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丹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快速康复理念在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胡 丹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探究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理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86例接受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病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心脏手术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快速康复理念实施术后合理镇痛、分阶段的早期锻炼等相关措施。并对两组患者的第1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第1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68%,比观察组的2.15%高(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理念,可使患者快速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短,快速出院。
快速康复理念;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护理;应用效果
心脏外科手术具有较为复杂的操作流程,风险较高,对手术护理具有较高的要求。快速康复理念主要是集中了不同学科理念,根据手术应激反应的降低、加快患者的康复时间为核心,注重心理护理以及术中的镇痛护理等护理措施,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充分体现人为关怀的新型护理理念[1]。本研究为了探究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理念的临床效果,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86接受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康复理念下的心理护理等措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的186例接受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病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这一期间,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9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0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0.71±2.56)岁。观察组9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5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41.26±3.45)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等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心脏手术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融入快速康复理念,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1.2.1 术前教育:主管护士将快速康复外科计划有效制定,比如,术前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练习,将手术时间、肠内营养步骤、重症监护室的监护流程等充分告知患者,使患者了解及早下床的意义,获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重症监护室护士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和患者、家属有效沟通,将术后相关的配合要点充分告知,护士长一同参与教育,使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有效改善,进而对治疗有一定信心。
1.2.2 手术中与手术后的体温护理: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的过程中,实施全方面的体温保护计算,将室内温度调整到23 ℃,湿度调整到55%~62%;将变温毯调整到38 ℃;利用热气加温仪;在设定温度为37 ℃的恒温箱内,使输入液体与灌洗液恒温,在体外循环到手术完成,确保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对室内温度进行合理调整,强化维护末梢温度。
1.2.3 输液量与输液速度的控制:对输液量与输液速度合理控制。
1.2.4 术后镇痛: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泵,在麻醉清醒后开始使用,到术后持续镇痛2 d。
1.2.5 引流管护理:术后2 d内将尿管拔除;心包与纵隔引流管采用一次性双腔胸腔闭式引流瓶,与负压吸引器连接,进行持续的低负压吸引。
1.2.6 分阶段进行早期锻炼:首先,术后6~24 h。术后患者清醒后将气管插管拔除,患者选择半卧位;进行主动的上肢与下肢运动:屈伸锻炼,1次/2小时;呼吸运动:帮助患者坐起,在两侧的肋缘处用两手扶住,用鼻子深吸气,在纵膈抬到最高位置,屏气数秒,缩唇逐步将气体呼尽,1次/4小时;夜间休息。其次,术后1~3 d。在上述操作的前提下,使患者的活动量进一步增加,强化脐周的自我按摩,患者一只手将切口按住,另一只手按照顺时针与逆时针对脐周分别按摩60 s,每天2~3次;床边站立;患者用两手将软枕抱握,对切口进行按压,顺着床边慢慢行走。最后,术后3 d后:在上一阶段的前提下,使行走速度与距离适当的提高。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手术时间密切观察;同时,对术后出血接受再次开胸止血术患者、尿潴留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准确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各项研究数据准确的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描述为(x-±s),检验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为[n/%],检验方法为χ2检验。若P<0.05,代表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性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第1次排气、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间的对比分析。由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第1次排气时间为(23.8±3.33)h,第1次排便时间为(48.0±4.49)h,住院时间为(19.8±2.10)d;对照组第1次排气时间为(41.1±4.61)h,第1次排便时间为(68.1±5.41)h,住院时间为(23.8±2.57)d;两组患者第1次排气、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间的对比,观察组均要比对照组短,对比差异显著,(t=29.34,27.57,40.68;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分析
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68%,其中术后出血接受再次开胸止血术4例,切口感染1例,尿潴留4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5%,均为术后出血接受再次开胸止血术;观察组比对照组并发症率低(χ2=5.70,P<0.05),有统计学意义。
快速康复护理的目的在于使不同手术应激反应有效降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首先,术中与术后都实施全面的措施保护体温。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对低体温的生理应激通常出现在术后几个小时内,通常借助部分生化反应与激素的分泌,影响机体凝血机制、药物代谢以及耗氧量[2-3]。相关研究显示:实施有效的保暖措施,能够使低温导致的并发症有效降低,促使患者快速康复。其次,开胸手术有创伤性较大,有剧烈疼痛感,因此,对术后患者的呼吸与咳痰具有直接的影响,很容易引发术后肺不张与肺部感染。在患者麻醉后应用自控静脉镇痛泵,持续使用到术后2 d,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有助于管理术后的呼吸道,改善患者对早期活动的不良心理[4]。第三,不同管道的采用,除了会使并发症风险明显增加以外,还会对患者术后的活动有直接影响,使其术后康复的心理障碍明显增加。因此在实施膀胱内注水,直到膀胱充分充盈以后,将尿管球囊内的液体充分抽尽,使尿管在1~2 d内拔除,第1次排尿的成功率较高,出现尿潴留的概率极低,没有尿路刺激征的出现,舒适度较高,促使患者快快速恢复[5]。第四,实施心包与纵隔引流与双腔闭式引流瓶连接,同时,进行持续的低负压吸引,保证有效的负压引流,对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影响,也为提前拔管提供有利基础。第五,通过分阶段进行早期锻炼,能够使患者的第1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缩短。在心脏患者术后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术后留置较多的管道,需要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与守护,防止不安全隐患的出现,保证患者的安全[6]。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常规护理相比,快速康复理念在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第1次排气时间与排便时间明显缩短,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早康复出院,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理念,可使患者快速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短,快速出院,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与运用。
[1] 杨丽娜,汪涛,赵萍,等.主动脉A型夹层外科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7):1-3.
[2] 夏乐强,王瑛.右美托咪定在围术期患者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8):68-70.
[3] 罗鸿,乔晨晖,张新,等.体外循环下单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所致心房纤颤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5):242-243.
[4] 陈卫红.快速康复理念在体外循环心脏病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2):181.
[5] 周琦.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47-48.
[6] 石晶,郑剑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25-226.
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30-02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