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治国李 敏
(1长春市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2 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130022)
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许治国1李 敏2
(1长春市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2 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13002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腕关节损伤患者183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1例,分别为对照1组,对照2组及观察组;对照1组采用多螺旋CT诊断,对照2组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诊断。比较3组患者骨折、关节脱位、隐匿性骨折、骨挫伤、软骨损伤及腕关节处其他损伤的发现率等情况。结果对照1组患者发现骨折、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例数明显多于对照2组,关节脱位、骨挫伤及腕关节处其他损伤例数少于对照2组;观察组以上指标诊断情况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应用于患者腕关节损伤的诊断,可有效提高骨折、关节脱位、隐匿性骨折、骨挫伤、软骨损伤及腕关节处其他损伤的发现率,有助于确定患者损伤范围,不仅为临床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而且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在临床上推广极具意义。
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腕关节损伤;联合应用
腕关节主要负责使腕背伸、前臂旋转及屈腕等,由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下尺桡关节和腕掌关节组成,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关节之一。由于腕关节应用频繁,因此腕关节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是腕关节结构复杂,形态各异,目前临床上用于腕关节损伤诊断的X线、轴位CT等检查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叠、图像失真、诊断不明确等缺点,致使治疗方法选择不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延误患者病情,甚至导致永久性的功能障碍或丧失[1]。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腕关节损伤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联合应用层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腕关节损伤上取得较好的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腕关节损伤患者183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1例,分别为对照1组,对照2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1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40.5岁,左侧损伤31例,右侧损伤30例;对照2组男30例,女31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8岁,左侧损伤29例,右侧损伤32例;观察组男31例,女30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40.5岁,左侧损伤33例,右侧损伤28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腕关节损伤部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多层螺旋CT检查法: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德国西门公司生产)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检查与扫描,设置参数为电压120 kV,电流0.2 A,扫描厚度5 mm,扫描时长500 ms,重建层厚1 mm,每次间隔0.2~0.5 mm开始重建,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整个过程包含多平面充足、表面成像显示、溶剂显示和曲面重组等处理方法。
1.2.2 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采用NOVAL.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Philips公司生产)和腕关节相控线检查患者损伤部位,扫描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矢状面和冠状面自旋回波(SE)序列T1WI(TR/TE:500 ms/17 ms);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WI(TR/TE:3800 ms/100 ms);冠状面脂肪抑制技术STIR序列(TR/TE:2500 ms/50 ms)层厚5 mm,间距0.1 mm。
1.2.3 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患者先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在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最后进行影像学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技术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1组患者发现骨折、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例数明显多于对照2组,关节脱位、骨挫伤及腕关节处其他损伤例数少于对照2组;观察组以上指标诊断情况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具体结果分别如下。
2.1 骨折及隐匿性骨折及软骨损伤检出情况:对照1组患者中检查出骨折49例,检出率为80.33%,隐匿性骨折45例,检出率为73.77%,软骨损伤51例,检出率83.61%;对照2组患者中检查出骨折42例,检出率为68.85%,隐匿性骨折41例,检出率为67.21%,软骨损伤48例,检出率78.69%;观察组患者中检查出骨折55例,检出率为90.16%,隐匿性骨折56例,检出率为91.80%,软骨损伤59例,检出率96.7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骨折、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检出率分别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腕关节处其他损伤例数少于对照2组
2.2 关节脱位、骨挫伤检出情况:对照1组患者中检查出关节脱位42例,检出率为68.85%,骨挫伤43例,检出率为70.49%;对照2组患者中检查出关节脱位49例,检出率为80.33%,骨挫伤50例,检出率为81.96%;观察组患者中检查出关节脱位57例,检出率为93.44%,骨挫伤59例,检出率为96.7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关节脱位、骨挫伤检出率分别为观察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腕关节处其他组织损伤检出情况:对照1组移位碎骨折片检出52例,检出率85.25%,肌腱情况及皮下组织损伤范围不能确定;对照2组移位碎骨折片检出47例,检出率77.05%,肌腱情况及皮下组织损伤范围均可以确定;观察组移位碎骨折片检出57例,检出率93.44%,肌腱情况及皮下组织损伤范围均可以检出;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移位碎骨折片检出率分别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腱情况及皮下组织损伤范围用多层螺旋CT不能确定。
腕关节损伤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外伤史。腕关节损伤后,患者出现腕部无力、腕关节活动不便等。一般轻度损伤后肿胀和疼痛不明显,只在大幅度活动时有痛感;而严重损伤患者出现明显腕部肿胀、疼痛,活性腕关节时疼痛加剧[2-3]。
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腕部损伤的技术主要有X线、轴位CT等,但是检查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叠、图像失真、诊断不明确等缺点,致使治疗方法选择不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延误患者病情,甚至导致永久性的功能障碍或丧失。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腕关节损伤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是建立在常规CT基础上的现代检查技术,通过横轴扫描三维采集数据,重建出轴位像、矢状切面及冠状切面,具有扫面范围大等优点。磁共振成像是利用磁共振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的电磁波,绘制腕部的图像。本文联合应用层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腕关节损伤上取得较好的结果:对照1组患者发现骨折、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例数明显多于对照2组,关节脱位、骨挫伤及腕关节处其他损伤例数少于对照2组;观察组以上指标诊断情况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因此,采用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恢复周期,提高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汪涛.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2):59-61.
[2] 郭鹏举.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在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33(42):170-171.
[3] 华景军.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在腕关节损伤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5,28(06):1293-1294.
R445.2;R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