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平
(沈阳急救中心皇姑分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观察
秦 平
(沈阳急救中心皇姑分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治疗,测定本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本组患者显效5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87.5%。治疗有效的患者均给予半年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在维持倍他乐克口服剂量的情况下仅有2例患者由于过度劳累而出现心动过速症状,经过治疗好转,剩余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速症状。结论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能迅速挽救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同时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预后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β受体阻滞剂;电击除颤;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类型,患者心律起源部位、心脏起搏频率、跳动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机制存在至少一项异常症状,常见于心力衰竭患者或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患者生命安全可造成严重威胁。本次研究将探讨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抽选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45~80岁,平均(60.2±11.5)岁,其病发原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6例(前间壁9例、广泛前壁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Brugada综合征5例、长QT综合征4例以及其他原因3例。本次研究中患者均符合以下抽选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以及心室颤动的诊断标准[1];②患者均符合电击除颤的治疗应用标准;患者及其家属事前均被告知其病情发展、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征得同意后签订知情同意书。
同时排除下列标准患者:①对本次研究中所用β受体阻滞剂药物存在过敏性反应患者;②尚未来得及接受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治疗就已经死亡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中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给予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心律失常抵制、血液凝聚抵制、钾元素补充、镁元素补充等常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给予倍他乐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批号:国药准字D1420002511,规格:50 mg×20片)5 mg静脉注射治疗,持续5 min后若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无改善迹象则在间隔5 min后继续给予10 mg静脉注射,若仍无明显改善迹象则将剂量增加至15 mg。注意患者在第1次静脉注射结束以后应该立即给予电击除颤治疗,每次静脉注射完毕则立即给予电击除颤治疗,其中第1次除颤能量为200 J、第2次电击能量为300 J、第3次电击能量为360 J。
患者若除颤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则可以继续给予倍他乐克口服治疗,促使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1.3 观察指标[2]:统计本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效:患者静脉注射5 mg倍他乐克且除颤1次后就恢复正常窦律;有效:患者静脉注射10~15 mg倍他乐克且除颤2~3次后就恢复正常窦律;无效:患者静脉注射倍他乐克以及电击除颤次数均≥3次但患者仍然未恢复正常窦律。同时本组患者均给予3~6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预后效果。
本次研究中有静脉注射倍他乐克联合电击除颤治疗1次就恢复正常窦律患者7例,但其中有2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0 min内再次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有27例患者接受了第2次倍他乐克注射与电击除颤治疗,此次恢复正常窦律患者数量为18例,但仍然有2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0 min内再次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有11例患者接受了第3次倍他乐克注射与电击除颤治疗,有7例患者治疗结束后恢复正常窦律且无复发现象,有4例患者接受治疗次数过多并仍然无法恢复正常窦律,最终死亡。
本次研究中本组患者显效5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87.5%。治疗有效的患者均给予半年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在维持倍他乐克口服剂量的情况下仅有2例患者由于过度劳累而出现心动过速症状,经过治疗后好转,剩余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速症状。
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当前临床心内科极为常见的一项症状类型,是人体心血管疾病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组疾病症状,被认为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人体心脏重塑的终末期症状。心律失常能够单独病发存在,同时能够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并存,而患者有很大的可能性出现猝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险的同时,患者还会由于长期病变而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临床统计显示[3],当前全球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数量约在1700万左右,而由于心脏猝死的患者数量约占其中的25%左右,全球男性心脏猝死的数量约在6.68万/10年左右。而同时欧洲心脏病学会最新研究结论指出,患者猝死的原因就在于其是否携带有心律失常症状[4]。而在我国,临床急性死亡患者中至少有50%以上的原因是由于心脏疾病,而约有70%-80%的急性心脏病死亡患者携带有心律失常症状[5]。因此治疗、改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对预防患者猝死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与人体内β肾上腺素受体进行选择性结合的药物类型,其在人体中的应用能有效的降低患者心率,同时延长患者心脏舒张时间并持续降低患者血压,有效改善患者心脏运转负荷的同时积极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张功能,最终达到改善心律失常的效果。β受体阻滞剂能够对肾上腺素对人体各项器官的刺激反应进行可逆性的拮抗作用,控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现象,帮助患者快速稳定体内的心电活动,降低急性心电活动可能诱发的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缓解心肌梗死对室速以及室颤的诱发。事实上,无论患者是否携带心力衰竭症状,β受体阻滞剂均是降低患者心脏猝死概率的主要药物类型。电击除颤则是一种以一定电流对患者心脏进行冲击进而达到终止室颤的抢救方法,对患者心室纤颤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大量实验结果表明[6],患者心室纤颤的持续时间越长则其电击除颤的抢救成功率就越低,患者猝死的发生率就越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患者心室纤颤的持续时间越长,则患者心肌缺血、酸中毒的持续时间就会越长,由此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就会越来越严重,而电机械活动也会不断衰减,电击除颤的成功率也就此降低。因此医师在电击除颤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积极配合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时限,在β受体阻滞剂发挥药效的10min内尽快实施电击除颤,避免两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不当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7.5%,证明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能迅速挽救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同时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预后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1] 卢刚.基于β 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05):127-128.
[2] 毛晓波,易桂文.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预防管理指南解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12):1256-1258.
[3] 柳韶华,金奇,吴立群.心室颤动高除颤阈值的机制与处理策略[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3,12(6):640-643.
[4] 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击除颤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4):438-439.
[5] 陆秋芬,李毅刚,俞洁霏,等.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25(6):485-487.
[6] 罗延宏.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22):3173-3174.
R5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