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临床基础】
“谨守病机”与“守法守方”
——从喻嘉言一则医案谈起
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谨守病机与守法守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喻嘉言一则医案,展示喻氏高深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诊疗技术。由此悟出深入病机、有维有守,体察物性、取象比类,守法守方、不失人情,学以致用、探微索隐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谨守病机;守法;守方
昔章太炎先生有言:“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研读古今医案从中获取营养、启迪思维是提升理论和临床水平的重要方法。喻嘉言《寓意草·治叶茂卿小男奇证效验并详诲门人》,清晰地展现了谨守病机与“守法守方”。
1.1 初诊
“叶茂卿乃郎,出痘未大成浆,其壳甚薄,两月后尚有着肉不脱者。一夕腹痛,大叫而绝。余取梨汁入温汤灌之,少苏。”
1.2 复诊
“顷复痛绝,灌之复苏。遂以黄芩二两煎汤,和梨汁与服,痛止。令制膏子药频服,不听。”
1.3 三诊
“其后忽肚大无伦,一夕痛叫,小肠突出脐外五寸,交纽各二寸半,如竹节壶顶状;茎物绞折长八九寸,明亮如灯笼,外症从来不经闻见……以黄芩阿胶二味,日进十余剂。三日后始得小水,五日后水道清利,脐收肿缩而愈。”
2.1 痘不成浆,肺热而津不行也
“夫人一身之气,全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肺主皮毛,痘不成浆,肺热而津不行也。”
2.2 壳着于肉,名曰甲错
甲错者多生肺痈,痈者壅也。岂非肺气壅而然与?
2.3 腹痛叫绝者,壅之甚也
壅甚则并水道亦闭。
2.4 气横行于脐中,而小肠且为突出;外肾弛长,尤其剩事矣。
2.5 小结
肺主气,司呼吸,人体一身之气全在于肺主。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肺主皮毛,水痘成而浆不饱满,是肺热炽盛、津液不行所致。水痘2个月豆壳还附着于肉,伴腹痛叫绝,系肺热壅塞、气机不畅、不能宣发肃降所致;“肺为水上之源”,肺气郁闭,膀胱不利,甚则水道闭塞、少尿无尿而致水肿;人体一气周流,倘气机不畅,升降出入失常,其气横行逆乱,小肠突出而为疝气。外肾弛长,睾丸下坠透亮,是久病及肾、病至极期、病情危重之征兆。
3.1 初诊
“取梨汁入温汤灌之,少苏。”这是针对“肺热而津不行”核心病机施治。由于患儿“大叫而绝”,病情不明,亦含“以药测证”之意。方证对应,故取得“少苏”的疗效。梨性凉、味甘微酸,入肺、胃二经,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本草通玄》:“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用梨汁兑温水灌服,滋阴润燥,兼以清热透表、镇静安神,可谓标本兼顾。但由于是救急兼“以药测证”,药力不足,所以病情出现反复。
3.2 复诊
“以黄芩二两煎汤,和梨汁与服,痛止。令制膏子药频服,不听。”喻嘉言在明确诊断后谨守病机,守法守方加味。缘梨汁滋阴尚可,清热力弱。此时病进,腹痛与昏厥反复发作,邪热鸱张,热毒亢盛,故加黄芩二两煎汤,以清肺热、解热毒、开肺壅、宣肺气。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名医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黄芩配伍梨汁,既针对“小腹绞痛、小儿腹痛”症状,又契合病机,标本同治,立竿见影。
最为独到之处是“制膏子,频服”。为何要熬膏服?《本草蒙诠》:“膏,取其如饴,力大滋补胶固。”为何要频服?《医经原旨》:“虚劳之疾,百脉空虚,非黏腻之物填之,不能实也;精血枯涸,非滋润之物濡之,不能润也。”患儿病情反复,久病体虚,气血未复,此时只宜缓图,不求速效,故制膏频服调理善后,可惜未被患者采纳。
3.3 三诊
“以黄芩阿胶二味,日进十余剂。三日后始得小水,五日后水道清利,脐收肿缩而愈。”亦谨守病机,守法守方的加减化裁。用阿胶也是“制膏子,频服”思路的继续。古时“膏”“胶”本为一物,“膏”是“胶”之始,“胶”是“膏”之终。《本草蒙诠》:“膏者,胶也。”熬胶先成膏而后成胶,用胶,溶胶成膏而后用,其质为二,用则为一。
