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410013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护理学知识问答
吴钟琪
作者单位:410013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文章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掌握的药理学及临床药学知识进行介绍。
护理学;知识;问答;“三基”训练
舒适与安全涉及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及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一旦患病,安全感消失,舒适受到威胁,就会处于不舒适的状态。护理人员应运用护理的方法来发现、分析影响患者舒适与安全的各种因素,并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舒适,满足其舒适与安全的需要。
1 试述舒适的概念
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满意、无焦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时的一种自我感觉。舒适包括生理舒适、心理及精神舒适、环境舒适和社会舒适。这4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如果某一方面出现问题,个体即会感到不舒适。当个体身心健康,各种生理、心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常能体验到舒适的感觉。最高水平的舒适表现为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感到安全和完全放松,身心需要均能得到满足。
2 试述不舒适的概念
不舒适是指个体身心不健全或有缺陷,生理、心理需求不能全部满足或周围环境有不良刺激,身体出现病理改变,身心负荷过重的一种自我感觉。不舒适通常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精神不振、消极失望、失眠、疼痛、乏力,难以坚持日常工作和生活。疼痛通常是不舒适中最为严重的表现形式。
3 试述造成患者不舒适的原因
3.1 身体因素 ①个人卫生状况不佳导致不适;②姿势或体位不当;③保护具或矫形器械使用不当;④疾病导致不适。
3.2 心理社会因素 ①焦虑或恐惧;②生活习惯改变;③自尊受损;④缺乏家庭和亲友支持。
3.3 环境因素 ①对医院的社会环境不适应;②对医院的物理环境不适应。
4 试述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
4.1 卧床姿势 应尽量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体重平均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关节维持正常的功能位置,体内脏器在体腔内拥有最大的空间。
4.2 体位变换 应经常变换体位,至少每2 h变换1次。
4.3 身体活动 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患者身体各部位每天均应活动,改变卧位时应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练习。
4.4 保护受压部位 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4.5 保护隐私 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均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根据需要适当地遮盖患者的身体,促进患者身心舒适。
5 简述卧位的分类
5.1 主动卧位 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称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5.2 被动卧位 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5.3 被迫卧位 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为被迫卧位。如肺心病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6 简述半坐卧位的适用范围
①某些面部术后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②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采取半坐卧位,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滞留于下肢和盆腔,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同时可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有利于气体交换。③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渗出液流向盆腔,促使感染局限,并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采取半坐卧位还可以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④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采取半坐卧位,逐渐适应体位改变,有利于向站立位过渡。
7 简述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
7.1 感觉功能障碍 感觉功能障碍易导致对环境的判断错误,并引发不安全事件。
7.2 年龄 新生儿、婴幼儿不能自理,需依赖他人保护。儿童好动,易致意外伤害。老年人功能衰退,也容易受到伤害。
7.3 健康状况 体质虚弱和意识障碍均可使患者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从而导致伤害。
7.4 医疗环境 医院环境不佳和患者对环境不熟悉。
7.5 诊疗手段 如各种侵入性的检查和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等,有时也会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影响。
