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从“虚、瘀”浅议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陈慧亭1崔应麟2△朱燕1周盼盼1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缺血性中风即西医的脑梗死,曾是临床上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其死亡率、致残率均有所降低,但后遗症仍未得到较好确决。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明显,崔应麟教授从“虚、瘀”着手,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中风恢复期,可取得较好疗效。
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崔应麟;虚;瘀
缺血性中风[1]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脑卒中的60%~80%。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脑梗死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从而使人类的生命以及健康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随着影像技术、显微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2]。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缺血性中风,尤其是在恢复期的治疗中疗效明显。崔应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从“虚、瘀”着手,立意益气活血通络法总结出经验用方—“康益胶囊”,验之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气虚血瘀证型是中风后遗症期第一大主证,占比为47.88%,该数据与《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辨证分型所得结果相近,均为第一位证型[3]。中风恢复期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多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法,可能导致恢复期本气自虚,因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日久则导致血瘀,最终痹阻脑脉则发为缺血性中风。王清任尝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血液在血管中运行势力迟缓乃至瘀阻”。因此,在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变化中,气虚血瘀贯穿于其发生、发展以及恢复的始终,故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可取得较好疗效。
久病入络是中风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内经》中关于久病入络的论述较多。“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吴以岭教授[4]提出较完善的络病理论,指出中风恢复期久病可入深,致营卫功能失调的发展趋势,“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篇》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入络之别,“病在血,调之络”。《素问·调经论》指出气行血,经气乃络气之源,经气不足或郁滞,可影响血分致络脉瘀阻,因而血病当调之于络。
运用久病入络理论指导络病的诊治,为临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络病者,即邪入十五别络、孙络、浮络而发生的病变,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失常,导致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以致瘀血滞络,继而形成络病[4]。崔应麟教授认为中风日久,耗伤精血,久病必虚、必瘀,邪气久羁不去留阻于络而成络病。故益气活血通络法可用于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3.1 中医理论根据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所言“偏枯”“一类疾病由“荣卫稍衰,则真气去”所致,揭示了“(真)气虚”是中风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5]。李东垣提出了“气虚致中”学说,他认为中风的高发年龄为四十岁以上,发展了前人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出“气虚”学说。朱震亨认为“气血调和则百病不生,气血不调则百病生焉。”王清任主张“亏损之气,是其本源”,并指出“气虚则使血液不能正常运行,致血虚无气,而生中风”。《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中风也被称作血瘀髓海。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脉络闭为主要的临床辨证。王清任认为气虚是中风的本源,同时更加注重瘀血的形成,其所创制的补阳还五汤、确立的益气活血之法沿用至今。
3.2 现代医学根据 药理研究认为[6],红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能加强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丹参有提高纤溶酶活性,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栓形成的功效;三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压的作用,土鳖虫水提取液可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凝血和溶栓作用;水蛭中水蛭素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能抑制血小板活性,水蛭水提取液对微循环和重吸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大黄中儿茶素等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内皮致密性,限制有害脂质的进入,从而降低血液粘滞度,提高血浆渗透压。综上所述,现代药理研究为本方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3 崔应麟教授经验总结——“康益胶囊” 崔应麟教授根据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因病机的基本特点,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立意益气活血通络法,研制了以红参、丹参、三七粉、土鳖虫、水蛭、大黄等药物组成的院内制剂—“康益胶囊”,用于中风恢复期的治疗。本制剂所使用的药物中,以红参培补元气,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是为君药;丹参、三七活血祛瘀,共为臣药;土鳖虫、水蛭不仅能够破血逐瘀,尚能入络,逐瘀与通络并举,大黄破积行瘀,使瘀血去,新血生,共为佐药。全方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功,使正气得复,络脉自通,从而达到气旺、血行、瘀去新生、脉络畅通的目的。
患者张某,女,50岁。2016年2月26日初诊。患者诉2个月前晨起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经休息后症状无好转,呈进行性加重,出现左侧肢体力弱,行走不能,于当地医院行头颅磁共振示:右侧基底节区新发梗塞。诊断为中风;脑梗死,对症给予以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住院20天后肢体功能恢复,可行走,但行走缓慢,仍有左侧肢体麻木、力弱症状。出院后坚持康复锻炼,但仍感左侧肢体麻木、力弱,走路摇摆,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遂至我院门诊,诊见神志清,精神稍差,左侧肢体肌肉无明显萎缩,上肢肌力Ⅳ-级,肌张力稍减低,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纳眠可,小便可,大便干。舌质紫暗,苔黄稍厚腻,脉弦细涩。西医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期;中医诊断为痿病,辨证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通络。处方:红参100g,丹参300g,三七粉100g,土鳖虫200g,水蛭100g,大黄60g。研粉冲服,2次/d,3g/次。3个月后复诊:左侧肢体麻木症状消失,肌力、肌张力正常,肢体活动较前明显好转,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按语:患者初诊时仍有左侧肢体麻木、力弱等症状,舌质紫暗,脉弦细涩,辨证为气虚血瘀。对症给予红参、丹参、三七粉、土鳖虫、水蛭、大黄,服药3个月后,复诊时见左侧肢体麻木症状消失,肌力、肌张力正常,肢体活动较前明显好转,疗效确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尤其是中风病中的缺血性中风更为多见[7]。随着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诊疗技术的提高,该病病死率有所降低,但后遗症随之增多,因此,如何提高中风恢复期的治疗效果,已成为医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益气活血通络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尤其是在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以及恢复期的治疗中。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中风缠绵难愈的主要病因是久病入络,其特点为本虚标实。崔应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总结出益气活血通络法的经验用方—“康益胶囊”,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以及中风的预防中取得明显疗效,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治疗,方能取得显著疗效,切不可一方治百病,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政治之”。中风重在预防,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针对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做到未病先防,符合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8.
[2]王成建.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3]江涛. 中风病后遗症期证候分型及气虚血瘀证的同位素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4]马玮,陈志刚.络病学说的历程及现状[J]. 北京中医药,2009,28(8):604.
[5]李陵,兰万成.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古代认识与现代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计会论文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2005:3.
[6]刘泰,李丹.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79-80.
[7]陈汝兴,缪皓霞.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1995(02):62,65-66.
DiscussiononTheTreatmentofIschemicStrokefromTheViewofDeficiencyandStasis
CHEN Huiting1CUI Yinglin2△ZHU Yan1ZHOU Panpan1
1.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0, China;2.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0,China
Ischemic stroke is called cerebral infarction in westem Medteine, was clinically high mortality, high disability rate,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fatality rate decreased, but the aftermath increased. TCM on the basi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troke, especiall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recovery period significantly, Cui Yinglin Professor from the deficiency and stasis to treatment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of stroke by the tonify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metho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Ischemic Stroke;Convalescence; CUI Yinglin; Deficiency; Stasis
R255.2
A
1007-8517(2017)17-0069-02
2017-07-05 编辑:邓佳丽)
河南省中医临床学科领军人才项目(No.:HNZYLJ201301006)。
陈慧亭(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脑病。E-mail:631315177@qq.com
指导老师:崔应麟(1963-),男,汉族,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失眠。E-mail:18939255010@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