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美才宗
(西藏藏医学院研究生处,西藏 拉萨 850000)
医苑琐谈
浅谈佛教思想在《四部医典》中的体现△
其美才宗
(西藏藏医学院研究生处,西藏 拉萨 850000)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青藏高原大部分文化的哲学来源。佛教传入西藏后,对西藏的原有文化发生了冲击,但西藏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佛教的哲理思想,既是藏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四部医典》的主要哲学思想来源。因此,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对佛教中的哲理思想及《四部医典》中的哲学思想进行对比,阐述了佛教哲学思想是《四部医典》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
佛教思想 ;《四部医典》
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首次传入西藏。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坎坷历史,于公元10世纪已融入西藏基层社会,对西藏原有宗教产生极大冲击。到公元12世纪佛教在西藏已形成了五花八门。 这些五花八门对佛教哲理的讲解各持己见,但都承认佛教的基本哲理。这些基本哲理包括佛教的“缘起说”、“众生平等、慈悲怜悯”、“五蕴说”等观点。佛教的这些哲理观点,是初期佛教的哲学观点,也是讨论人生为主的哲学思想。佛教的这些哲学观点,影响了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这些哲学观点在《四部医典》中随处可见,是《四部医典》形成的哲学思想基础。
佛教中的“缘起说”,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依据一定的因缘关系或条件而产生、而生起的。“缘起说”主张,世界上没有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或条件中产生,离开了一定的关系或条件,就没有事物的生灭变化。其中“缘”是万物产生的基础,是因缘、条件;“起”指生起、产生;《四部医典》中,身体的形成、疾病的病因、人体的生理、死亡的原因都离不开“缘起”。①其中身体形成的原因是受精和“缘”。缘是条件、是受孕的基础物质,若受精后没有缘,就不会受孕。②病因按缘来分为3种,即一为今生缘引起的疾病,一为由前世的不良缘引起的疾病,一为此二者混合所生的疾病。③人体生理学认为三基与七精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是缘来决定。若离开了三基,就不会产生七精;离开了七精,就没有三基。④死亡的原因是缘的终结,是新物质的产生。是缘在人世间的变化过程。 总之,佛教“缘起说”,是《四部医典》中人体学哲学来源,也是藏传佛教的最大哲理观点。
“众生平等、慈悲怜悯”是佛教的中心观点,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主要区别。《四部医典》中记载的“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医生所需具备思想是慈悲”等哲学思想,既是藏医伦理学的主要指导思想,也是初级佛教的哲学观点。《四部医典》中记载的“所有病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所有同事都当作自己的亲兄弟。”是“众生平等、慈悲怜悯”的另一种体现,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因此,佛教的这些哲学思想,始终贯穿于《四部医典》中,是《四部医典》的哲学思想精髓之一。
“五蕴说”是释迦牟尼分析人身心是提出的学说。其中“蕴”是“积聚”或“合和”。所谓“五蕴”是说人的身心是由5种成分积聚或合和而成的。这5种成分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色蕴相当于物质事物,它包括五行(地、水、火、气、空间)、五官(眼、耳、鼻、舌、身)、5个感觉对象(色、声、香、味、触)等。受蕴相当于感官接触外界事物是产生的感觉或感受,如疼痛等。想蕴是感觉后刺激的程度及反应,如疼痛程度及疼痛后的反应等。行蕴是解决感受的方法,如疼痛后怎样取消的观念等。识蕴相当于能够控制一切心理活动的总意识,也就是经常所说的心灵是同一概念。这些佛教哲理是《四部医典》的哲学精髓,《四部医典》中记载:身体、疾病、药物都是五行组成,五行是组成五脏六腑的基础,是组成五官、产生病魔的物质基础,治疗疾病及治疗方法都运用了五行相克观点。因此,可以说五行是《四部医典》中的唯物性理论来源。另外《四部医典》还认为:疾病分为身体病和心病,心病是所有疾病的病因,若发生了心病,会得其它疾病或识蕴不好而得其它病等。这种哲学思想与识蕴是心理活动总意识的观点相同。因此,总的来说《四部医典》中的很多哲学思想是佛教哲理演变的。
总之,佛教哲理是佛教的基础,是佛教所有著作的思想来源,是释迦牟尼创作的一种世界观。佛教哲理形成于古印度,发展到西藏,并继承于西藏所有文化中,是西藏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佛教哲理不仅影响了西藏的所有文化,并影响了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四部医典》吸收了佛教哲理,运用了西藏原有经验性医疗技术,进行了完美结合,才形成了奇葩的藏医学。因此,《四部医典》是佛教哲理思想的演变。这种学术思想具有较高的价值。
[1]毛继祖译校.蓝琉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2]毛继祖译校.医学四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3]姚南强.宗教社会学[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5,8.
[4] 王立新,周红江译.印度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7.
2016年10月6日收稿
R291.4
B
1006-6810(2017)01-0065-02
△2015年西藏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支持计划项目(QC20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