8 简述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8.1 物理性损伤 ①机械性损伤,如跌倒、创伤等;②温度性损伤,如烫伤、烧伤、电灼伤、冻伤等;③压力性损伤,如压疮、气压伤等;④放射性损伤,主要由放射性诊断和治疗处理不当所致。
8.2 化学性损伤 通常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
8.3 生物性损伤 包括微生物及昆虫对人体的伤害。
8.4 心理性损伤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及医护人员的行为和态度均可影响患者的心理,甚至会导致患者生理损害的发生。
8.5 医院性损伤 ①由于医务人员言谈或行为不慎而造成的患者心理或生理损伤;②各种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给患者造成的损伤;③医院内感染对患者的伤害。
9 试述医院常用保护具的种类,并简述其功能
保护具是用来限制患者身体或身体某部位的活动,以达到维护患者安全与治疗效果的各种器具。
9.1 床档 主要用于预防患者坠床。
9.2 约束带 用于保护躁动患者,限制身体或肢体活动,防止患者自伤或坠床。
9.3 支被架 主要用于肢体瘫痪者,防止盖被压迫肢体而造成不舒适或足下垂等,也可用于灼伤患者和采用暴露疗法需保暖的患者。使用时,将支被架罩于防止受压的部位,盖好盖被。
10 简述影响睡眠的因素
10.1 生理因素
10.1.1 年龄因素 人类睡眠需要量与年龄成反比,如新生儿24 h都处于睡眠状态,婴儿期需要16~20 h,幼儿期需要10~14 h,学龄前期需要11~12 h,青少年期需要9~10 h,成年期需要7~8 h,老年期需要6~7 h即可。
10.1.2 性别 女性在月经前和月经期常会出现嗜睡。
10.1.3 昼夜节律 每个人的睡眠都具有生物钟的节律,如果节律被破坏会影响睡眠。
10.1.4 疲劳 适度的疲劳有利于睡眠,过度疲劳反而会难以入睡。
10.2 病理因素 疾病及机体不适会影响睡眠,如抑郁症的患者会出现睡眠过多的现象,甲亢的患者常失眠多梦,疼痛、饥饿、呼吸困难等都会使患者难以入睡。
10.3 心理因素 过于激烈的情绪变化,如恐惧、焦虑、悲哀、喜悦等对患者造成压力,妨碍睡眠。
10.4 环境因素 陌生的环境,不适宜的温度、湿度、噪声等使人入睡困难,觉醒的次数增加。
10.5 饮食与药物 饥饿和过饱可以干扰睡眠,睡前饮用适量牛奶或进食少量豆类食品,可以促进睡眠。浓茶、咖啡等会影响患者入睡。安眠药可帮助入睡,但应慎重使用。
11 试述对失眠患者的护理措施
11.1 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光线、音响在适宜的范围,避免不良刺激;床铺要整洁、舒适,被褥薄厚适宜,枕头的高度合适。合理安排护理措施,避免干扰患者。
11.2 减少生理上的不适 对患者的不舒适对症处理,如疼痛的患者按医嘱使用止痛药,协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睡前帮助患者处理个人卫生和排泄问题,为患者进行放松按摩,妥善处理和固定伤口及引流管。
11.3 减轻心理压力 住院患者常感到焦虑、紧张、恐惧和孤独,并严重影响睡眠,因此应加强心理护理。必要时可以允许患者的重要关系人陪伴患者睡眠。
11.4 尊重患者的睡眠习惯 对患者平时养成的睡眠习惯应予重视。减少因护理治疗时间与患者习惯性时间发生冲突的概率,为患者提供适合于个体需求,利于患者休息、睡眠的环境。
11.5 合理使用药物 使用安眠药物的原则是当所有促进睡眠的方法无效时才考虑使用,用药时间要尽可能短。
11.6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掌握一些促进自然入睡的技巧,包括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睡前可以热水淋浴、热水泡脚,掌握一些睡前松弛的训练方法等。
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清洁。消毒和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措施等。
1 试述清洁、消毒和灭菌的概念
1.1 清洁 是指用清水、清洁剂及机械洗刷等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适用于医院地面、墙壁、家具、医疗护理用品等物体表面的处理,也是物品消毒、灭菌的前期步骤。
1.2 消毒 是指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消毒作用可分为3种。
1.2.1 高效消毒方法 可以完全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是除灭菌之外对微生物杀灭作用最强的水平。
1.2.2 中效消毒方法 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1.2.3 低效消毒方法 是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支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
1.3 灭菌 是指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使之达到无菌程度。适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等。
2 试述各类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①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嗜血杆菌病毒等;②细菌繁殖体;③真菌;④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⑤分支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⑥细菌芽孢,如炭疽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⑦朊粒(感染性蛋白质)。
3 简述清洁法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3.1 操作方法 操作者戴橡胶手套,将器具或物品用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水或洗涤剂洗刷,去除物品上的污秽,最后用清水洗净擦干。清洁是消毒、灭菌的前奏,也是对有低度传染性物品,如天花板、病床、桌椅、地板、墙壁等物品的常用处理方法。
3.2 注意事项 ①最初洗刷时宜用冷水,因蛋白质类物质易被热或消毒剂凝固,不易清洗;②刷洗时保持刷子始终处于水面下,以防止形成气溶胶并播散;③刷子用毕须做去污处理并干燥;④污染器具在清洁处理之前先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4 消毒与灭菌的具体方法
