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的内涵解析及其中医临床应用❋

2017-01-16 03:24:46李志荣巩亚男徐祥芸刘珍珠杨秋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素问情志脏腑

李志荣,杜 渐,王 昊,巩亚男,徐祥芸,刘珍珠,杨秋莉△

(1.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1 “悲”的内涵

1.1 文字学角度

《现代汉语词典》将“悲”解释为伤心、哀痛;怜悯之意。《说文解字》曰:“悲,痛也。”《广雅》曰:“悲,伤也。”《诗·小雅·鼓钟》曰:“忧心且悲。”《素问·宣明五气》曰:“并于肺则悲。”由“悲”衍生出的词有悲伤、悲痛、悲哀、悲愤、悲喜交加等,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悲”这一情绪不仅包含伤心、痛苦之情,还会与愤怒、喜悦、忧郁等其他情绪交互作用而形成复合情绪。从上述对“悲”字的释义中可认看出,悲是一种伤心、痛苦、哀愁、忧郁的情绪情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1.2 中医情志学说角度

中医所指情志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志”(喜、怒、思、悲、恐),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悲”无论在“五志”还是“七情”中,都作为人的基本情绪之一,因此“悲”是五志、七情之一,是伤心、哀痛的一类情志活动。王克勤、杨秋莉在其编著的《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一书中将“悲”做如下定义:“悲”指失去所爱或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轻则为难过,重则为悲伤,甚则为哀痛[1]。

1.3 现代心理学角度

现代心理学情绪理论认为,人有4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悲哀、恐惧[2]。悲伤是个体最早出现的情绪之一,一般认为悲伤是由分离、丧失和失败引起的情绪反应;悲伤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的诱发事件,又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解释;悲伤发生时既有心理反应又有生理活动[3],根据程度可细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和极度悲痛。

2 “悲”与脏腑功能活动

人的情志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来影响脏腑功能活动,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故从气机与脏腑学说上释义“悲”与脏腑功能活动的关系。

2.1 悲为肺志,悲伤肺

情志活动的产生有赖于内在脏腑的机能活动,以脏腑精气作为生理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经》总结了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肺在志为悲,过度悲忧可伤肺,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咳喘短气等。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等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悲伤忧愁多伴有叹息、泣涕等外部行为。《素问·解精微论》说:“悲哀则泣下。”过度悲伤忧愁哭泣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而伤肺气;肺主皮毛,故悲伤忧愁会使人面部皮肤衰老[4]。另外,《灵枢·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悲亦可伤心,也反映了情志对脏腑作用非特异性的一面。

2.2 悲则气消

“七情理论”认为,情志与气机的关系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本神》曰:“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过度悲哀致使意志消沉、心神沮丧,表现为心境凄凉、垂头丧气或见少气不足以息,肢体麻木、肌肉筋脉疼痛,甚至可导致脏器竭绝。《素问·举痛论》曰:“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过度悲伤会使气消散,而气消则导致人四肢无力、反应迟钝、意志消沉。

3 “悲”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在临床诊治疾病时注重情志因素的作用,而“悲”是中医情志的一种,其发生发展具有生理和病理意义,因此“悲”在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治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

3.1 对临床疾病诊断——“悲”致病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注重形神合一。“悲”这一情志的产生有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同时“悲”亦可作用于脏腑,影响气血正常运行。过度悲伤可使气闭塞不行,也可影响胞络。《素问·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除此之外,“悲”还可干扰认知、行为及其他情绪[5]。文献显示,“悲 ”主要涉及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辨证部位多为肝、心、脾[6]。鉴于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要充分考虑“悲”的致病因素,综合看待“悲”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3.2 对临床疾病治疗——“悲”治病

情志相胜疗法是利用情志的五行相克、阴阳两极转化规律,激发一种情绪作为治疗手段,以克制情志障碍并对其关联的躯体障碍施以治疗性影响[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在临床治疗中要考虑情志因素的作用,并善于运用情志相胜疗法治疗疾病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3.2.1 “悲胜怒” 怒为肝志,但过于大怒会伤肝。《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因此过怒会伤肝而引起躯体疾病,表现为肢体拘急、高深呼叫、面红耳赤等。《儒门事亲》中总结说:“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针对大怒,利用“悲胜怒”的原理,医生可利用某种情境条件激发患者的悲伤情绪,有效地抑制过怒的病态心理,从而消散内郁的结气,保持身心健康。

3.2.2 “喜胜悲” 悲作为一种消极的情志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属于人的正常情绪反映,但是过度悲伤则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成为致病因素。悲为肺志,若过度悲伤可使肺气抑郁,肺气损伤,表现出气短、喘息、胸痛等症状。鉴于此,在临床中可以巧用“喜”来治“悲”。《儒门事亲》中记载:“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在临床中,医生可以适当的方法,如就地取材见机行事与患者开玩笑而使之大喜,激发患者的喜悦之情以制约悲忧,使身心并调,达到治疗目的。

4 结语

通过多角度释义“悲”的内涵,对悲进行如下定义:“悲”是人们由分离、失去所爱(丧失)或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挫折失败)引起的情绪体验。“悲”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的诱发事件,又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解释,既有心理反应又有生理活动。中医脏腑情志理论强调“悲”与脏腑功能活动间关系密切,悲为肺志,悲则气消,这也充分证实心身关系密切。依据中医情志理论,重视“悲”对临床疾病诊疗的意义,正确看待“悲”的作用,了解“悲”的致病性,发挥“悲”的治病性。对“悲”内涵的新界定,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情志理论,对中医临床疾病的诊疗大有裨益,为中医情志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 王克勤,杨秋莉.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8-160.

[3] 蒋长好,赵仑.悲伤及其应对的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8-114.

[4] 张伯华.中医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75-78.

[5] 张伯华.中医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5.

[6] 吴昊,王天芳,杨毅玲,等.基于现代文献研究的悲伤术语及辨证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4,20(12):12-15.

[7] 胡霜,杨振宁,张伯华.中医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219-220.

猜你喜欢
素问情志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环球中医药(2020年9期)2020-01-11 03:19:27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6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