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无痛分娩产程、分娩方式以及母婴情况的影响探讨

2017-01-15 07:34:35赵红杉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3期
关键词:无痛分娩罗哌蛛网膜

赵红杉

(辽宁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 产科,辽宁 营口 115007)

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无痛分娩产程、分娩方式以及母婴情况的影响探讨

赵红杉

(辽宁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 产科,辽宁 营口 11500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无痛分娩产程、分娩方式和母婴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年3月至2016年6月114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其中对照组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取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无痛分娩。结果两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转剖宫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两组新生儿的心率计Apgar评分数据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产妇无痛分娩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产妇剖宫产发生率,而且不会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通常要经受剧烈的疼痛,尤其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其强烈的痛感会导致产妇出现心理上的畏惧感,而且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易出现碱中毒和低氧血症,影响母婴的健康。目前临床中用于分娩镇痛主要有药物性和非药物性两种,其中药物性镇痛主要采取镇痛药或麻醉药以达到镇痛效果,具有较好的效果[1]。本文中研究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产妇分娩中,观察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114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4年 3月至2016年6月,所有产妇均为健康、单胎、足月产妇,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年龄在22~38岁,平均(30.24±2.17)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7±0.35)周。观察组:年龄在23~38岁,平均(30.86±2.94)岁,孕周37~42周,平均(39.79±0.92)周。两组产妇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硬膜外麻醉,采取右侧卧位,进行硬膜外穿刺,确定穿刺针在产妇的硬膜外腔后置管,注入浓度为0.125%的罗哌卡因,为产妇实施硬膜外麻醉,剂量维持在6~9毫升/次。观察组:在患者蛛网膜下腔注入3 mg的浓度为0.2%的罗哌卡因,硬膜外腔头向置管4 cm,在注药30 min后,将自控硬膜外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连接,采用2 mg/L的芬太尼及0.1%的罗哌卡因混合液,输注速度为6 mL/min,之后按需追加3 mL/15 min,当产妇宫口全开后停止药物泵入,对于镇痛效果不佳的产妇,在硬膜外追加5~10 mL浓度为0.2%的罗哌卡因。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总产程和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转剖宫产发生率,并将两组胎儿的心率变化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用%表示两组产妇的剖宫产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情况,采用χ2检验,用(x-±s)表示两组产妇总产程的时间以及胎儿心率,采用t检验,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

2 结 果

观察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为(248.76±45.37)min,对照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为(241.43±43.51)min,两组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镇痛方法后,其中对照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转剖宫产的有17例(29.82%),观察组产妇分娩过程中转剖宫产的有5例(8.77%),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观察组胎儿的心率为(139.43±14.25)次/分钟,对照组胎儿的心率为(135.61±11.29)次/分钟,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为(9.42 ±0.41)分,对照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为(9.55±0.42)分,两组数据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近年来,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实施无痛分娩是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分娩镇痛在国内外已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在我国有不少的医院也开展实施了无痛分娩,经临床研究发现,实施无痛分娩不仅可减少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而且可有效减轻产妇的恐惧心理。在分娩镇痛中,理想的镇痛效果要求起效快、且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对母婴的分娩结局影响小、对阻滞患者运动神经的效果弱,且不会对患者产程造成干扰等[2]。

在分娩镇痛实施中,蛛网膜下腔阻滞主要是将麻醉药物从患者的腰间隙注入蛛网膜下腔,药物作用于患者的脊神经根,从而取得麻醉效果,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操作较为简单,且起效快,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产妇的痛感,而且对于产妇的骶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效果[3]。硬膜外阻滞是指将麻醉药物注入患者的硬膜外腔,在患者的脊髓神经根部发挥作用,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较差,但可持续给药。在产妇分娩镇痛中,常用的药物为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氨基酰胺类局麻药物,其镇痛效果较好,且药效持续时间长,对产妇的不良反应较少,而且罗哌卡因与产妇的血蛋白结合效果较好,在胎儿体内半衰期短,能够有效避免对胎儿肌肉张力和神经功能的抑制[4]。

本文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分别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单独采取硬膜外麻醉,将其总产程进行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分别为(248.76±45.37)min和(241.43± 43.51)min,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发生率为8.77%,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胎儿的心率为(139.43±14.25)次/分钟,出生后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为(9.42± 0.41)分,而对照组胎儿心率为(135.61±11.29)次/分钟,出生后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为(9.55±0.42)分,两组数据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产妇无痛分娩中,采取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不会对产妇的产程造成较大影响,可降低产妇的剖宫产发生率,而且不会对胎儿的心率以及新生儿的窒息情况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适合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1] 康青乐.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3):86-88.

[2] 杨梅,朱雁鸿,胡燕,等.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临床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2):148-151.

[3] 孙立萍.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9):138-139.

[4] 王静.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8):112.

R614;R7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3-0070-02

猜你喜欢
无痛分娩罗哌蛛网膜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可行走式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