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江,张金丹,张国海
(1.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8; 2. 河南省职工医院,郑州 450008; 3.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8)
李发枝教授系河南中医学院《金匮要略》教研室原主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业医50余载,学宗内难,法崇仲景,旁及东垣,方采诸家擅用经方、活用古方、不弃时方。临证主张方证相应、专方专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擅长诊治内妇儿科疑难病症。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其运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如下。
干燥综合征(sicca syndrome,SS)是累及多种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常侵犯涎腺和泪腺,表现为口、眼干燥症,也可侵犯其他外分泌腺及多个器官而出现系统性损害。本病可分为原发性SS和继发性SS两类,前者称为原发性,后者称为继发性,多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本病发病机制未明,西医对于本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目标是改善症状,控制和延缓因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和防治继发性感染[1]。干燥综合征为西医病名,其临床主要症状与中医学之“燥证”“燥毒”“虚劳”“白涩症”“燥痹”相类似,属于中医“燥证”“燥痹”等范畴,其病机与表现在中医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论述了燥邪致病病理特点;《素问·热论》说:“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描述了燥之表现如口燥、舌干、渴。后世医家张子和之《儒门事亲》曰:“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燥于中则经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结闭。夫燥之为病,是阳明化也,水寒液少,故如此”,概括了燥之病因、病机及病证,并从内外上中下将燥分为四类;至明·李梴《医学入门》云:“燥分内外,外因时值阳明燥令,内因七情火燥,或大便失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室竭精,或饥饱劳逸损胃。皆能偏助火邪,消烁血液”,对燥邪致病论述更为详细,指出燥邪为干,有内外之别。内因为七情、房劳、饮食、劳逸等助火邪以消烁血液而致,外因为时令之秋气,并强调诸因皆为耗损精血津液而致燥。现代中医学多认为,先天精血不足,阴津亏虚,不能濡润脏腑、四肢百骸;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火热伤津成燥;或因反复感受燥邪,或过服燥热药物,积热酿毒,耗津伤液,化燥而成。而津液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具体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3个方面。《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明确论述了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正常生理过程。由此可见,若津液生成不足、津液输布失常或津液排泄失度皆可引起燥证发生。而综观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是诸多脏腑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而完成的,其中尤以脾脏为要。津液来源于脾胃的运化的饮食水谷;且《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若脾失健运,则会直接导致津液生成不足;脾主升清功能失常,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不能上输心肺,则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形体官窍失于濡润。李发枝认为,干燥综合征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虚湿困,津液生成不足,致使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形体官窍失养,出现口干、眼干、鼻干等燥症。
辛润法首见于《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之论,是指辛味药能通过行气促使气化作用,使津液敷布而达到润燥生津之目的,此即所谓“辛润法”之源头。明·张景岳《类经》有精辟论述: “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也至,故可以润肾燥。”李发枝临证50余载,重视且能灵活运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使临床疗效不断提高。
