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巧梅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中医院,江苏 淮安 211600)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观察
涂巧梅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中医院,江苏 淮安 211600)
目的分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5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奇偶分为实验组85例与参比组71例。在相同的治疗条件下,参比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实验组则应用全程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结果实验组85例患者接受全程健康教育之后血糖控制率、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参比组,差异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能够促进糖尿病护理工作的制度化和流程化,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全程健康教育;糖尿病;护理管理;血糖控制
糖尿病是一种以全身糖类、脂肪与蛋白质代谢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终身性疾病[1],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糖尿病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随着病程的发展可能导致肾脏、心脏和血管等多系统与多器官损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干预,获得良好的成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之间收治的15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患者的纳入标准有:①年龄在18岁以上;②病情诊断明确,思维意识清晰;③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患者的排除标准有:①存在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患者;②伴随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③随访过程中失联的患者[3]。
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奇偶分为实验组85例与参比组71例,实验组85例患者中有男性48例、女性37例;年龄最小的为36岁、最大的为81岁,平均为(55.43±6.72)岁;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15年,平均(6.64±2.12)年。参比组71例患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的为32岁、最大的为78岁,平均为(53.09±6.17)岁;患者的病程在8个月~17年,平均(7.44±2.52)年。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参比组患者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没有时间限制、由护理人员随机对患者与健康宣教;实验组患者则用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有计划地制定健康教育路径,通过灵活的实施方法进行,采用科学的效果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具体为:①建立糖尿病全程健康教育中心在医院批准之后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专科护师等成员构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护理管理小组,同时配备专业的眼科医师、心理医师和营养师,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②制定全程健康教育路径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与实际需求,参照国内外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资料,针对性的全程健康教育护理计划。结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在不同阶段存在的健康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4]。从患者入院之后开始、到入院治疗、出院、出院后进行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动态化的健康教育。在实施路径的过程中结合专业医师与护士的意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③全程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a.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院内或院外教育。院内教育主要包括系统化健康教育、糖尿病病变专项教育以及出院注意事项;院外教育结合门诊随访与电话随访,加强健康教育成效。b.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饮食健康教育、药物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心理干预,此外,还包括患者尿糖、血糖、血压与肝功能等指标监测的意义、并发症的预防等。c.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针对性的预约指导,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量身打造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专题讲座的方式,在医院中设专门的糖尿病知识讲座,分为讲解和答疑两个模块,每个月进行两次活动;也可以举办知识竞赛与联谊活动,促进糖尿病患者相互之间的交流,邀请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组织进行户外游园活动,向患者发放专门的糖尿病宣传手册。
1.3 效果的评价:①血糖控制情况:空腹血糖,良好:患者随访6个月的在4.4~6.1 mmol/L为良好;一般:6.2~7.0 mmol/L;差:>7.0 mmol/L为差。餐后2 h血糖,良好:患者随访6个月的在4.8~8.0 mmol/L为良好;一般:8.1~10.0 mmol/L;差:>10.0 mmol/L为差。血糖控制有效率为良好患者与一般患者之和除以总患者人数。②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应用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得分在21分以下为差、22~28分为一般、高于28分评价为良好[5]。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19.0软件实施数据处理,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自我管理情况等指标均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现,比较采用卡方值检验。以P<0.05代表实验组和参比组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实验组和参比组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评价为良好、一般、差的分别为47例、31例、8例,有效率为91.76%;而参比组则分别为31例、24例、16例,有效率为77.46%,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在餐后2h血糖上,实验组良好、一般、差分别为49例、31例、5例,有效率为94.12%,参比组则分别为32例、25例、14例,有效率为80.28%,低于实验组,P<0.05。
2.2 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异对比:实验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良好53例,一般31例,有效率为98.82%,而参比组中存在8例差,良好24例,一般39例,有效率为88.73%,对比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好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的治疗单纯依靠药物控制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健康教育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更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加强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开支,但是传统的、短期的健康教育难以达到长效的管理作用。而全程健康管理能够通过长效的管理机制,在患者出院之后继续进行电话与门诊随访,强化宣教工作、促进患者健康习惯的形成,最终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运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血糖控制情况,提示我们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价值显著。
[1] 马静.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69-2171.
[2] 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5.
[3] 杨成萍,李乃娟.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0):159-160.
[4] 刘艳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5(4):43-44.
[5] 杨事欣,崔英杰,李静,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用于糖尿病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7):231-232.
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