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更,郑 齐,苗 苗,李玉波,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食郁与冠心病的病机演变*
李志更,郑 齐,苗 苗,李玉波,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食郁为六郁之一,其首先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并继而从正虚与邪实两个方面不断演变和转化出其他可能导致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故将食郁作为切入点,分析其促进冠心病病机演变的机制内涵,并提出可从调治食郁预防冠心病的学术思想。探讨食郁的致病机制,加深对食郁的理论认识,从食郁预防冠心病可能对临床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等有重要的意义。
食郁;冠心病;病机演变;预防
食郁一词首见于《丹溪心法·六郁》:“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其与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合称为六郁。已有不少学者提出六郁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以及从郁论治冠心病的思路[1]。本文将食郁作为着眼点和立足点,通过重点分析食郁与机体相互作用,不断演变和转化出其他病理因素,进而促进冠心病病机演变的理论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从调治食郁预防冠心病的预防思想。
食郁可导致正虚。《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食郁脾胃,积久不化,必然会影响脾胃的升降,损伤脾胃的正气。就其导致的虚损形式而言,大体有脾胃气虚、脾胃阳虚以及胃阴虚等类型,这些证型可进一步导致心气虚、心阳虚及心阴虚。此为食郁与冠心病正虚方向的病机演变,下面分而述之。
1.1 心气虚
气是维持身体功能的精微物质,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都需要脾胃之气的推动。食郁胃脘,劳伤脾胃或体质虚弱、不耐饱食,则易脾胃气虚。患者可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脉弱等症状。脾胃气虚不但气血津液生化乏力,而且心气亦会因中气衰弱而不足,心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运,加之“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医宗必读·痰饮》)。如是日久则血液停滞,心脉不畅。《灵枢·天年》亦指出:“血气虚,脉不通。”即是说气血不足则易血行滞缓而成瘀。可见食郁所致的脾胃气虚可引发或加重心气虚,从而影响冠心病心气虚的病机演变。
1.2 心阳虚
恣食生冷损伤脾阳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虚、痰湿素盛又或气虚日久损及阳气,则会出现脾胃阳虚的症状,表现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喜温喜按、食少厌食、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迟弱等。《诸病源候论·冷气候》言:“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症因脉治·痰症论》指出:“中气不足,胃阳不能消化,脾阳不能施布,则水谷停留,为痰为饮,而湿痰之症成矣。”脾阳亏虚,内寒自生,日久及心,则心阳不足,胸中阳气衰微,加之痰湿等阴寒之邪侵袭,则常易导致冠心病“阳微阴弦”病机的发生。盛小刚[2]等亦认为心主血,血脉通利,环流不息,全赖于心之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一旦心之阳气不足而生内寒或阴寒实邪上乘阳位,则“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调经论》),不通则痛,故发为胸痹心痛。因而食郁可影响冠心病心阳虚的病机演变。
1.3 心阴虚
胃阴对胃有滋养濡润的作用,而煎炸炙煿之品郁于胃中,或偏嗜辛辣、嗜酒成癖则均可损及胃阴,导致胃阴亏虚。“阴虚则热”“阴虚则阳盛”,可表现有口干咽燥、口渴喜饮、胃脘隐痛、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胃本喜柔润,胃阴不足、虚热内生,日久则损伤心阴并灼津生痰,湿热痰浊阻滞心脉继而血瘀,痰瘀交结于心则发为冠心病。食郁导致胃阴虚,胃阴虚又导致心阴虚,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不少学者认为,心阴虚在冠心病的发病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常艳鹏[3]等指出:“阴虚日久,阴不制阳,阳气亢胜,虚火内生,炼液成痰,痰饮停聚心脉,而成胸痹;痰浊内生,阻遏脉道,血液不行,而成血瘀,瘀血闭阻,胸痹而痛;痰浊、瘀血,又可阻滞气机,导致气滞;气滞又可促进瘀血痰浊的生成,三者相兼为患,使虚者更虚,因虚致实,加重病情。”可见,食郁可影响冠心病阴虚病机的发生和发展。
邪实因素的产生既可由上面所述的正虚后因虚致实产生,亦可由食郁直接致生。食郁可致气血运行的不利、痰湿的潴留、火热的化生以及浊毒的内生等,此为食郁促进冠心病实邪方向的病机演变与转化。
2.1 气血郁滞
食郁胃脘必然会阻滞气机,而气机郁滞又往往是其他病理因素的基础。气郁一成则变化丛生,若气不布津则聚湿生痰,气不行血则血行不畅。正如《医学正传·郁证》言:“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此六者皆相因而为病者也。”食郁胃脘也可导致血行的瘀滞,特别是饮食中咸味过度可损伤血脉导致血瘀。如《素问·五脏生成》记载:“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灵枢·五味》亦记载:“血与咸相得,则凝。”而气血的运行与冠心病的关系非常密切。盛炜[4]认为:“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周身,有赖于气的推动,若气机郁滞不能推动血液在心脉中运行,瘀阻不通,即可发为胸痹。”瘀血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病因和病理基础,血瘀贯穿发病过程始终,这是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趋于统一的认识,而食郁又能导致气血的郁滞,因而其与冠心病的此类病机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2.2 痰湿阻滞
