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红
(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妇产科,吉林 辽源 136200)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对照
吕 红
(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妇产科,吉林 辽源 13620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期间诊治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中随机抽取49例作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期抽选48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作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程度以及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4.08%(2/49),VAS疼痛评分是(2.16±0.43)分,术中出血量是(65.72±5.76)mL;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8.75%(9/48),VAS疼痛评分是(5.01±0.88)分,术中出血量是(95.82±6.21)mL。2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相较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疼痛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安全有效,可作为子宫肌瘤首选术式。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疼痛;并发症;术中出血量
子宫肌瘤作为妇科最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好发于30~50岁育龄期女性。然而,子宫肌瘤可伴随患者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大,癌变率虽仅有0.4%~0.8%,对此仍需保持警惕[1]。目前,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子宫肌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且创伤相对较小,分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两种。本研究为明确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对两组分别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现报道2组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与术中出血量如下。
1.1 临床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97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均为医院自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收治,已经宫颈细胞学或B超检查明确诊断为子宫肌瘤,排除合并子宫内膜或宫颈恶性病变者、手术病史者、药物过敏史、意识不清者以及手术禁忌证患者,97例患者均就此次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通过随机抽样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是49例和48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5~42岁,平均年龄为(33.47±4.16)岁;肿瘤直径是4~7 cm,平均肿瘤直径是(4.79±1.04)cm;病灶位置:子宫肌壁间肌瘤28例,浆膜下肌瘤2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6~42岁,平均年龄为(33.46±4.14)岁;肿瘤直径是4~8 cm,平均肿瘤直径是(4.80±1.02)cm;病灶位置:子宫肌壁间肌瘤26例,浆膜下肌瘤22例;两组患者进行年龄、肿瘤直径、病灶位置等基线资料对比,其差异显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即叮嘱患者保持仰卧位,予以全身麻醉后,对术区皮肤消毒。在患者脐孔下方边缘取长约1 cm 的纵向切口,使用气腹针进行穿刺处理,并将患者气腹压力控制于14 mm Hg左右;取10 mm腹腔镜镜鞘并成功穿刺入患者宫腔,将腹腔镜置入后,改变患者体位为头臀高位30°。取患者左下腹耻骨与反麦氏点联合上方边缘处,分别穿刺入5 mm、10 mm腹腔镜镜鞘,置入手术器械后开始手术操作。在患者子宫肌瘤切口处注入垂体后叶素12 U,应用电钩横向或斜向分离肌瘤表面,应用有齿抓钳妥善钳夹住肌瘤作牵引,将肌瘤分离开后予以电凝止血处理,最后剥除肿瘤,予以粉碎器旋切处理,最后取出患者子宫,以1-0可吸收线予以缝合。应用生理盐水清洗患者腹腔,确定其无渗血与排气情况,则取出手术器械并缝合切口,术后予以抗生素防止感染,同时肌注缩宫素。
对照组应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给予患者腰硬膜联合麻醉,常规开腹并进入患者腹腔,在其肿瘤突出位置取切口,将肿瘤浆肌层切开后剔除肿瘤,缝合肿瘤腔后闭合腹部。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统计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记录其术中出血量;②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评估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其评分范围是0~10分,0分为无痛,10分是剧烈疼痛,其分值越低代表疼痛程度越浅,反之则表示越深。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资料均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其组间率(%)对比则通过χ2检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正态计量资料对比则通过t检验;P<0.05表示2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
2.1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中49例患者中,并发切口感染者1例,皮下气肿者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是4.08%(2/49);对照组中48例患者中/,并发切口感染者3例,皮下气肿者4例,血管损伤者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是18.75%(9/48);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19,P=0.023)。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观察组VAS疼痛评分是(2.16±0.43)分,对照组VAS疼痛评分是(5.01±0.88)分,其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t=6.187,P=0.018)。
2.3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是 (65.72±5.76) 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是(95.82±6.21)mL,其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t=8.140,P=0.000)。
子宫肌瘤属于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又可称之为子宫平滑肌瘤[3]。本病通常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宫颈肌瘤、黏膜下肌瘤和阔韧带肌瘤等,以月经过多、排便或排尿困难、下腹部包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4],严重威胁患者生殖健康。据调查显示,女性青春期子宫肌瘤极为少见,而绝经后子宫肌瘤可萎缩、消失,以30~50岁女性为本病高发人群[5]。当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子宫肌瘤的产生与孕激素、雌激素等密切相关,包括药物疗法、手术等。其中,药物疗法存在易复发、疗效不明显等缺陷,而手术具有根治性优势。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作为临床上最初使用的肌瘤切除方法,适用于数量多、肌瘤体积大、位置特殊的子宫肌瘤患者[6],适应证较少。据统计,开腹手术对于患者造成的创伤较严重,且容易并发盆腔粘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伴随腹腔镜技术的持续改进和广泛应用,腹腔镜子宫剔除术逐渐成为子宫肌瘤手术治疗“金标准”。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如下优势:①该手术在可视状态下进行,可准确切除肌瘤,避免患者宫腔内正常组织受损,降低患者并发血管损伤的概率,同时减少其术中出血量;②切口微小,瘢痕不明显,符合女性“美观”要求,其有助于患者手术切口早期愈合;③可从多个角度观察患者宫腔,彻底剔除患者子宫肌瘤,避免其复发;④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由本次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也较对照组少,充分证实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同时,观察组VAS疼痛评分也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印证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微创、无痛、安全等优势。
[1] 彭琼.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TVM)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的临床对比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212-213.
[2] 完卓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配合[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1):1844-1845.
[3] 沈思津,蔡瑞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临床应用体会[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1):1828-1829.
[4] 张怡.微创手术在子宫肌瘤治疗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3):9-10.
[5] 毛红梅,师红丽,任丽芳.不同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9):52-53.
[6] 乔江丽,赵恩锋,彭红梅,等.三种子宫肌瘤剔除术式的比较[J].河北医学,2012,18(6):732-734.
R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