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雨
(辽宁省本溪市金山医院儿科,辽宁 本溪 117000)
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
于连雨
(辽宁省本溪市金山医院儿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探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腹泻患儿11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把全部患儿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有57例患儿,对照组应用病毒唑治疗,治疗组采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止泻与退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要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是94.7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是75.44%,治疗组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腹泻应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加快患儿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喜炎平;双歧杆菌;小儿病毒性腹泻
小儿病毒性腹泻属于儿科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是因为感染轮状病毒所致。临床常用静脉补液方法治疗该疾病,虽然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是不能完全控制病毒复制,因此为小儿病毒性腹泻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特选择我院114例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总结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腹泻患儿11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儿均通过《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的临床诊断标准[2]予以确诊。把全部患儿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有57例患儿。治疗组57例患儿中,男患儿29例,女患儿28例;患儿年龄5个月~5岁,平均(2.6±0.8)岁。对照组57例患儿中,男患儿26例,女患儿31例;患儿年龄6个月~5岁,平均(2.8±0.5)岁。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饮食调整与补液治疗。对照组57例患儿在此基础上应用病毒唑治疗,具体方法:采用病毒唑(生产厂家: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41023268)行静脉滴注,1天静滴1次,1次静滴10~15 mg/kg,持续治疗1周。治疗组57例患儿采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具体方法:静脉滴注喜炎平(生产厂家: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20026249),1天静滴1次,1次静滴5 mg/kg;按照患儿月龄决定双歧杆菌(生产厂家: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S10970105)的服用剂量,6个月以下患儿每次服用1粒,1天服用2次;6个月~1岁患儿每次服用2粒,1天服用2次;1岁以上患儿每次服用2粒,1天服用3次;持续治疗1周。
1.3 观察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止泻以及退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长;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依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研讨会制定的相关标准[3]予以评价,主要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个标准,显效:患儿经72 h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经72 h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大便性状与次数均改善;无效:患儿经72 h治疗后,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或加剧。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治疗组57例患儿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是(2.2±0.5)d、(1.7± 0.5)d、(4.2±1.1)d;对照组57例患儿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是(5.2±0.5)d、(3.7±0.5)d、(7.7±1.5)d。治疗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要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治疗组57例患儿中,显效患儿32例(56.14%),有效患儿22例(38.60%),无效患儿3例(5.26%),临床总有效率是94.74%;对照组57例患儿中,显效患儿25例(43.86%),有效患儿18例(31.58%),无效患儿14例(24.56%),临床总有效率是75.44%。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χ2=8.365,P=0.004),具有统计学意义。
小儿病毒性腹泻具有十分复杂的病因,其中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肠道受到轮状病毒的侵入,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予以反复复制,加快细胞性质病变且逐渐坏死,导致肠黏膜受累,从而使得绒毛明显减短并出现脱落,绒毛数目逐渐减少后会导致正常排列出现混乱,导致双糖酶活性减弱,乳糖吸收变少,再加之吸收面积的逐渐缩减,使得糖分和脂肪的吸收也随之减弱,最终导致肠道内渗透压上升而出现水样腹泻的典型症状[4]。现阶段临床缺乏对病毒性腹泻的特效药物,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是病毒唑,该药物治疗过程中会导致患儿发生消化道不适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并且对病毒腺苷激酶具有较高依赖性,易形成耐药性,整体疗效不佳。喜炎平是一种中药制剂,对病毒细胞的穿透力强,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能够有效抑制病毒DNA/RNA的合成,阻碍蛋白质包裹RNA或DNA片段,以此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具有较好的杀毒效果,能够明显改善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5]。有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示[6],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能够实现抑制炎症、镇静以及解热等效果,并且还拥有抗菌和抗病毒双重作用。而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属于喜炎平的主要成分,因而喜炎平也具有此类作用。双歧杆菌在肠道细菌中占有较大比例,是临床公认的益生菌之一,不但不会形成体内外致病物质、毒素以及有害气体,还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营养状况,能够有效抑制病毒滋生,维持肠道菌群状态的平衡,同时还能控制体内毒素血症,有助于人体健康[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的止泻与退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要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是94.7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是75.44%,治疗组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小儿病毒性腹泻应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加快患儿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1] 杨俊娜.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5):74-75.
[2] 史涛.喜炎平配合双歧杆菌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10):42-43,44.
[3] 赵爱英.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3):1778-1779.
[4] 刘秋龙.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3):3248-3249.
[5] 谢跃波.喜炎平与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1):148-149.
[6] 康靖.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蒙脱石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203-204.
[7] 黄春荣.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3):267.
R272
:B
:1671-8194(2017)21-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