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冠军(河南省安钢总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4)
补母泻子法穴位埋线治疗肺胃郁热型痤疮48例※
杨冠军
(河南省安钢总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4)
穴位埋线;痤疮;补母泻子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是皮肤科常见病,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胞、囊肿等损害,常伴有皮脂溢出[1]。人在青春期生机旺盛,因先天禀赋,肺经血热郁于肌肤,熏蒸面部而发为疮疹;或恣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蕴于肠胃,不能下达,上蒸头面、胸背而成。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认为与遗传因素、内分泌、皮质分泌过多、毛囊内微生物等有一定关系[1]。笔者采用补母泻子法穴位埋线治疗肺胃郁热型痤疮取得良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2012年6月—2016年6月安钢总医院的门诊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2~35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6年。病情程度Ⅰ级者12例,Ⅱ级者23例,Ⅲ级者为10例,Ⅳ级者3例。
诊断分级标准:根据2000年7月南京召开的“痤疮分级与治疗选择”学术会议上公布的“寻常痤疮国际改良分类法”,按皮损程度分为Ⅰ~Ⅳ级。轻度(Ⅰ级):主要为粉刺,可见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处少于30个。中度(Ⅱ级):有粉刺,并有中等数量的丘疹的脓疱,总病灶数为31~50个。较重(Ⅲ级):有大量的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性皮损,分布广泛,总数为51~100个。重度(Ⅳ级):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多数有疼痛并形成囊肿,总病灶100个以上,结节/囊肿3个以上。
取穴:尺泽、阴谷、厉兑、商阳。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穴位均取双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镊子取无菌4-0号医用羊肠线(厉兑、商阳约取0.2 cm;尺泽、阴谷约取0.5 cm)放入7号埋线针管前端,将针尖斜刺入穴位,一边退出针管一边推针芯将羊肠线留在穴位内,羊肠线不能露出皮肤,用无菌棉签按压针口,止血后消毒针口,外用创可贴固定。每10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忌食海鲜、辛辣等刺激食物。治疗2个疗程。
1.疗效标准[2]。痊愈:原皮损消退,变平,挤之无分泌物排出,无新发疹。显效:皮损减少,只有小量还没消除或正在消除。有效:皮损减少或缩小,炎症或油腻减轻。无效:皮损无改变。
2.结果。痊愈26例,占54.2%;显效10例,占20.8%;有效8例,占16.7%;无效4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
西医认为,痤疮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分泌(主要是雄激素分泌旺盛)因素、皮脂作用、毛囊内微生物(痤疮棒状杆菌)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原因。遗传因素、多脂及多糖饮食、缺锌、胃肠功能紊乱、便秘等与痤疮发病也有密切关系。痤疮属中医学“肺风粉刺”“面疮”等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外科正宗》又指出:“粉刺属肺……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医宗金鉴》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本病是由风热袭肺,肺经风热熏蒸于肌肤,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之品,胃经蕴积湿热,熏蒸于面而成[1]。《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选取尺泽(肺经本经子穴)、阴谷(肺经他经子穴)、厉兑(胃经本经子穴)、商阳(胃经他经子穴)等穴位,能清宣肺气、清热解毒、泄胃之郁热湿热,从根本上调理肺胃功能,使诸邪清除,痤疮自无生发之源,可谓釜底抽薪之治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穴位刺激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包括针刺作用,达到“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治疗目的,也包含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与针刺相比,埋线疗法治疗次数少,节约时间;与口服西药相比,埋线疗法具有无首过效应、药效专一、不良反应少的特点[3]。可吸收缝合线是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后,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对腧穴产生长约十余天或更长时间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即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提高腧穴的兴奋性和传导性,达到良性、双向调节的目的,从而发挥疏通经络的作用,达到深内而久留的治疗顽疾的效果。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6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1994.
[3]王章志.穴位埋线联合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便秘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6):8-9.
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