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荣
(荆门市兽药饲料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湖北荆门 448000)
关于荆门市发展“互联网+”畜牧业的思考
赵彩荣
(荆门市兽药饲料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湖北荆门 448000)
当前,传统畜牧业与互联网新技术结合日趋密切,“互联网+”已成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之一。在全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提高畜牧业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助力畜牧业率先在供给侧发力,提升畜产品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荆门市围绕建设现代畜牧强市目标,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以智能化理念发展畜牧业、现代化设施装备畜牧业、高新科技改造畜牧业,“互联网+”在产业链各环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总体达到了4个提升。
1.1 “互联网+”生产提升养殖精准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
(1)智能养殖设施安全高效。自2010年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来,一批全环控、全自动的高端养殖设施系统在龙头企业中得到了普及运用。智能环控系统可实时调控畜禽舍内环境,自动饲喂系统较传统养殖模式减少劳动用工60%等。现全市千头以上猪场拥有水暖温控、自动喂料等养殖设施的占100%。
(2)互联网技术成功示范。该市鼓励万头猪场采用“智慧农场”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上传配怀、产仔等生产数据,后台时时分析各项指标、自动生成预警报告,公司决策者通过手机即可阅览参考并调整生产计划。物联网技术可将生猪全群成活率提高1%,母猪窝均产仔数提高0.5头,减少饲料消耗3%。
1.2 “互联网+”经营提升销售信息化水平,实现立体流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一批有市场敏锐性的畜牧经营主体另辟蹊径,畜产品营销正逐步由“线下”向“线上”延伸。他们依托“实体+电商”模式,在畜产品包装上印刷“二维码”,消费者扫描即可知产品产地、生产、运输等信息,实现产品安全质量可追溯。
1.3 “互联网+”管理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实现政务透明
为及时掌握生产动态,该市与部、省互联开通了畜牧业统计监测系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了准确、及时、完整的一手资料。养殖户通过门户网站即可了解发展政策、工作动态、科技推广及市场行情,试点建设的县级多功能畜牧管理系统,养殖户不出村便可申请办理《动物卫生防疫合格证》、畜禽养殖场备案等审批事项,实现了服务在线化和数据化。
1.4 “互联网+”服务提升智能化诊疗水平,实现高效便捷
以院士工作站为支撑,按照一站多点、梯次支撑的模式,与县市区及市级共4个中心实验室组成了覆盖全市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支持3家部级生猪示范场率先试点,与全省远程视频诊疗系统对接,除收看养殖技术培训外,还可在线交流生猪疑难疫病诊治,实现了省级专家直接进场、即时服务。养殖业主足不出户便可得到快捷的诊疗服务,减少了养殖损失,提高了生产效益。
当前,该市“互联网+”畜牧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但还存在“三个不足”:
(1)普及应用不足。虽然该市规模化养殖比例逐年提升,但千头以上猪场、万只以上禽场、100头以上牛场和500只以上羊场仅占总户的30%,养殖户生产素质和互联网+意识还参差不齐,智能化养殖设施普及比例还有待提高。
(2)品质保障不足。畜产品作为特殊消费品,产品持续优质供应是首先前提,在“互联网+”模式下如果没有品质保证和品牌支撑将难以长久。目前该市畜产品溯源体系尚不健全,畜产品知名品牌不多,畜产品品质离消费者要求还有差距。
(3)建设投入不足。一是资金需求有缺口。虽然目前在数字化管理和在线化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实现市县顺利对接、全产业链无缝衔接,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二是信息化人才匮乏。部分养殖户和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电脑应用技术仍有欠缺。
(1)完善一套体系。因地制宜加快“互联网+”核心系统布局与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天眼”。关键是在原有信息化平台上做好经营主体网格化监管服务系统、产业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与调度系统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将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产能与市场动态监测、动物疫情应急防控处置和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电子档案等向移动终端转移,依靠大数据、数字云端提升决策及监管服务水平。
(2)拓展两个融合。一是将“互联网+”与畜牧产业深度融合。引导畜牧经营主体主动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繁育,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从业人员通过互联网运用改造流通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将“互联网+”畜牧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寻求与知名电商公司如天猫、美团等合作,以特色畜产品如生态猪、生态鸡、蜂产品等入手,从订单养殖、生产动态联网互动延伸至畜产品深度开发、冷链物流配送、休闲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通过条形码、二维码等建立畜禽产品电子档案,严格记录繁育、饲养、疾病防治、屠宰、运输等信息,打造一批符合买方市场心理预期的本土名片,提升畜产品内涵和品牌附加值。
(3)提供三项扶持。一是扶持培养一支队伍。“互联网+”现代畜牧业需要大量人才。要强化开展养殖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技能培训,建设一支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应用队伍。二是扶持“互联网+”畜牧管理平台全覆盖。建议地方政府将“互联网+”现代畜牧业核心系统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立体服务与监管系统,逐步实现智能化畜牧管理系统全覆盖。三是增加“互联网+”项目扶持。对列入财政扶持项目的养殖场,要求把“互联网+”畜牧业建设作为其建设内容之一。对未享受扶持项目的年出栏5000头以上猪场、5万只以上禽场、500头以上牛场和1000只以上羊场择优遴选、扶持引导其加快实施“互联网+”改造,可考虑对实施互联网在线溯源和线上营销的养殖场给予扶持,并将“互联网+”畜牧业建设作为今后申报畜牧业扶持项目的优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