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新
(辽宁省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 大连 116023)
青中年分裂症患者血液白细胞分析的临床意义
李广新
(辽宁省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 大连 116023)
目的探讨中青年分裂症患者血液白细胞分析的临床意义,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青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做体检的青中年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液白细胞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技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单因素条件性Logistic回归显示:白细胞计数(OR=1.127,95% CI 1.027~1.235)、中性粒细胞(OR=1.186,95% CI 1.063~1.43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4.643,95% CI 2.179~9.883),均为精神分裂症的高风险因素。结论青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白细胞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液白细胞指标水平显著增高是精神分裂症的高风险因素,表明青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隐性细菌性感染。
青中年分裂症;白细胞;临床意义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病因至今未明,好发于青中年,主要表现症状为知觉、情感、行为、思维等受阻或精神活动不协调。患者多意识清晰,无智力障碍,但部分患者在疾病发作过程中会损伤认知功能[1]。本病病程迁延,进展缓慢,如患者未积极治疗,可使病情恶化、加重;如患者积极进行治疗,或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近年来,我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是主要特点。精神分裂症若为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因认知功能受损而渐渐生活无法自理,加重家庭、社会的负担。目前,临床医学上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康复功能非常重视。多年来,有不少医学界专家在不断钻研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并提出了神经生化假说、神经发育障碍假说、遗传假说及自身免疫障碍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假说等等多种假说[2]。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假说依旧无法确凿地解释精神分裂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发病过程等。在提出这些假说的同时,也有医学家们以以上假说为基础,研发了利培酮、氯氮平、丙戊酸钠等不少抗精神病药,这些药物经临床检验表明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却无法有效治疗阴性症状。此外,这些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成了无法忽视的重点[3]。尽管这些抗精神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疗效,但却无法从根上彻底根除精神分裂症。本文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医学经验及研究发现:脑外隐性细菌性感染或许是精神分裂症的根源。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通过对120例青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白细胞的实验研究,来探究这些患者血液白细胞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以此来证明隐性细菌性感染是精神分裂症的根源。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青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这些患者均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此外,所有参加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对象均第1次入住我院精神科进行治疗,且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实验组患者男75例,女45例,年龄28~40岁,平均(35.1±4.2)岁;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做体检的青中年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27~42岁,平均(36.2±3.9)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相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迈瑞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查、分析。
1.3 观察指标:统计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NE)、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e,NE%)等与感染相关联的各项指标。
1.4 诊断标准: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4×109/L~1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值为2.0×109/L~7.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值为50%~7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回归分析采用单因素条件性Logisti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研究对象血液白细胞指标对比:通过检验得出,实验组患者的血液白细胞指标分别为:白细胞计数(7.48±2.3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48±2.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8/120(81.67%);对照组健康者的血液白细胞指标分别为:白细胞计数(6.96±1.6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80±1.1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11/120(92.5%)。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的血液白细胞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研究对象单因素条件性 Logistic 回归分析对比:与对照组健康者对比,实验组患者单因素条件性Logistic回归显示:白细胞计数(OR=1.127,95% CI 1.027~1.235)、中性粒细胞(OR=1.186,95% CI 1.063~1.43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4.643,95% CI 2.179~9.883),均为精神分裂症高风险因素。
在临床医学领域,神经发育研究多年来一直有这样的假设,即成年早期的脑部病理学改变导致了精神分裂症。医学家Kraepelin的早老性痴呆概念和疾病临床衰退病程给予这一假设以支持。若这一假设成立,既可以理解成,在精神分裂症发作前,大部分患者的脑部处于正常状态,一旦有任何疾病引发脑部病理改变,则会加速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概率。代谢性或感染性脑病、推行性疾病支持了这一观点。
在本文中,作者也证实了一点,即脑外隐性细菌性感染或许正是加速脑部病理学改变的元凶,而验证这一观点的正是血液白细胞各项指标的水平的升高。人体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指标即血液白细胞、降钙素原、细菌培养、C-反应蛋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液白细胞指标,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指数变化能够及时反映患者机体病理变化,也能反映患者当前治疗情况或预后情况,更是反映某种感染的表现[5]。
本文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液白细胞的检验、研究、分析得出,实验组患者的血液白细胞指标分别为:白细胞计数(7.48±2.3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48±2.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8/120(81.67%);对照组健康者的血液白细胞指标分别为:白细胞计数(6.96±1.6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80±1.1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11/120(92.5%)。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的血液白细胞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作者认为,实验组患者白细胞增高意味着患者遭受了细菌的感染,表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可能已经遭受隐性细菌性感染。而本文中的研究对象皆为青中年,正处于人体免疫力最好的阶段,这时的患者的血液感染指标依旧高于正常人,进一步表明患者可能已遭到隐性细菌性感染。综上所述,血液白细胞指标水平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一定参考,提示医学家们多研究精神分裂症对患者血液细胞水平的影响,便于医护人员及早确诊病情,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使患者能够尽量恢复痊愈或基本恢复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对患者的各种伤害。
[1] 阴永彬,何静,杨虎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1):4-6.
[2] 陈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IL-6、IL-10与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1108-1109.
[3] 高媛,蒋妍.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3,41(1):47-48.
[4] 蒋成娣,杨勇峰,石保青.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1):39-40.
[5] 高万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IL-6、IL-8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6):617-618.
R7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7-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