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
(大连瓦房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五科,辽宁 大连 116300)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陈红梅
(大连瓦房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五科,辽宁 大连 116300)
目的对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硬化斑块性质及位置分布等。结果观察组216例患者中检出粥样斑块211例(258块),斑块检出率为97.69%。对照组150例志愿者中检出粥样斑块22例(27块),斑块检出率为1.33%。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58个粥样斑块主要分布为BIF与CCA,对照组27个粥样斑块主要分布位置也为BIF与CCA。观察组258个斑块以混合斑与软斑为主,发生率分别为39.53%、54.26%,对照组27个斑块以软斑为主,发生率占74.07%,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数量及类型与脑梗死之间有一定关系,并且随着脑梗死病情发展,粥样斑块类型会发生改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颈动脉;彩超;粥样斑块;脑梗死;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颈动脉粥样斑块同脑血管病变、高血压及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临床广泛关注[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血流受阻程度能够为颈动脉狭窄及栓塞性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简单、无创的方法[2]。为了进一步对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特对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硬化斑块性质、及位置分布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按照脑卒中临床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组71例,其中男38例,女33例;年龄为43~71岁,平均年龄为(60.3± 4.4)岁;病程为4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1±1.2)年。中度组76例,其中男43例,女33例;年龄为42~74岁,平均年龄为(58.7± 5.2)岁。重度组69例,其中男36例,女33例;年龄为44~76岁,平均年龄为(61.3±4.8)岁。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4例,女66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57.7±4.9)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以Philips 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测,探头频率保持在5~12 MHz,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肩部垫一薄枕,将头偏向一侧,将颈部充分暴露,沿着胸锁乳突肌外缘自下而上进行扫查,检查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部(BIF)、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ECA)横、纵轴二维图像。重点检查颈动脉内膜内-中层厚度(IMT),对患者的粥样斑块数量、性质、部位、类型、血流状况及血流参数进行观察。
1.3 评价标准:根据患者IMT厚度对粥样斑块进行评价[2],以IMT为11.2 mm以上、分叉处IMT为11.6 mm以上为粥样斑块形成。根据影响学特征、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硬斑、软斑、溃疡斑及混合斑。
1.4 统计学处理: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22.0软件包处理分析,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 s)的形式表示,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斑块检出率:观察组216例患者中检出粥样斑块211例(258块),斑块检出率为97.69%。对照组150例志愿者中检出粥样斑块22例(27块),斑块检出率为1.33%。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斑块位置:观察组258个粥样斑块有31块分布在ICA,64块分布在BIF,144块分布在CCA,19块分布在ECA,对照组27个粥样斑块有5块分布在ICA,6块分布在BIF,13块分布在CCA,3块分布在ECA,两组患者粥样斑块都主要分布位置为BIF与CCA,斑块位置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
2.3 粥样斑块类型比较:观察组258个斑块中有混合斑102块,软斑140块,硬斑16块,溃疡斑3块,以混合斑与软斑为主,发生率分别为39.53%、54.26%。对照组27个斑块有混合斑5块,软斑20块,硬斑2块,溃疡斑0块,以软斑为主,发生率占74.07%,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的死亡的重要原因,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3]。动脉粥样斑块为动脉硬化的显著特征,是动脉内膜复合碳水化合物、脂质及血液成分沉积,胶原纤维增加,平滑肌细胞增生,可伴钙化及坏死等病理性改变。脑血管病变、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病容易引起颈部血管形态学改变,上述疾病早期改变主要在颈部血管,主要为颈动脉内膜增厚、血管、粥样斑块及狭窄闭塞等,所以上述因素为粥样斑块形成提供病理基础。
研究显示[4],脑梗死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密切。一旦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斑块形成,突出管腔,增加管壁压力,而斑块如果出现破裂,则会激活血小板与凝血系统,进而形成血栓。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97.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P<0.05),提示斑块面积大会导致管腔狭窄,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生率。
在粥样斑块分布方面,粥样斑块主要分布于BIF与CCA,表明粥样斑块位置同血液切应力相关,因分叉处的血流冲击力比较大,容易形成漩涡,减慢血流速度,增加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导致脂质沉积,从而形成血栓。
临床研究显示[5],斑块性质与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软斑的彩超显示为等低或者高回声,可见血流紊乱或缺损。溃疡斑的表面不均匀,呈穴状,斑块内出血,边缘回声降低,可见多处不均匀回声。硬斑较为稳定,回声强,为钙化性斑块,患者无明显症状。本研究结果表明,粥样斑块主要以硬斑、软斑、混合斑为主,以溃疡斑较为少见。软斑与混合斑主要是由脂肪组织、胶原、弹力纤维及炎性细胞形成,影响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回声,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易发生出血、破裂,形成血栓,为脑梗死栓子的重要来源,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生率。所以,缺血性脑卒中不但与管腔狭窄程度之间有密切关系,也与斑块性质有密切关系,部分狭窄病变会加速病情进展,加重管腔狭窄程度,严重会导致管腔阻塞。
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常见性慢性疾病,颈动脉作为连接心脑的主要动脉,最容易被累及。颈动脉位置表浅,容易暴露,因此超声条件较为理想,能够提供高质量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为无创、安全的检查方法,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检查方法,能够有效辨别弱回声斑块,对斑块的形态学及稳定性进行评价,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6-8]。
[1] 朱松岩,唐晓兵,姜瑞华,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与脑梗死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8):1232-1233.
[2] 周建华.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老年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81-82.
[3] 马晓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9):99-100.
[4] 赵康仁,任乃勇,张渭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2):129-131.
[5] 郭玉平,张春梅,吴向菊,等.超声微血流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6): 400-401.
[6] 郑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4,4(8):90-91,105.
[7] 秦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J].中外医疗,2011,30(36):180-181.
[8] 周金荣.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56-57.
R743.3;R445.1
B
1671-8194(2017)15-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