李发枝所治干燥综合征患者常以口干、眼干、鼻干为主诉。本病患者大多伴有关节疼痛,多为舌质红、无苔甚至有裂纹,若按阴虚治疗给予沙参、麦冬、生地黄等患者不轻反重,常出现腹泻、不思饮食等脾虚湿困之表现。李发枝认为盖辛润之法能开腠理,致津液者,缘于其能开达肌腠、宣通脏腑、三焦之腠理;汉·张仲景谓:“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并认为张仲景的“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揭示了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五脏元真是否通畅。五脏元真通畅则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若五脏元真痞塞则疾病丛生。其不通畅原因有二:一为脏腑气血亏虚,不能推动气血津液运行;二因有形之邪气阻滞。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的运化和饮食水谷,且“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虚湿困可导致津液生成不足,亦可影响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濡养、润泽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形体官窍,因此干燥综合征患者虽口干、眼干、鼻干、舌质红、无苔甚至有裂纹,按阴虚治以滋阴药不轻反重者,由于脾虚湿困酌加滋阴之品则助湿碍胃,故而不轻反重。
亦有相当一部分干燥综合征患者伴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李发枝抓住复发性口腔溃疡这一主症,认为口腔溃疡为辨证使用甘草泻心汤必具之症;然口腔溃疡系疾病过程或进程中表现,可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亦可为近期曾有口腔溃疡表现,并非患者就诊之时必有口腔溃疡症状,但见一症便是,系此症因湿热蕴结于脾胃,热与湿交循经腐蚀肌肤溃烂,脾开窍于口,湿热内蕴不得外泄,熏蒸于口腔则发为此症,常给予甘草泻心汤,若伴关节疼痛则合防己黄芪汤[2]。甘草泻心汤中半夏与干姜同用以辛润通气,患者舌质虽红甚至无苔有裂纹,但用此辛润法治疗服后舌质变淡出现薄白苔,可见初期所谓一派热象皆是假象。
刘某,女,55岁,2014年5月26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口干眼干,在某医院就诊,查抗SSB抗体、抗SSA52抗体及抗SSA60抗体、抗核抗体等阳性,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初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期间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真菌感染,口干眼干症状仍反复发作,遂来我处就诊。症见口干、眼干、口腔溃疡,口腔两颊可见明显的白色菌斑点,周身关节疼痛,时自汗出,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涩。中医诊断燥证,辨证属脾虚湿热内蕴,治以健脾清热燥湿。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清半夏20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2 g,黄芪60 g,生白术30 g,防己20 g,甘草20 g,制川乌20 g,7剂水煎1 h以上,饭后温服,每日1剂,嘱忌食辛辣、甜食、蜂蜜、水果等。
2014年6月11日二诊:期间查血小板55×109/L,自行加服醋酸泼尼松片2粒/d,嘱其于上方加黑豆30 g,昨日查血小板(PLT)189×109/L,患者口腔内白色菌斑点明显减少,周身关节痛明显减轻,余症皆减。处方:清半夏30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2 g,黄芪60 g,生白术30 g,防己20 g,甘草30 g,制川乌30 g,黑豆30 g,大枣5枚为引,14剂水前服,煎服法及饮食禁忌同上。
2014年6月26日三诊:查血小板105×109/L,醋酸泼尼松片1.5粒/d,口腔内白色菌斑点已消失,但时有目赤,余症均减。原方加党参20 g、当归12 g、赤小豆30 g,即原方合赤小豆当归散[2],20剂水前服,煎服法及饮食禁忌同上。后续诸症平稳,又来诊3次,总以原方为基础加减,至9月23日七诊:查血小板152×109/L,口干眼干、周身关节痛已愈,嘱其停服醋酸泼尼松片,继服20剂以巩固疗效。
按:李发枝认为,干燥综合征所致之燥是因脾虚湿滞、湿邪阻遏中焦、津液不可通达之证,何以投半夏、干姜、生姜、桂枝、肉桂、制川乌、制附子等辛味药物,盖辛温通阳化气、益气健脾除湿。如上述病例中清半夏、制川乌二药方中所用剂量较大。用辛药以辛润法以开腠理,使中焦通畅、津液通达则干燥诸症可除。而半夏与川乌、附子为相反之药,但凡辨证无误合用时并未见有不良反应。李发枝调制川乌、制附子不须先煎,而取以诸药同煎但煎煮时间不得少于1 h[3]。附子长于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故畏寒甚者常加用;制川乌善于祛风除湿且止痛作用明显,故疼痛明显常加用;如上述案例因其疼痛明显,故加用制川乌收效甚佳。病案中处方所用生白术、黑豆亦有特殊治疗作用。其中伴真菌感染者加生白术,且常用量30 g[4];伴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或放化疗治疗后加黑豆以解毒,常用剂量30 g,需要指出的是此处黑豆为黄仁黑豆。
[1] 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50-2652.
[2] 张国海,孙华妤.李发枝教授辨证合方运用甘草泻心汤经验[J].新中医,2015,47(5):11-12.
[3] 张国海.李发枝运用三草汤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 2014,41(8):1590-1590.
[4] 孟鹏飞,蒋自强.李发枝运用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艾滋病真菌性感染验案2则[J].中医杂志, 2013, 54(16):1363-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