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生
(丹东市第三医院脑功能诊疗中心,辽宁 丹东 118000)
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对亚健康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魏金生
(丹东市第三医院脑功能诊疗中心,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对亚健康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亚健康失眠患者,共纳入10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取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50例采取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2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观察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PSQ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PSQI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的PSQ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PSQI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与艾司唑仑相比,采用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对亚健康失眠患者的短期干预效果相当,对中长期转归,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的优势更明显,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失眠;亚健康;艾司唑仑;心理干预;针刺疗法
随着现代生活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活力、适应能力、机体功能等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机体上又尚未达到临床中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据统计,全球完全健康的人群约占5%,约有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纳差、疲劳、失眠等,若不能及时干预,极易发展为临床意义上的疾病。研究表明,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中约有73.4%存在失眠现象,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大多数人群依靠安眠药物入睡[1]。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对亚健康状态失眠患者的效果,以期为亚健康状态失眠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亚健康失眠患者,共纳入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且各项实验室指标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妊娠期女性患者;②严重躯体性疾病及原发性失眠患者;③器质性继发性失眠患者;④酗酒、药物滥用导致的失眠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2.18±1.16)岁;病程(1.17±0.65)个月。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2.23±1.26)岁;病程(1.18±0.58)个月。经t检验及X2检验,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50例采取艾司唑仑治疗,每日晚睡前口服艾司唑仑2 mg。观察组50例采取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具体如下:选取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血海、关元、中脘、命门、百会、太冲、大椎等穴位,每个穴位留针30 min,每日1次。心理干预措施采用认知治疗、放松治疗、矛盾意向等综合心理干预措施。2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观察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文中涉及到的统计分析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PSQ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PSQI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的PSQ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PSQI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特殊形态,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机体表现为病前状态,但未发生器质性改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约占30%以上。失眠是亚健康状态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若不及时控制失眠,极易引发情绪不稳定、记忆力下降、食欲减退等各类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对于亚健康失眠并无有效的治疗措施[2]。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脑,脑是元神之腑,一旦脑髓失养,则发为不寐,中医理论认为治疗亚健康失眠的原则为补脑益髓,安神养心。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PSQI指数明显低于采用艾司唑仑治疗组,结果表明,在中长期转归上,采用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对亚健康状态失眠的干预效果更优。本研究取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血海、关元、中脘、命门、百会、太冲、大椎等穴位,可达到平秘阴阳、安顺气机、提摄元神、填精补髓之效[3]。本研究中结合认知治疗、放松治疗、矛盾意向等综合心理干预措施,有效了舒缓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
综上所述,与艾司唑仑相比,采用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对亚健康失眠患者的短期干预效果相当,对中长期转归,针刺疗法联合心理干预的优势更明显,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杨春,李建英,刘小明,等.针刺联合心理治疗亚健康失眠效果观察[J].新中医,2015,47(3):268-270.
[2] 黄均毅.针灸联合心理治疗对亚健康失眠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5,32(6):86-88.
[3] 阿衣努尔•木合买提巴克,胡晓灵.中医药调治亚健康失眠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2):280-282.
R25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