外猪价回升及我国猪价预期稳中有降影响,国内外价差有望较2016年缩小,但仍将保持高位,生猪产品进口量仍将保持高位,我国猪肉供需总体仍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全年猪价将会小幅下跌。仔猪价格预期小幅下降,饲料成本稳中有降,生猪养殖仍将保持较好收益。
从中长期来看,受未来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影响,未来两年猪价将会总体处于下跌趋势,之后将会由波谷逐步恢复,开始新一轮猪周期。在进口量持续增加、国内外市场融通的外部环境下,未来猪周期将受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影响。在政策激励和引导以及企业竞争压力的推动下,我国生猪养殖将继续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生产者将会趋于理性,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将得到逐步提高,制定更为合理的市场策略,生产趋于稳定,熨平猪周期的波动幅度,缩小波峰与波谷的比值。此外,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将对我国猪周期产生深刻的影响。尽管我国人口规模还未达到峰值,仍存在增加的空间,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消费结构的改善,长期内我国猪肉消费增速将显著放缓。同时,储存加工类猪肉的消费量将出现增长,企业将有更大空间调解市场供应,延长猪周期。从国外市场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如欧美传统猪肉出口市场、巴西等新兴猪肉出口市场,均看重并着力开拓中国猪肉市场,国内外市场关联度不断提高,2016年欧盟猪价止跌回升便是典型案例。未来国内外猪肉市场价格波动将会相互影响其生猪产业的周期性价格波动。
疫病和环保政策是未来影响生猪市场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2015年和2016年疫病较平稳,因此产能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环保政策的实施。如果2017年发生较大疫病,或将导致局部区域猪肉供需偏紧,引发猪肉价格再次大幅上涨。其次为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范围,环保政策缩减生猪产能,提高了养殖成本。如果环保政策能够循序渐进,同时给养殖户提供合理的粪污处理措施,将有利于生猪产能的恢复性增长,保持猪价稳定,否则猪价仍有继续上涨创新高的可能。
F326.3
:A
:1673-4645(2017)02-0028-03
2017-02-03
*
:朱增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