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波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神经内科一病房,辽宁 阜新 123000)
介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与护理体会
赵红波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神经内科一病房,辽宁 阜新 123000)
目的旨在通过高质量的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医患纠纷等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的患者共33例,其中男20例,女性13例,最大年龄者75岁,最小年龄者42岁,平均为56岁。结果DSA结果发现:其中颅内动脉瘤有26例,脑血管畸形7例, 28例患者给予及时进行血管内栓塞、经过术前术后术中精心的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通过分别跟踪访视3个月、6个月、12个月,发现无1例再出血发生,并且对于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质量有很大的提高。结论脑血管介入性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最佳方式;高质量的护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提高生命质量。
介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
脑血管介入性治疗是指在X线下,经血管途径借助导引器械(针、导管、导丝)递送特殊材料,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病变部位,治疗各种颅内动脉瘤、颅内各种动静脉畸形及其他脑血管病。脑血管介入性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最佳方式。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rmorrhage,SAH)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占50%~80%[1]。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主要是医师在病因诊断及随后对一些患者的介入治疗方面承担重要职责,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是缩短明确诊断到实施针对性救治过程的重要环节,对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价值[2],我们的目的就在于此。
自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开展脑血管介入治疗共33例。在DSA下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全脑血管造影,并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精心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和护理,并处理相关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自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9例,对其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33例,其中男20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2岁,平均56岁。DSA结果发现:其中有颅内动脉瘤26例,脑血管畸形7例,给予28例及时进行血管内栓塞、经过精心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
2.1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患者在术前经常有精神紧张、焦虑、神经过敏等情况发生,护士应将手术目的与意义、简单的手术过程告知患者,安慰患者并稳定患者情绪,进一步讲解术中配合要点,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列举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有信心,并配合手术,使手术顺利进行。②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为使患者有良好的静脉回流和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要将床头抬高15°左右,以后根据患者情况再逐步增加角度;保证患者休息;让患者保持足够的睡眠与营养。③监控血压:维持血压稳定,降压药正确的使用是十分重要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的,检测血压,看好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应尽快使用有效的降压药,使血压恢复正常。④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做好血、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PT,血糖及心电图等各项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禁食12 h,禁水6 h。手术前需医患双方签手术知情同意书。⑤训练指导:术前应训练患者肌肉力量与床上可以进行的活动以及大小便的控制,这样以便于术后患者进行床上的活动。⑥进入导管室前,准备好患者。术前行留置导尿,并且在手术肢体的对侧下肢给予留置针穿刺,以方便术中医护人员的操作。
2.2 术中护理:①常规给患者低流量吸氧2 L/min,给心电监护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②打开手术包准备好各种器械为医师准备好手术器械。③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当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等情况时,护理人员要以亲切话语安抚,转移分散其对手术的注意力。④手术过程中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定时、定量的肝素化,防止凝血发生。
2.3 术后护理:①一般护理:嘱患者卧床24 h,术侧下肢制动。对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以及肢体活动情况进行监测观察,并在发现异常后立刻通知医师。术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皮温皮色情况均是需要观察以及检测的情况。②心理护理:术后患者苏醒后,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剧烈头痛、烦躁、等现象,需继续给予心里疏导,安慰患者配合医师治疗。③饮食指导:术后应注意患者的营养以及稀质与稠质食物的食用。
2.4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①穿刺部位血肿:介入术后拔出鞘管后用左手的示指和中指压迫股动脉穿刺处,一般在皮肤穿刺点的正上方1.5~2.0 cm处,至少压迫20~30 min,如无出血,则在穿刺点上放置纱布并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4~6 h,指导患者大腿伸直并取平卧位6~24 h。术后压迫时间不够或位置的不准确是术后形成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之一[3]。如果患者无皮肤病、无明显周围血管病变、既往无周围血管并发症等,也可以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4]。注意观察穿刺点,当穿刺点局部有渗血、淤斑血肿,出现股动脉穿刺点渗出时应及时处理,如果渗血增加,纱布明显变红,需要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解开包扎,压迫股动脉20分钟后,再次加压包扎,穿刺点周围有血肿,应及时挤出,避免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及假性动脉瘤。同侧下肢禁止做屈曲动作。②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医源性假性动脉瘤作为心导管介入性检查或治疗操作后的血管并发症。假性动脉瘤为存在于血管外的空腔,内部有血液流动,经通道与动脉相连,脉冲多普勒可见其特征性的血流往复征。所以,在拆除绷带后,及时观察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如出现血肿,听诊血管杂音,针对年龄大、血压高、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应及时观察。本组患者经彩超检查,确诊1例假性动脉瘤,无动静脉瘘发生。经及时、准确、安全地行每日徒手局部压迫瘤体20 min,3 d后复查,瘤体闭合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③脑出血:嘱患者保持稳定情绪与舒适心情,对患者病情进行24 h监测,如有异常立刻呼叫医师。④下肢血栓:术后观察下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教会患者如何预防下肢血栓的生成。⑤脑血管痉挛: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为预防脑血管痉挛,可使用尼莫通注射液。尼莫通是新一代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明显减轻患者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早期使用有扩张脑血管的作用,晚期因为脑血管中膜变性、纤维增生,不能起解痉作用。本组术后常规使用尼莫通,50~100 mL/d,2~5 mL/h持续泵入,常规给予10~14 d。但需注意的是单独使用尼莫通含可发生心率增快、面部潮红、胸闷不适等症状,对血管也有一定的刺激,故注意观察病情及有无静脉炎的发生[5]。本组1例用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减少用量后血压回升;有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微量泵静注尼莫通5 d后症状缓解。
临床最常见的危急病症之一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青、壮年人群使高发人群,平时身体健康的人,一般都是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又因其为突发对家属与患者身心打击极大。术前更需要护理人员与家属的安慰与开导,术中精确配合,充分、需要精心护理,准确观察病情,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是保障检查及治疗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术后对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是做好此组患者护理工作的根本,高质量的护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生命质量有所提高。
做出院指导时,应告知患者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用药,定期来院复查,并且可以任何时刻电话沟通。我科室通过对他们进行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跟踪访视,发现这些患者无1例再出血发生,其工作与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更好的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2.
[2] 徐建英.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 14(8):1102.
[3] 陆悦霞,王雪梅.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6):481-482.
[4] 曲红,周丽娟.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动脉止血器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53-455.
[5] 邱玲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2):143.
R473.74
B
1671-8194(2017)15-02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