《临证指南医案》言:“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可见,过度膏粱厚味、甘美而多肥之品则易生湿助痰。加之食伤脾胃,气机运化失健导致水湿敷布不利,食郁酿生痰湿之邪的情况非常之多。正如《笔花医镜》中所言:“痰积者,饮食所积,脾不能化,酿而为痰。”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中亦写道:“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鬲,瘀而成痰。”可见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痰湿自生。痰湿与冠心病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痰湿生成之后还会进一步阻遏脾胃气机,使气机更加不畅。痰湿与滞气瘀血交织凝结在一起,日久阻塞心脉,心脉不通,则可发为冠心病。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指出痰瘀为患可致胸痹:“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刘宗莲[5]等认为,若湿阻经络可使血液在经络中运行不畅,造成湿停血瘀,湿瘀互结,脉行涩滞,从而影响心脏血供、心失所养发为胸痹冠心病。可见,食郁生痰湿、痰湿致胸痹是冠心病的重要成因之一,因而食郁可引起或加重冠心病的痰湿病机,并促进其演变。
2.3 寒热失调
寒与热均为冠心病的病因和病机要素。如《医学入门·内集》言:“心痛,暴痛属寒,久痛属火属虚。”再如《一见知医》将心痛分为“寒邪犯包络之痛”和“热邪犯包络之痛”。食郁脾胃则或生寒或生热,会引起寒热的失调。就热而言,食郁化热应是大多数食郁的转化形式,特别是酒食、辛辣、炙烤之品更宜化热。此外,食郁过程中的气、湿、痰、瘀等因素也会郁而化热。王履在《医经溯徊集》中指出:“内热之作,非皆阴火也,但气有郁则成热耳。”《丹溪心法》言:“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火热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郁火渐增,热结于内,不得外达,热邪犯心,耗伤津液,瘀阻于脉,而致胸痹”[6]。但食郁亦可寒化,如所食为生冷寒凉之物,寒邪直犯脾胃,或素体阳虚则易从寒化。林金华[7]认为:“心为少阴君火,阳中之太阳,主血脉。血为阴质,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凝则瘀生,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故食郁所致的寒热失调或错杂,会对冠心病寒热病机的发生发展起到影响。
2.4 浊毒内生
食郁可产生浊邪、浊毒。邢晓博[8]等指出:“各种因素导致机体功能障碍,脾胃虚弱,‘食气入胃’不能运化为‘浊’,心气亏虚,推动无力,‘浊’积于脉道之中,由适量转为过量、生理转为病理,由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转为对机体造成损害的多余物质,即形成浊邪。浊邪是机体代谢产生的病理产物,其性类于湿邪,聚湿成浊,湿为浊之轻,浊为湿之甚。”许筱颖[9]等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食郁脾胃,日久不化,影响脾胃功能,清浊升降失序,则会内生浊邪和毒邪。而浊邪积于脉道,布散失常,日久郁而化热,亦可产生“毒”。正气不足,无力驱邪排毒,浊邪与毒邪便不断交结蓄积,堵塞煎熬于脉道之中,便可引发或加重胸痹心痛。故浊毒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而食郁则与冠心病的浊毒病机密切相关。
以上通过充分解析食郁与冠心病虚实两方面病因病机的关系,论证了食郁与冠心病病机演变的相关性,为从食郁角度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冠心病虚实病机之间亦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从而形成了更加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如痰瘀互结证的形成已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10-11]。总之,深入探讨食郁的致病内涵及其对冠心病病机演变的影响,将会对冠心病的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赵乃志,刘来丽,赵鸿鹰.从郁论治冠心病[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7):395.[2]盛小刚,潘光明,赖仁奎,等.《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0,16(8):15-17.
[3]常艳鹏,张明雪,张兰,等.论“心阴虚”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1):2296-2298.
[4]盛炜.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0,16(12):103-104.
[5]刘宗莲,路洁,王秋风,等.国医大师路志正从湿辨治冠心病学术思想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3):379-381.
[6]赵昕,齐文升.冠心病中医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2,31(2):108-109.
[7]林金华.通痹温阳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寒凝心脉证48例[J].光明中医,2012,27(5):921-922.
[8]邢晓博,马照琳,刘福颂,等.关于冠心病中医浊毒证的研讨[J].四川中医,2014,32(3):9-10.
[9]许筱颖,郭霞珍.浊毒致病理论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8-29.
[10]杜松,胡镜清,卢红蓉.痰瘀互结证现代理论研究进展述评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477-482.
[11]卢红蓉,杜松,胡镜清.痰瘀互结证治理论源流考[J].中医杂志,2015,56(10):811-815.
R541.4
A
1006-3250(2017)01-0033-02
2016-06-1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CB54290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Z-1541;YZ-1539)
李志更(1979-),男,副研究员,医学博士,从事中医治则治法及养生学的研究。
△通讯作者:胡镜清(1965-),男,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适应中医药理论构筑与诊疗模式的临床方法研究,Tel:010-64069868,E-mail:gcp3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