消毒:①物理法,如煮沸法、蒸汽法、辐射法(日晒法、紫外线法)、臭氧法、微波消毒法、超声波消毒法;②化学法,如浸泡法、擦拭法、熏蒸法、喷雾法。灭菌:①物理法,如燃烧法、干烤法、高压蒸汽灭菌法;②化学法,如过氧乙酸灭菌法、戊二醛灭菌法、含氯消毒剂灭菌法、过氧化氢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
5 简述紫外线消毒法的具体应用
5.1 设备 ①紫外线灯管,常用的紫外线灯管有15 W、20 W、30 W和40 W四种,主要用于空气消毒、表面消毒和液体消毒;②紫外线消毒器,包括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紫外线表面消毒器和紫外线消毒箱3种。
5.2 消毒原理 ①紫外线可杀灭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等,其杀菌机制为,作用于微生物DNA,使之失去转换能力而死亡;②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③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5.3 消毒方法 ①用于空气消毒,首选紫外线空气消毒器,不仅消毒效果可靠,而且可在室内有人时使用;也可用紫外线灯管消毒法,每10 m2安装3 W紫外线灯管一支,有效距离≤2 m,消毒时间为30~60 min。②用于物品表面消毒,有效距离为25~60 cm,消毒时将物品摊开或挂起,使其充分暴露以受到直接照射,消毒时间为20~30 min。③用于液体消毒,可采用水内照射法或水外照射法,水层厚度应<2 cm。
5.4 注意事项 ①保持紫外线灯管清洁。②正确掌握消毒条件:消毒的适宜温度为20~40℃,适宜湿度为40%~60%。③正确记录消毒时间应从灯管开亮后5~7 min开始计时。④使用>1 000 h时,需更换灯管。⑤加强防护:紫外线对人的眼睛和皮肤有伤害作用,照射时人应离开房间,必要时戴防护镜、穿防护衣。⑥定期检测灭菌效果。
6 试述化学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原则
①根据物品的性能及病原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②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速度、消毒时间、使用方法和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等;③挥发剂应加盖并定期测定相对密度,及时调整浓度;④消毒剂应定期更换,对浸泡容器应进行灭菌处理;⑤使用时防止对皮肤、黏膜的损伤,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泄露;⑥稳定性差的消毒剂应现配现用,配置对皮肤、黏膜有刺激的消毒剂时戴橡皮手套;⑦按规定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7 试述医务人员洗手的意义与注意事项
医务人员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医院感染。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7.1 洗手技术 将双手涂满清洁剂并对其所有表面按序进行强有力的短时揉搓,然后用流水冲洗的过程称洗手。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的各种暂住菌,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
7.2 适用范围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认真洗手:①进入和离开病房前;②接触清洁物品前、处理污染物品后;③无菌操作前后;④接触伤口前后;⑤护理任何患者前后;⑥上厕所前后。
7.3 注意事项 ①洗手方法正确,手的各个部位都需洗到、冲净;②注意调节合适的水温、水流,避免污染周围环境;③洗手后,手上不能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8 试述医务人员手消毒的目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医务人员接触污染物品或感染患者后,手常被大量细菌污染,一般洗手不能达到预防交叉感染的要求,必须在洗手后再进行手的消毒。
8.1 目的 清除致病性微生物,预防感染与交叉感染,避免污染无菌物品和清洁物品。
8.2 适用范围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进行手的消毒:①实施侵入性操作前;②护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或新生儿前;③接触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④接触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⑤护理传染病患者后。
8.3 方法 手消毒的方法包括涂擦消毒法、浸泡消毒法和刷手消毒法。
8.4 注意事项 ①消毒前先洗手并保持手的干燥;②按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消毒过程中不可污染干净的刷子、水龙头、洗手液或消毒液等,不可溅湿工作服;③消毒完毕,手离开消毒液时避免接触容器边缘。
9 试述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主要方法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使用。灭菌效果的监测有以下3种方法。
9.1 机械监测 根据安装在灭菌器上的量器(压力表、温度表、计时表)、图表、指示针、报警器等,指示灭菌设备工作正常与否。此法能迅速指出灭菌器的故障,但不能确定待灭菌物品是否达到灭菌要求。此法作为常规检测方法,每次灭菌均应进行。
9.2 化学指示监测 利用化学指示剂在一定温度与作用时间条件下受热变色或变形的特点,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所需参数。常用的有自测测温管、压力灭菌指示胶带等。
9.3 生物指示剂监测 利用耐热的非致病性细菌芽孢作指示菌,以测定热力灭菌的效果。可利用含细菌芽孢的纸条或生物培养等方法。
10 试述对化学消毒剂的监测要求
10.1 生物监测 ①消毒剂每季度监测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 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②灭菌剂每月监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10.2 化学监测 ①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天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1次/周;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11 试述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频次及种类
