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爱军(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书院站)
犬传染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文│朱爱军(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书院站)
犬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IHC)是由犬腺病毒Ⅰ型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常与犬瘟热混合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严重,给养犬业造成经济损失。本文阐述了犬传染性肝炎的一些基本特点和防治措施,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 virus,IHCV)属于腺病毒科,是目前哺乳动物腺病毒属中致病性最强的病毒。该病主要通过病犬和康复犬传播,向外界环境排放分泌物散毒,健康犬通过接触发生感染。IHCV经口、鼻、咽黏膜进入动物体内,起初感染扁桃体及肠系膜淋巴结,而后产生全身败血症。
根据临床症状和疾病发生过程可分为四种类型。
1.特急性型。多见于1岁内的幼犬。病犬体温急剧升高,随后出现严重腹痛,有时出现呕血或血样腹泻症状。发病后12~24小时死亡。临床剖检病理变化呈重症肝炎症。
2.急性型。病初,病犬体温高达41℃,呈“马鞍”型曲线,精神轻度沉郁,流水样鼻涕,随后出现腹泻及呕吐症状,口腔呈点状出血,扁桃体肿大。
3.慢性型。多见于IHC流行后期,病犬仅见轻度发热,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此类病犬死亡率低,康复后病犬生长缓慢,而且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4.不显症状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血清中会检测出特异性IHC抗体。
1.临床诊断。病犬体温升高至41℃左右,畏寒,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出现呕吐、腹泻、牙龈出血等症状。
2.病理剖检诊断。病犬最鲜明的病理变化是肝肿大、质脆、切面外翻,胆囊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和肿胀,腹腔内出现大量血样腹水。
3.实验室诊断。
(1)病理组织学诊断。肝组织切片经碱性复红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肝细胞出现核内包含体,核膜浓染,两者间出现透明间隙。
(2)病毒分离。用发病初期犬的血液或死亡犬的肝、脾乳剂接种犬肾原代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待出现明显细胞病变后检测其中的IHC抗原。
(3)血清学检验。利用IHC能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从而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同时可采用间隔14天的双份血清,以IHC抗体效价提高1倍以上者作为IHC感染的重要指标。
IHC治疗暂没有特效药,主要采取抗病毒和对症治疗的综合措施。
1.抗病毒。一旦发现犬感染IHC,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发病早期,可一次性大量注射IHC高免血清,按2~3毫升/千克体重作皮下或肌内注射,连用3天可缓解症状。若能同时注射干扰素和免疫球蛋白,可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对症治疗。静脉滴注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同时添加ATP、辅酶A等物质,对病犬康复有一定促进作用。若病犬出现高热,肌内注射板蓝根注射液2~4毫升,可积极退热。用安络血1~2毫升,维生素B121~2毫升,可有效防止组织渗血和出血。腹水多时,一定要及时穿刺抽取腹水,同时注入多巴胺和速尿,可有效排除体内腹水。
由于临床治疗IHC没有特效药,因此重在预防。在临床实践中,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定时进行疫苗接种,这是预防IHC的关键措施。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犬舍卫生,保持正常通风,注意环境清洁,防止与病犬接触,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养犬业的长久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