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超
(本溪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辽宁 本溪 117000)
食管癌应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段 超
(本溪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分析食管癌应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42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成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21例。其中,实验组患者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但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有所缩短,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疗效显著,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食管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疗效分析
食管癌是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全球每年大概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全球食管癌高发国之一,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食管癌,40岁以上男性为高发人群。对于患有食管癌的患者来说,若全身情况良好,心肺功能储备较好、无明显远处转移征象者,一般首选手术来进行治疗。而传统手术采用的是开胸手术,创伤面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极易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近年来,随着微创化的不断发展,以胸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越来越被外科医师和患者所接受。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 具有创伤面小、术中出血量少、利于患者身体恢复等优势,已渐渐成为临床医学各领域的主流手术方式。本文笔者所在科室在国内外临床医学经验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自2012年4月以来已为21例患者采取了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根治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通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的安全可行性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42例,所有患者术前经临床诊断确诊为食管癌。排除全身情况过差,已成恶病质者;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病变范围大,已有明显外侵或穿孔征象者;年龄超过70岁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成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21例,所有患者经术前经未经检查、胸部CT检查,已明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等。其中,实验组男15例,女6例,年龄24~68岁,平均(52.1±9.2)岁,食管上段癌4例,中段癌11例,下段癌6例,肿瘤直径1~3 cm,平均(1.8±0.6)cm,临床分期:Ⅰ期5例,Ⅱ期13例,Ⅲ期3例;对照组男13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50.3±8.6)岁,食管上段癌5例,中段癌12例,下段癌4例,肿瘤直径1~3 cm,平均(2.0±0.4)cm,临床分期:Ⅰ期4例,Ⅱ期12例,Ⅲ期5例。经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分期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实验组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具体方法为:术前对患者进行复合麻醉,双腔管气管插管后,正式进入手术过程。①采用胸腔镜将胸段食管游离:患者呈俯卧位,于腋中线第6、7肋间切1.0 cm切口,于肩胛下角线第7 及9 肋间切1.0 cm切口,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切0.5 cm切口。沿着食管纵行将纵膈胸膜切开至右喉返神经露出,将喉返神经淋巴结清扫干净。②采用腹腔镜将胃游离:于平脐水平左右腹直肌外缘处分别切1.2 cm、1.0 cm切口,于剑突下纵行0.5 cm切口。用超声刀将胃游离。于胃网膜右血管弓2 cm处向左行切口离断大网膜至结肠脾曲,将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切断;向右游离于幽门处。将肝左叶牵拉住后,将小网膜切开,将肝胃韧带游离,向上方翻起胃,于胰腺上边缘将胃左血管游离,将淋巴结清除后,将胃左血管切断,游离胃后壁至胃底部,直至两侧膈肌脚露出,将腹段食管周围腹膜切开,将食管下段游离。③颈部手术:于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6 cm切口,沿着颈血管鞘内侧将颈段食管游离,牵起食管,将食管于颈部离断。于上腹部剑突下正中行5 cm左右切口至腹内,于切口处拉出游离的食管及胃,将食管离断,于胸骨后隧道缝合胃底最高处及颈段食管[2]。
1.2.2 对照组行传统开胸手术。具体方法为:患者术前全身麻醉,呈左侧90°卧位,常规消毒后,于第6肋行约15.0 cm切口后,改平卧位,于剑突至脐处行15.0 cm切口,于颈部胸骨上两横指处行15.0 cm弧状切口后,实施颈部吻合手术,具体方法与实验组相一致。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者无中转开腹者。
2.1 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对比: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74±60)min,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48±79)min,两组对比,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178±19)mL,对照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281±43)mL,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2)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7±4)d,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胸部淋巴结清扫数及阳性转移率情况对比:实验组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15±3)个,对照组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12±4)个,两组对比,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阳性转移率为42.9%(9/21),对照组患者术后阳性转移率为47.6%(10/21),两组对比,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为:吻合口瘘3例、乳糜胸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为:吻合口瘘2例、乳糜胸2例、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2例。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食管癌作为一种消化道癌症,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主要外科方法为:重建消化道、传统开胸食管癌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由于传统开胸术创伤面大、出血量大、术后并发症高等缺点,已渐渐被患者及临床医师所弃用[3]。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临床医学已广泛应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来治疗食管癌[4]。腔镜手术因其腔镜具有放大作用而可以在术中细致完成切口完整肿块及清扫淋巴结的过程,且因为手术采用超声刀等先进器械,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患者创伤面,间接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经研究也证实,两组患者相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段、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利于患者身体恢复。经过实践,笔者认为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性高、可行性高。当然,随着微创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手术技术还要较大提升空间,治疗疗效也会越来越好。
综上所述,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1] 刘孝民,李玮,张伟民,等.胸腹腔镜联合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17):2681-2683.
[2] 张小路,杜梅红,展晖,等.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应用体会[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2,4(6):373-374.
[3] 陈海泉,相加庆,缪珑升,等.胸、腹腔镜联合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15(8):709-711.
[4] 刘伟,张仁泉,于在诚,等.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J].临床医学,2011,31(3):1-3.
[5] 陈效颖,黄美星,鄢敏英,等.胸腹腔镜联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83-784.
R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