11.1 工艺监测 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11.2 化学监测 ①每包均需监测,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②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
11.3 生物监测 ①应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②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12 试述紫外线消毒的监测内容及合格标准
12.1 日常监测 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12.2 照射强度监测 对紫外线灯管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照射强度应为90~170 μW/cm2;使用中灯管应为70 μ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1次。
12.3 生物监测 必要时进行。经紫外线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13 简述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13.1 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①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法以杀灭一切微生物;②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水平即可;③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法或只做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
13.2 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危险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①对受到致病性芽孢、真菌孢子和抵抗力强、危险程度大的病毒污染的物品,选用灭菌法或高水平消毒法;②对受到致病性细菌、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法;③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13.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既要保护消毒物品不被破坏,又要使消毒剂易于发挥作用。①耐热、耐湿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可选用干热灭菌法。②怕热、忌湿和贵重物品,可选择甲醛或环氧乙烷气体消毒、灭菌。③金属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腐蚀性小的灭菌剂。
14 何谓预防性消毒、疫原性消毒
14.1 预防性消毒 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个体等进行消毒及对粪便和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14.2 疫原性消毒 在有感染源或曾经存在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播散而进行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隔离是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隔离的目的就是以切断感染链中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之间的联系,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隔离是控制传染病流行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应自觉遵守隔离制度,熟悉掌握并善于应用有关的隔离技术,同时通过教育使出入医院的所有人员理解隔离的意义并能主动配合隔离工作。
1 试述隔离的基本概念隔离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
1.1 传染病隔离 是指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患者、可疑患者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如传染病流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
1.2 保护性隔离 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
2 试述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
2.1 隔离区域的划分
2.1.1 清洁区 是指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场所,以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
2.1.2 半污染区 是指由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2.1.3 污染区 是指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浴室、病区外走廊等。
2.2 隔离要求 污染区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到他处;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换隔离鞋;离开前脱隔离衣、鞋,并消毒双手。
3 试述传染病区隔离单位的设置要求