以阿胶易梨汁,既可“去久病之用”,又具有“力大滋补胶固”之功。阿胶,《本草纲目》:“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用阿胶“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古今名医方论·猪苓汤》)。
“日进十余剂”的“频服”是取效的关键,少量频服“则滋荣于上”。尽管此时病势危重,又现脐带突出、睾丸下坠、阴茎肿胀、小便不通等症状,喻嘉言“以黄芩、阿胶清肺之热,润肺之燥,治其源也。气行而壅自通,源清斯流清矣!缘病已极中之极,惟单味多用可以下行取效,故立方甚平,而奏功甚捷耳”。正是由于谨守病机,守法守方,故“三日后始得小水,五日后水道清利,脐收肿缩而愈”。
4.1 深入病机,有维有守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被称为“疑难怪病”,之所以认为“怪”实为外在表象所蒙蔽。倘能拨云见日,秦鉴烛物,深究病机,自能洞悉五脏六腑之癥结,见怪不怪,否则总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虞。究其本质,全在病机的把握与探求。《医学源流论》:“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矣”一语道破玄机。
本医案可谓既难又重且怪。喻嘉言之所以能胸有成竹,心有定见,有胆有识,有维有守最终取得奇效,全在对病机的把握。谨守病机,守法守方而又适度变方,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是其精髓所在。
4.2 体察物性,取象比类
为医者当深谙医理,体察物性,如此方可一隅三反,触类旁通。本案患者“肚大无伦,一夕痛叫,小肠突出脐外五寸,交纽各二寸半,如竹节壶顶状,茎物绞折长八九寸,明亮如灯笼”,肿胀痛具备,病情危急。喻嘉言体察物性,以格物致知之学分析道:“凡禽畜之类,有肺者有尿,无肺者无尿,故水道不利而成肿满,以清肺为急,此义前人阐发不到。”从另一个角度阐发了中医肺为水上之源,清肺热、养肺阴、宣肺气,提壶揭盖治疗水道不利所致而成肿满的机理,也是本案治疗取效的关键所在。用药体现着“缘病已极中之极,惟单味多用,可以下行取效,故立方甚平,而奏功甚捷耳”的思想,对于危急重症,针对核心病机“单味多用”,方虽平而取效速是对其“格物致知”的最好回报。《论语·雍也》有言:“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诚哉斯言!
4.3 守法守方,不失人情
临床常见因患者治病心切见不能速效,便要易方更医者。倘若医者胸无定见,不识病机,曲顺人情,一有讪谤就改弦易辙,另辟蹊径,如此取效也难。
从本案的诊疗过程可知,喻嘉言当时也曾面临患者将信将疑的处境,表现为“令制膏子药,频服,不听”,这为临床诊疗增加了难度。
中医有“病有六不治”“治病有五难”之说。该患者应属于“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两者之一,也是“自用意而不信臣”。对这类不遵医嘱的患者,医生是完全有理由找借口推辞的。但喻嘉言考虑到“余以知之素审,仍为治之”,既体现了大医的慈悲济世救人情怀,侧面反映出其成竹在胸,心有定见,对自己的医术充满信心。这是大医精诚、德艺双馨的境界。先贤李中梓尝读《内经》至《方盛衰论》,而殿之曰“不失人情”;近圣岳美中谓:“治急性病要有胆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此之谓也。
4.4 学以致用,探微索隐
中医学是致用之学,切不可将至效之学沦为空谈之术。张仲景曰:“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为舟楫宝筏;俞东扶《古今医案按》:“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善读书斯善治病,非读死书之谓也;用古法须用今方,非执板方之谓也”为金科玉律。
R249
A
1006-3250(2017)01-0085-02
2016-07-19
于智敏,男,研究员,医学博士,首批著名中医药学家传承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思想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