①传染病区应予普通病区分开并远离食堂、水源和其他公共场所,以防止空气对流传染。②传染病区应设工作人员与患者各自的进出门、梯道,配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备。③传染病区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发生混合感染或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患者应尽可能住单人隔离室。同一病种的患者可安排在同一病室内,但病原体不同者,应分室收治。④应用隔离室来控制感染的对象主要包括患有高度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卫生状况较差的易感患者、细菌培养分离出流行性或感染有多重耐药菌的患者。
4 试述隔离病区一般消毒隔离的原则
①明确清洁与污染的概念,病室门口和病床要悬挂隔离标志。门口备有泡手的消毒液及洒有消毒液的擦鞋垫和挂隔离衣用的立柜或壁橱。②进入隔离区按规定戴工作帽、口罩及穿隔离衣。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③病室需要紫外线行空气消毒1次/d,或用消毒液喷洒消毒。每天晨起后用消毒液擦拭病床及床旁座椅。④凡患者接触过的物品或落地的物品应视为污染物,必须经过消毒后再用。⑤在对患者严密隔离的同时,要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防止患者因隔离而出现恐惧、自卑、孤独。⑥患者的传染性分泌物经培养3次,结果为阳性或确已度过隔离期,解除隔离。
5 试述终末消毒的概念和要求
终末消毒处理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室、所用的物品及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5.1 患者的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或转科前应沐浴,换上清洁衣服,个人用物须消毒后带出。如患者死亡,须用消毒液作尸体护理,并用浸透消毒液的棉球填塞口、鼻、耳、阴道、肛门等孔道,然后用一次性尸单包裹尸体。
5.2 病室的终末处理 关闭病室门窗、打开床旁桌、摊开棉被、竖立床垫,用消毒液熏蒸或用紫外线照射;然后打开门窗,用个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体温计用消毒液浸泡,血压计及听诊器放熏蒸箱消毒;被服类消毒处理后再清洗;床垫、棉被和枕芯可用日光曝晒或用紫外线消毒。
6 简述隔离的分类
6.1 以切断传播途径作为制定措施依据的隔离系统 包括严密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肠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引流物-分泌物隔离、昆虫隔离。
6.2 保护性隔离 以保护易感染群作为制定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则称为保护性隔离,又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严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患者等。
6.3 体内物质隔离 又称全面性屏障隔离,即对所有来自患者体内的物质实施全面隔离。
7 试述严密隔离的对象和隔离措施
凡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其主要隔离措施包括以下要点。
7.1 设专用隔离室 同类患者可同居一室,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室内用具力求简单、耐消毒。室外挂有明显的标志。
7.2 进出隔离室要求 进入隔离室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隔离鞋,戴手套,必要时注射疫苗。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护理另一患者前、离开隔离室前均必须消毒双手。
7.3 污物处理 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处理。污染敷料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
7.4 室内环境消毒 室内空气、地面、物品表面用消毒液喷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d。
7.5 禁止探陪 原则上禁止患者离开病室,禁止探陪。
8 试述保护性隔离的措施要点
8.1 设专用隔离室 患者应住单间病室隔离,室外悬挂明显的隔离标志。病室内空气应保持正压通风,定时换气,地面、家具等均应严格消毒。
8.2 进出隔离室要求 凡进入病室内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离区。接触患者前后及护理另一患者前均应洗手。
8.3 污物处理 患者的引流物、排泄物和被其血液及体液污染的物品,应及时分装密闭,标记后送指定地点。
8.4 禁止探陪 凡患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患者。原则上不许探视。
9 试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和隔离措施
9.1 普通人群的预防措施 ①远离家禽的分泌物,尽量避免触摸活的鸡、鸭等家禽及鸟类,尤其是禽类的排泄物、分泌物。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开窗通风2次/d,≥10 min/次。③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食物或药物,并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
9.2 经常与活禽密切接触者的预防措施 ①穿特殊防护服,戴防护口罩。②工作前后彻底消毒、洗手。③及时接种流感疫苗。④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食物。⑤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9.3 疑似或确诊者 一旦出现疑似流感或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应立即捕杀有关禽类,并严格隔离患者。
(摘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临床“三基”训练·一级医院全科医学分册》)
R9
A
1672-7185(2017)04-0024-07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4.009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